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爲而治,聖人思想的標準是什麼?

漢東布衣



水推船移


東風的工作安排好了,來跟大家往細裡面說說,一直以來,無為被理解為不作為,無為而治被理解為不作為而社會自然變好了。這不是天上掉餡餅的理解嗎。治和理這兩個漢字它們都是動詞,既然是動詞,必須有操作,即有作為!所以這種理解不合文理啊!無為,邏輯轉換為自由。當社會出現平等自由的狀態,才能說你治理好了,這就好比移栽樹木,又是挖坑又是培土又是澆水又是拉繩加支撐固定,維護,一開始如此這般,可以。但是如此你永遠如此,能說你栽樹成功了嗎?不能的。樹木它自己能自力更生的生活了才行。

無為而治,作為哲學所揭示的哲理,告訴我們治理的本質即解放。邏輯地揭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東風別業



獨自前行204948681


無為而治。。我理解為是統治階級不能以通過大量的管理強制手段來治理社會管理民眾。。應該是通過建立整個社會的良性循環系統。。使整個社會的各階層都能再這套良性的循環系統中各司其職,和諧共生,共同努力,共同富裕,沒有剝削,沒有不平等等。。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通過建立一系列社會良好的循環系統後,使統治階級達到無所作為治理國家的目的。。和共產主義社會異曲同工吧。。但無為而治只是聖人的一種理想社會形態,人性本惡,私慾無窮。只有通過教化全民整體素質及意識形態思想趨於完美,整個社會架構相互制約趨於完美,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各工種再大眾心裡無意識形態及身心,體力,等等過多的差別。。無為而治便可實現。。


符亞強69294701


謝邀!

未知問題的核心是“無為而治”,抑或是“聖人的標準”問題。

“無為而治”,即為“無為之治”。“治”,前提是面對群體,不是面對個人或單個他人。因而,在面對群體問題中,不要過強加個人的不切實際的想法,而要聽取群體的訴求,以達到問題的最佳解決。這當中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畢竟面對的是群體,個人不能代表群體,而問題是群體的,結果群體要承受。所以,“無”,客觀上,是自己對問題的調整與改變策略問題。

“聖”,繁體為“聖”。上部的“耳”和“口”,是聽和說的功能;下部的“王”,是決斷權。用得好,並得好的結果,就是“聖”的知慧,“勝”的結局,用不好呢?就是“剩餘”的飲食。因而,“聖”的標準,先“聞”、“聽”,後慎用“王”的決斷權力。

當然,“王”的決斷權,是建立在對問題最終的分析和方法客觀正確基礎之上,而不是隨意選擇或使用。

將兩者,客觀的結合,也許就是荅案。案,一定要“安”,而不是看案板。


愚人


【無為而治】――勿使一人致天下,必讓天下於一人

何為無為?

無為不是不做事無所作為,而是不以個人喜惡意志能力去影響干預事情。順時應勢,以道德典章禮義法律(即科學管理系統體制)來治理社會,而不是以人為主觀意志能力去影響社會(人治)。人治必定有偏左偏右過激停滯或被個人智慧能力品質喜惡所影響的不良後果發生,地位越高威望越眾權力越大所謀越巨則鑄成大錯的機率越大!

聖人治國不用去做具體的事情,不用逞個人英雄才能,不要去做臣民該做的事情。王者不與臣屬爭功,官者不與下民爭利。大權小用,大智若愚,保持公平正義虛懷兼聽明辨決斷,集天下之智,兆民之力,萬物之用;尊天道,應時勢,順民心,以道德禮義治世,以公平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健全合理的社會體系治國,有德可效,有禮可尊,有法可依,有體可章,何愁天下不能大治,此即無為而治!

王者若與臣子爭功,則臣怠;官員若與民商爭利,則民厭;賢者若與人才比能,則智失;勇者若與頑夫鬥力,則體傷!夫聖人無為,以天下之智為智,何必智由我出謀自我思百思總有失;以天下之力為力,何必事事親為干預左右百忙終還亂;故無為才能為天下事,無為才能無所不為。

【天下人的智慧就是治國者的智慧,天下人的能力就是治國者的能力,勿使一人致天下,必讓天下於一人】

《大國方略》――治國思想理論篇【無為而治】


漢東布衣



在線靈童


聖人思想如何:無為而治?

