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道》有感:论智玄大师,丁元英,韩楚风三人的段位(二)

看《天道》有感:论智玄大师,丁元英,韩楚风三人的段位(二)

非常道

考虑到有朋友未看(一),鄙人先把上一篇的开头比喻贴出来,避免大家对山和凉亭等概念雨里雾里

这里我们先做个比喻,如果把求道比作爬山,山顶为真经,而山路上有很多凉亭,每一个凉亭我们比作在求道途中需要经历的劫数,凉亭的大小表示劫数的难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山,我们都在自觉和不自觉的攀登,相信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未意识到爬的是山,从这个层面来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又可以有精神层面的解释

智玄大师的出场是在五台山的部分,要说丁和智玄大师的段位,这里就不得不提《悟》,我们做两个假设:(1)假设《悟》是丁的本心之作;(2)假设《悟》是丁刻意为之。这两种假设我们先做个排除,上一篇已经分析了韩和丁的段位,韩也能很轻易的看出《悟》中用词不当的地方,所以我认为《悟》并非丁的本心之作,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假设,即《悟》是丁刻意为之,这首词实质是丁元英的敲门砖,

这个砖也是很讲究的,既不能太重又不能不重,你如果那个末流的词,那么必定是“施主,请回吧”,这个不重更是个学问,怎么才能不至于让智玄大师认为是石头呢,这词你得说到重点,只是在主次问题上有个颠倒就好,如果丁全说正确了,那么大师必定也是“施主,你牛,请回吧”,丁心里得有一万只小绵羊奔腾。所以我认为《悟》是丁刻意为之。既然是丁刻意为之,那么通过改动后的《悟》来分析智玄大师更准确。

这里我就直接抛出我的结论:在佛学上,大师比丁高一个凉亭,而在出世入世的觉悟上,丁比大师多(是多,而不是高)一个凉亭,但前者的凉亭和后者凉亭不是同一个凉亭

原著中智玄大师有几段话:

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猜到了得到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施主身上乃三气居中,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还有一气住在身中,游离心外——痞气。

此段评论(当然对于大师而言不能说是评论,只是鄙人想不到合适的词,暂且用评论二字,说的严重是对佛的亵渎)是站在比丁高一个凉亭来做指点,所以第一凉亭丁是可以达到的,我认为智玄大师和丁都在门槛这里,离道只差一步,很清楚的晓得这一步难如登天。为何说智玄大师还未得道呢,论据在改动后的《悟》里,虽然变了丁版本的“悟道”和“天命”,“修行”和“真经”的主次问题,但还是没跳出主次,所以我认为还未得道,和丁同在门槛。

为何说丁比大师多一个凉亭呢?原著中有丁对大师说的这么一段话:

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在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

此处的不进不出正是出世入世的哲学,能将自我实际情况看清,又能自己给出答案,非大智慧不能为,当然也不是说智玄大师没有这样的觉悟,说的多一个凉亭重点在于“痞”字,我们现实中遇到很多情况,当用尽所能都不能到达目的时,我们佩服那种有鬼主意的人,这里的鬼主意就是“痞性”,比如亮剑里的李云龙,除了有所为有所不为,还有“痞性”,这里的痞性不是贬义词,而是如智玄大师说的住在身中,游离心外。

这种痞性不是修炼可以达到,而是天性赋予,丁的痞性就是比智玄大师多的一个凉亭,无法修炼,可知不可得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另外的结论,丁在五台山求道,更多的是心安,但一定还会有一种期待——一种高见,丁对道是有一种敬畏在的,所以他更想求得山外的那座山,有最好,没有的话求个心安也是极好的。

客观的说,道不分高低,这里强行分析谁的段位高谁的段位低,已经是对道的亵渎了,用原著中丁对韩说的作总结再好不过了:今天你我这等角色也大言不惭说文化,已经不是个东西了,索性就婆娘骂街了

鄙人皆为原创,有喜欢原创的感谢点击关注,后续还会有鄙人对《天道》的个人解读,希望关注。有不同见解的可在评论区写出来共同讨论,鄙人会一一回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