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举办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比赛,挖掘中国艺术歌曲之美

“我们这一代人在国际上参加过很多声乐比赛,德奥、法国、俄罗斯艺术歌曲都唱过,很遗憾的是,这些曲目里没有中国艺术歌曲,做声乐比赛、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播和研究,成了我多年的一个梦想。”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说。

廖昌永的梦想在今年实现了。今秋,上海音乐学院启动“首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号召全世界人来歌唱中国艺术歌曲,研究中国艺术歌曲。

自9月21日启动,首届比赛共收到5个国家共627名人报名,有效人数588人,其中,上海、北京、山东三地音乐院校报名人数最多,30多人就读于或毕业于海外音乐院校,80后、90后占比95%,“这说明中国声乐艺术后继有人,储备力量大,前景很好。”廖昌永说。

上音举办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比赛,挖掘中国艺术歌曲之美

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重镇。

创作上,中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1920年)的作者青主曾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音前身)教授,而中国第一代职业作曲家如萧友梅、黄自、谭小麟、贺绿汀等,都曾写出过流传后世的艺术歌曲,也都是上音历史上赫然有名的人物。

表演上,郎毓秀、周小燕、蔡绍序、斯义桂等上音出来的歌唱家都是中国艺术歌曲传播的重要人物,近些年,廖昌永更是频繁举办中国艺术歌曲音乐会,把阳春白雪带到普罗大众身边。

“我们学校声乐系有个约定俗成的传统,但凡举办音乐会,如果唱两首,一定是一中一外,如果唱五首,一定有两首中文歌……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上音就是中国艺术歌曲的滥觞之地,我们必须扛起这面大旗,承担推广工作。”

廖昌永介绍,每个国家对艺术歌曲的称呼都不同,德国叫lieder,法国叫melody,俄罗斯叫romance,英美叫artsong,中国沿用的是英文翻译,“虽然叫法不一,但艺术歌曲的定义和范围是很严格的,文学性、音乐性、艺术性缺一不可,音乐和歌词的关系就像恋人、夫妻,非常紧密。”

廖昌永继而补充,“我们这一代人在国际上参加过很多声乐比赛,德奥、法国、俄罗斯艺术歌曲都唱过,很遗憾的是,这些曲目里没有中国艺术歌曲,中国学术界对它的定位也有争论,借助比赛,我们希望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学术研究、国际推广、新作创作、老作挖掘,推动全世界来了解中国诗词和中国人文精神的美。”

也因此,比赛划定的曲目范围都是中国艺术歌曲,一块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块是现当代,“我们规定了范围,但没规定具体曲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歌曲选的人比较多,比如《大江东去》《玫瑰三愿》《教我如何不想他》,现当代艺术歌曲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品来自赵季平和陆在易。”廖昌永说。

有意思的是,报名的海外选手里还有几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哥斯达黎加等国,其中4人已确定入选复赛,“外国选手唱中文歌唱那么好,我们开始很吃惊,后来觉得是必然,因为近些年中国作曲家写的艺术歌曲都在有意识地往国外传播。”廖昌永说。

经过初选,60位选手入围复赛。11月8日-9日,复赛将于贺绿汀音乐厅举行,10名选手有资格进入11月10日的决赛,赵季平、陆在易、哈特穆特·霍尔、莱茵哈德·林登、莫华伦等艺术歌曲专家担任终评评审。在新浪和腾讯,观众均可观看复赛和决赛直播。

比赛将评出一等奖1名(奖金100000元人民币)、二等奖2名(奖金50000元人民币)、三等奖3名(奖金30000元人民币)、优秀奖4名(奖金5000元人民币)。2019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音还将为首届比赛获奖者举办音乐会。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一项保留赛事,中国艺术歌曲国际比赛今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