無為便有“間息了”而不能至萬事萬物又如何能治的?此講究或有欠缺處。

聖人是: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真。這便是明道聖舉之行了。

聖人之道一也,無二說。如何言聖人中的聖人,“聖”論更是盡了,何必畫蛇添足呢?只是聖人的才力有大有小,其實行道一樣全是純乎天則之理而行動沒有半點人慾之私間雜。

就像王陽明所說的,聖如同金沒有雜質間染關鍵是質上講究要其精,不能質有染而不管以數量來衡量湊合。即便1克也是金1噸也是金,但人的環境與力氣不同所以有克與噸的懸殊差距,實則只要純乎天則之理而行就對了,所以人人皆能成為聖賢只是決心與志向易動搖便不能了。

人們常常說“聖人”不圖虛名,不圖利,不求功,不好色等等是聖賢純潔的行為準則和高尚的品格。其實不是這樣做了便能成為聖人,而是聖人自然會這麼做;為什麼?因為天則之理本來就沒有這些名、利、色等念慮,有這些念慮的都是人慾之私所見。好了,回到萬事萬物中只要每每能循天理而去人慾無間雜,所以就沒有以上說的各種功、名、利、色問題存在了便是聖道,但人們總是做不到因為人慾之動強烈難以摒棄,當你事物處置不當其實就是人慾之動所致,只要純乎天理就無微不至就沒有不是處這就是聖之極。


代用名


無為而治,不是不作為,被動觀察承受。而是仔細深刻理解事與物的本質,存在,及運行秩序基礎上順勢而為。星體恆定公轉自轉產生了時間,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謂順應生存生活秩序規律,人在大秩序面前只能無為,因你無法改變日月星辰的運行秩序。但是我們可以白天工作學習創造、新生活,而治。如晝伏夜出,天天加班,、暴飲、暴食,色慾過度只會打亂人身體小宇宙的運行秩序,長此以往改變身體、器官記憶信息,人為創造出局部與身體總體不相匹配的信息於功能,即細胞組織異化,這就是癌細胞,於社會就是恐怖分子。所以無為恰是深刻理解大秩序於小秩序於小小秩序時空相容相生及相滅的本質,而於已相生有益有為,如果任何事與物都有自我否定的趨勢,那任何事與物也都有自我肯定的時空區間。其實十0與一0客觀存在,即相反的運動趨勢,而不或未宏觀顯現,正,負零。比如人出生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於一體。社會經濟文化、生產力的巨大進步也會呼喚偉大的政治改革家,於適應社會進步。聖人思想,從心所欲不逾鉅,西方叫自由,道家叫得道,佛家叫成佛。不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難成佛。還得有慧根。尤其至善。


李庚19


無為而治,在於教化。

管理當然是需要的,因為資源需要配置,離開人類現實需要說精神和意識形態這本來就不現實。

“《道德經》為人經,是決策層思維及提升途徑的行為指南:道,意、思維;德,心地、人生觀;道德經提倡修身、各持天賦,依自身能力擔當社會責任。《道德經》說“無為”、“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無為是無分別見,是人類平等;本心為德,本真天賦區別是因“物職所宜”、是為各人職分要依心地而分擔,人類天賦為在社會分工中擔當不同的責任而存在。《道德經》談思維、用虛靜觀開慧,說人生追求、說教育,說管理、說順勢取勢,與儒家求治沒有什麼不同。”

你讀讀《列子》前幾篇,就懂無為是什麼意思了。自消自息自生自化,說的是個人天賦。人有天性有天賦,依天賦授管理職能,人最快活。這也是人本的概念之一。

所以“不以一毫利天下”,因為這一毫利不了天下。“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錢財本是身外之物,財以養身而“不以所養害其所養”,貪婪是病。

管理和個人取捨的度是關鍵,以度取勢。《道德經》說順勢取勢。不以個人貪執取捨,才能“無為而無所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