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身邊事# 老北京快板數來寶說到北京時常用這麼一句台詞:「九壇八廟頤和園,東四西單鼓樓前……」;老北京俗話也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九壇八廟一口鐘……」;其實,「九壇八廟」這種民間流傳的說法並不確切。嚴格地說,明清時期的北京壇廟應該是「七廟十一壇」……中國是禮儀之邦,壇廟是禮儀的重要載體,它們體

#北京身邊事# 老北京快板數來寶說到北京時常用這麼一句臺詞:“九壇八廟頤和園,東四西單鼓樓前……”;老北京俗話也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九壇八廟一口鐘……”;其實,“九壇八廟”這種民間流傳的說法並不確切。嚴格地說,明清時期的北京壇廟應該是“七廟十一罈”……中國是禮儀之邦,壇廟是禮儀的重要載體,它們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數象合一、美善合一的宇宙觀、倫理觀和審美觀,是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一種文化現象。中國人自古就有一種數字情結,對各種數字都賦予了特殊的涵義,尤其對九、八、五這三個數特別重視。九是純陽之極,最極致,五是數列之中,最尊貴,所以皇帝為九五之尊;八是方位之界,最廣大,所以飯館有八大樓,綢緞有八大祥,點心有八大件,妓院有八大胡同等等。用這三個數表示皇都的禮制建築,彰顯出了它們地位的尊貴。壇和廟最早並不是宗教建築,它們的起源遠早於宗教,後世的宗教只是借用了古時壇廟的名稱,如佛教的戒壇,道教的醮壇,藏傳佛教的壇城,有些宗教的廟宇也稱為廟。作為禮制建築,“壇和廟”有嚴格的制度,只為皇宮服務,絕不對公眾開放;宗教的壇廟制度不太嚴格,都對公眾開放。禮制壇廟分為大祀、中祀、群祀三級,屬於皇家祭祀的只有大、中兩級。壇大多數是露天的磚石臺,少數是“壇而屋之”,即在殿宇內設石壇。明清北京的壇廟幾經變化,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祈年殿完成,延續到1911年,共有大祀級壇四所,它們是天壇(祭祀時稱圜丘或圓丘)、地壇(祭祀時稱方澤)、社稷壇、祈谷壇(祈年殿內),中祀級七所,它們是先農壇、太歲壇(太歲殿內)、天神壇、地祇壇、朝日壇、夕月壇、先蠶壇;共有大祀級廟三所,它們是太廟、孔廟、歷代帝王廟,中祀級廟四所,它們是時應宮(祭龍王、雨神)、宣仁廟(祭風神)、昭顯廟(祭雷神)、凝和廟(祭雲神)。如此算來,應該是七廟十一罈。如果加上明代建造過的六壇,即天地壇(永樂十八年建,嘉靖九年廢)、山川壇(永樂十八年建,嘉靖九年廢)、崇雩壇(嘉靖十一年建,清乾隆十二年廢)、安定門外先蠶壇(嘉靖九年建、次年廢)、西苑先蠶壇(嘉靖十年建,四十二年廢)、帝社稷壇(又名土谷壇,嘉靖十年建,隆慶元年廢)共計建了十七罈。@頭條城市圈 @頭條本地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