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筆出韻「淡墨探花」書法賞析

王文治生於1730年,卒於1802年,字禹卿,號夢樓。王文治是乾隆二十五年探花,故有“淡墨探花”之說。《王文治跋圖冊》是王文治於1785年寫下的,此時王文治五十五歲,正是身、技都達到旺盛、嫻熟之際。打開《王文治跋圖冊》,如同進入一個清雅之境。王文治學趙孟潁、董其昌,最終還是追溯到了晉人身上。他表現的是晉人的清雅而不是被趙、董二人改造過的筆墨態度。我們可以在篇中看到《蘭亭序》的筆法,很細緻的表現,很細膩的提按,粗細相間,短長合度,一點一畫,一波一磔皆認真對待,慎終如始,毫無草率、隨便之筆,而任意、隨性的筆調也很少。王文治的內心存有寫好字的念頭,由此也流露出一些表現欲,是有一些表現痕跡出現於紙面上的。比起劉墉的創作,王文治稍欠些自然天成的因素。

筆筆出韻“淡墨探花”書法賞析
筆筆出韻“淡墨探花”書法賞析

清代書家尚態,態之美好與用筆關係很大,王文治用筆精,用意也多,這大抵與年齡有關,還不能達到劉墉那般無意,踏雪而能無痕。《王文治跋圖冊》顯示了清俊之美,除了意境清曠,還有形之美。這和劉墉作品相比,王書如英俊少年,瀟酒倜儻,劉書則如遲暮老人,滿臉滄桑。王文治書法得益於巧。巧可以表現在機靈、靈動、活絡各個方面。他下筆較輕,筆鋒起落活潑靈秀,輕快地運動,左右逢迎,上下招呼,殷勤熱情,顯示著他筆鋒馳騁上的互窮其變,各呈其巧的追求。譬如篇章中有連筆的字,轉彎抹角、連環貫串,可以看出書寫時的自得之趣。清新靈巧,是其所長,善於調節變化而皆合其情其調。巧的結果是美觀,令儀令色,得觀者喜愛,心情舒暢。

筆筆出韻“淡墨探花”書法賞析
筆筆出韻“淡墨探花”書法賞析

當然,王文治的巧是一種小巧,因為他的作品格局尚小,小巧中流露出如小家碧玉般的小情小趣。小巧也是種美,也有存在的價值。平和的書卷氣也是《王文治跋圖冊》的一個特色。並不是所有的文人筆下都有書卷氣溢出的。王文治走的是比較文氣的方向,沿著二王一路,心慕手追。他涉及的雄健豪放書風不能說沒有。他曾學習過李邕、米帶、張即之的書法,但是學習過程中,這些雄健之氣漸漸淡出了他的筆下,甚至毫無影蹤。這也說明了學習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取捨的過程,並不是全都納入自己日漸形成的風格里。有些技巧被強化了,氣息明顯上升;有的技巧被捨棄不用,這一技巧所攜帶的氣息也就不存。整個過程就是增減、損益。

筆筆出韻“淡墨探花”書法賞析
筆筆出韻“淡墨探花”書法賞析

王文治的方向是朝著晉人方向發展的,這也使他的效法比較單純,追尋優美清新書風。他不僅是一位書家,還是詩人,詩能“盡古人之變而自成體。”滿腹學問,潛乎筆端,書生情懷,書卷氣息,文質彬彬。書卷氣息,文質彬彬。王文治書法的最突出特徵就是淡墨。淡墨清雅、飄逸,體現與濃墨不同的審美趣味。水將濃墨稀釋成不同的濃淡成分,色澤淡泊,字跡超脫。淡墨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用淡墨的書法家,墨淡的層次也大為不同,但都以此而去其火氣、躁氣,得清曠蕭疏。王文治書法的淡墨,只是相對而言。過於淡,對於筆跡就是一種傷害,筆跡缺乏骨感。

筆筆出韻“淡墨探花”書法賞析

《王文治跋圖冊》只是清淡了一些,但淡中有黑,黑中有淡。倘若比淡,董其昌、查士標的淡墨要過於王文治。古哲人曾談到“適”,要自適,而不宜走極端。淡墨的運用也是有分寸的,要符合自己的審美情趣,與自己的表現形式結合起來,效果達到就好,過於濃和過於淡都是不利筆鋒運動的。在《王文治跋圖冊》中,王文治並沒有大肆誇張其淡墨效果,而是適度,線條幹淨簡潔,墨潤氣和,交替而行,僅是黑中偏淡而已,正是適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