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格:「政治極化」影響社會共識,西方社會危機受自由理念影響

布爾格:“政治極化”影響社會共識,西方社會危機受自由理念影響

1968年,法國巴黎的“五月風暴”在西方世界掀起了學生抗議運動浪潮,對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日,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對《從革命到倫理》一書的作者、美國波士頓學院歐洲思想史副教授朱利安·布爾格(Julian Bourg)進行了採訪。

  • 充分了解其他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如何理解1968年西方社會掀起的學生抗議運動浪潮?

布爾格:1968年的學生抗議運動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當時,在二戰後“嬰兒潮”中出生的年輕人進入大學就讀。這些年輕人注意到當時新興的中產階級在美國面臨困境,也注意到了世界其他地方的貧困和社會不公平問題。同時,越南戰爭、古巴革命等歷史事件對這些年輕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希望建立一個不以美國為中心的多極世界。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何理解當年的學生抗議運動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布爾格:當前,對於如何看待西方文化這一問題,我所在的波士頓學院就存在兩種觀點。一部分人認為,我們需要重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阿奎納等人的經典著作,重新建立與西方文化傳統的聯繫。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在全球化時代,我們不僅需要了解自身的傳統文化,還需要了解包括亞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其他地區的文化。這兩種觀點的爭論實際上是20世紀60年代“以西方為中心”的價值觀受到挑戰後所產生的思想碰撞的繼續。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持什麼立場觀點?

布爾格:我持中間立場。我認為,一個社會的發展需要接受來自不同方面的知識。二戰期間,許多歐洲學者來到美國,推動了美國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善於瞭解其他文化的社會,才是有希望的社會。

  • 不同文化之間需展開對話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如何看西方的文化起源?

布爾格:文化的起源是個複雜的問題。有人認為,歐洲文化是獨立的,希臘人和羅馬人創造了歐洲文化。但從歷史學者的角度來看,這不是事實。歷史學者發現,歐洲國家和其他地區之間一直存在著文化互動。事實上,歐洲文化一直都在和非洲、中東、中亞及東亞等地區的文化進行相互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報》:現在很多人都在談論西方社會的“政治極化”現象,在文化層面是否也存在著一些新的變化?

布爾格:西方社會當下正處於危機中,社會中的“極化”現象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是否存在能夠凝聚社會共識的價值觀?

第一種觀點認為,西方的自由理念具有普遍適用性,其他非西方國家應該接受西方的政治價值觀。第二種觀點則認為,西方的政治價值觀並不具有高於其他地區文化的道德優越性,世界各地都有權利堅持和發展自己的文化,因此不同的文化都是平等的。

不同文化之間需要進行對話交流,並通過不斷地互動與類比,促進文化的繁榮。關於西方自由理念適用範圍的爭論,是西方社會危機在文化上的表現,也是廣受西方學界關注的話題。

  • 探討恐怖主義變遷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在學校教授什麼課程?

布爾格:我一直在教授歐洲思想史,現在比較關注恐怖主義問題,主要研究恐怖主義的來源及其變遷。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有什麼新的研究發現?

布爾格:研究恐怖主義有多種路徑。當前,學界主要側重於從政治、宗教以及安全的角度研究恐怖主義。但作為一名歷史學家,我希望從更長遠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恐怖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期間。

“恐怖主義”這一概念如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出現內涵的演變,這是相關研究的重點。

駐波士頓記者 馮黛梅

(中國社會科學報波士頓11月1日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