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路人皆知,不知道的是,他其實當了7年不記名的皇帝

有一本叫《周公解夢》的書,在民間一代代相傳,以前在紙扇的背面,經常會印上週公解夢的內容,比如夢見什麼,代表什麼。現在網上也有周公解夢的網站。

大家以為《周公解夢》的作者是周公。有文獻資料說,《周公解夢》是後人寫的,只是借用了周公的名字。解夢可以當成一種茶餘飯後的消遣娛樂,切不可完全相信。周公解夢只是借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才是歷史的真相。

周公解夢,路人皆知,不知道的是,他其實當了7年不記名的皇帝

周公解夢,路人皆知,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周公是一位歷史上少有的文、武、德、才兼備的人才。事實上,他當了周朝7年不記名的皇帝,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也來自他。

一、周公輔助周成王7年,為周朝大業打下基礎。

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周公解夢,路人皆知,不知道的是,他其實當了7年不記名的皇帝

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的第二年,因積勞成疾,垂危。當時,武王的兒子尚小,承擔不起國君的責任,武王商議讓周公即位。周公擔心其他兄弟會因為爭奪王位而互相爭鬥,堅持讓年幼的周成王繼位。他一邊培養周成王,一邊打理國家政務,鞏固周朝的穩定。

即便如此,其他幾個叔嫉妒周公掌權,仍然散佈流言蜚語,說周公想當王,並勾結殷商的舊黨,發動“三監之亂”。周公和姜子牙等人一起,平定“三監之亂”,穩定了周朝的統治。

《尚書·大傳》寫:“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解夢,路人皆知,不知道的是,他其實當了7年不記名的皇帝

周成王繼位時才12歲,周公在培養成王時,自己是臣,對方是君,不好責備,不能懲罰。周公便讓自己的兒子和周成王一起學習培養,做得不對時,周公就懲罰自己的兒子,藉此間接教導周成王。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的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

在周成王20那年,周公退出攝政,讓周成王獨立處理國家事宜。在這7年時間裡,周公做的是皇帝的事,只是有實無名罷。周公當了7年不記名的皇帝,如果他有野心,可以繼續當下去,但他就是一個正人君子,知道適時進退,不該要的名分,他不爭。

周公解夢,路人皆知,不知道的是,他其實當了7年不記名的皇帝

二、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敬愛賢士,天下歸心。

《韓詩外傳》卷三:“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的兒子伯禽去魯上任,臨走之前,周公告誡他不能驕傲。他說自己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天下的國相,地位也算高,即便這樣,仍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就是害怕失去天下賢才。

周公洗頭時,有事情招,他就立即把溼噠噠的頭髮握起來,去處理事務;正吃著飯,還沒嚥下去,賢才至,馬上吐出來,出去接見。這個典故,是說周公的勤勉,以此告誡兒子不能驕傲。

曹操寫了一首《短歌行》,最後兩句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招納人才之情。

周公解夢,路人皆知,不知道的是,他其實當了7年不記名的皇帝

三、周公被尊為“元聖”,唐朝以前,文廟供奉的不是孔子,而是周公。

周公的為人與貢獻,大家有目共睹。春秋以來,學者們都尊周公為“元聖”。

孔子極力推崇周禮,《論語》記載孔子言論:“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表達了對世道的失望,不能恢復到周公時的狀態。

孟子也把周公稱為“古聖人”,將周公與孔子並論;荀子以稱周公為大儒;漢朝的劉歆、王莽將周公的地位駕於孔子之上。

西漢的太傅賈誼,在《新書·禮容下》中寫道: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解夢,路人皆知,不知道的是,他其實當了7年不記名的皇帝

周公的“元聖”地位,到唐朝時被抑制。因為唐玄宗有強烈的權力慾,他難以容忍周公在輔助周成王時的7年攝政,也不滿意西周末期周厲王出奔後的“周召共和”,認為是下臣犯君權。於是,唐玄宗下令全國的周公文廟,不準供奉周公,改用孔子取代周公。

從此,中國的文廟都供奉孔子,周公慢慢被人遺忘,唯有民間一部打著周公旗號的解夢書,在世代流傳。

PS:本文由易先生原創,從一個全新的視野,解讀人文歷史。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