善用網絡營銷推廣,培訓機構是這樣讓招生季持續全年的

我們都知道,整個秋季招生主要集中在開學後四周時間,也就30天左右,相對於寒假、暑假、春季,秋季可以說是很多課外輔導機構的淡季,時間緊任務重,甚至有人稱這個時間段為"秋荒"。

其實無論淡季還是旺季,我們都需要去研究市場、開發市場。都說旺季做增量,淡季做影響,我認為可以通過網絡營銷,運用創新的營銷手段刺激淡季市場運作,實現招生影響雙豐收。

就淡季的網絡營銷工作而言,主要可以做好三個工作:傳播造勢、刺激購買、選擇合適推廣的產品。

善用網絡營銷推廣,培訓機構是這樣讓招生季持續全年的

一、傳播造勢

運用網絡營銷渠道實現招生傳播造勢,要有流量思維、O2O思維,擴大信息傳遞範圍。

首先需要明確產品推廣的區域,我們知道線上推廣的優勢之一就是可以跨區域,我們在進行網絡造勢之前,就要明確產品到底是適合地域範圍內推廣還是全區域投放。比如,K12教育地域性就很明顯,每個區域的中考、高考都是有地區性指標的,而大多數家長和學生,報名學習都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這類產品就比較適合做區域性推廣,這樣抵達的用戶群體才會更加精準,推廣也更加有效果。而像技能性、藝體類則更適合做跨區域的推廣,可以儘量擴大推廣渠道、用戶來源。

其次選擇合適的推廣渠道。渠道選擇決定了流量的多少和質量,渠道選得好,用戶不會少。挑選渠道的過程中,要明確產品的目標用戶,根據用戶消費習慣選擇適合的渠道,同時在推廣過程中要根據渠道反饋的數據情況進行優化。常見的網絡渠道有SEO/SEM、微信公眾號、小程序、APP、第三方網絡平臺等,我們可以根據產品的不同類型,進行有選擇使用。

比如考慮用戶留存可以優先選擇微信公眾號、小程序、APP,進行內容深度運營,促進轉化;如果需要廣泛吸納新用戶,則可以考慮頭條號、微博、簡書等自然流量比較大的平臺,比如技能類教育產品,就可以圍繞產品特點進行多平臺廣泛宣傳。

再次就是確定推廣方式。推廣的方式有很多,從渠道角度主要分為付費和免費兩種,從內容角度劃分,分為軟文和硬廣。無論怎麼劃分,最終落腳點都是內容本身,內容又和載體緊密相關,用什麼渠道、用什麼方式都是第一要考慮的。比如說剛需性很強的K12教育產品,在推廣過程中,以硬廣為主,可以選擇cpc廣告、信息流廣告、頭條廣告等形式,內容上只需描述產品優勢即可。而非剛需的產品,則可以多渠道軟文投放,塑造出營銷環境,製造出需求性很強的感覺。

善用網絡營銷推廣,培訓機構是這樣讓招生季持續全年的

二、刺激購買

刺激購買實際上就是給消費者一個購買的理由。在產品成交的過程中,不能理解消費者的現狀,不知道消費者所擔心的交易風險,都是造成他們遲疑購買的原因。而讓消費者體驗到產品的價值就是建立信任促進購買最快的方式,這是一個邀請體驗到建立信任、促進成交的過程。邀請體驗的方式很多,這裡主要講通過低價引流課程邀請用戶體驗。為什麼要用低價引流呢?因為價格是教育產品營銷的關鍵,在同質化競爭比較嚴重的當下,客戶的購買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產品的價格。正值秋招時節,我們可以做一些拼團活動、砍價活動,利用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推動老學員帶動新學員,既能實現引流又能精準擴散給目標客戶。

當然引流只是解決了入口問題,真正的購買行為是在體驗產品過程中建立對機構的信任感之後產生的,這就需要機構提高運作引流產品的能力,這是一個反覆解釋、多方引導的過程。

比如說K12機構賣的就是學習力產品,核心就是要讓家長感受到孩子的成長變化,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能力培養,機構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讓家長可以感受到孩子的自我成長,那麼購買產品就是自然而然的過程。而素質類培訓則是強調學習質量的,孩子如果能夠展示自己的學習效果就是刺激家長買單的理由。

善用網絡營銷推廣,培訓機構是這樣讓招生季持續全年的

三、選擇適合推廣的課程

做任何推廣的核心落腳點還是產品和服務本身。網絡推廣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營銷方式,雖然有很多優勢,但是也有侷限性,不是說所有產品都能採用這種方式取得成功。在開展網絡營銷之前,要對目標客戶進行調研,充分了解他們的消費特點和習慣,明確需求之後,提出有針對性的產品進行推廣可以大大提高推廣效果。

正是因為教育是一種無形的服務產品,想要獲廣泛的網絡流量,可以選擇性使用一些用戶群體廣、單價低的產品進行網絡推廣宣傳,會顯得方便快捷和人性化。比如說,少兒英語類產品可以選擇簡短的小型課程通過微信社群推廣,打卡裂變學習等方式迅速擴散。K12機構可以用一些精品課程或者專題講解作為網絡推廣引流的核心,採用多渠道的硬廣宣傳。

想要在秋季招生淡季贏得影響和生源的雙豐收,除了做好常規的擴科、續班、轉介紹之外,還可以通過網絡渠道,提前做好各項策劃,相信一定可以戰無不勝。

我們會定期更新教培行業原創內容,如果

您覺得有幫助請動動您的手指點一波關注噢,也歡迎轉發分享給您的同行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