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鄉愁,把根留住

說起鄉愁,很多人腦子裡浮現的就是那首《鄉愁》,可不久前寫鄉愁的人也終於停止了他的思念。可能沒離開過家鄉的人體會不了那種刻骨銘心不能回家之痛,餘老先生生前甚至發願“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他的根在大陸,而吾家的根在伍家崗。

舊時,宜昌江灘廣闊,輪船常泊江心,客貨由划子漂遞,漂遞搖櫓,船家唱起“搖櫓歌”(十二月)介紹宜昌地名:

正月裡來珍珠嶺(今兒童公園),二月裡來二架坊(今民主路),三月裡來新三里(今自立路),四月裡來四道巷(今長江瑞景處),五月裡來烏梢尾(東山末端古萬壽橋,今鐵路橋處),六月裡來六一書院(珍珠嶺),七月裡來七層塔(天然塔),八月裡來八合塘(今勝利四路世紀花園處),九月裡來九拐巷(新民街),十月裡來石子嶺(葛洲壩),冬月裡來東山寺,臘月裡還有個裕恆發(“裕恆發"舊時位於東門口的臘燭行號,專澆臘燭供照明慶典祭祀用,是宜昌老字號,抽離詞意隱扣"臘月")。

記住鄉愁,把根留住

圖為天然塔

跑遍這些地方几乎跑遍宜昌市區了,其中部分就在宜昌五大區之一的伍家崗區。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叫“伍家崗”,讓我們從它的由來說起。而說起由來,就不得不提到宜昌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羅洪波先生。羅先生多年來奔走調查,成立課題組之後更是帶領課題組經過不懈努力最終確定,“伍家崗”是伍氏冠姓。

2016年春天,羅先生聯繫到“伍香生”後人,現居住在宜昌市西陵區劉家大堰5號樓的伍修泉。通過伍修泉有幸見到一堆線裝古本,其中有兩本保存較為完整,一本叫《家傳新修經驗必讀》,另一本叫《理法新意》。都是書寫工整的毛筆小楷,都是伍家祖上行醫心得。卷首題寫有“伍靜山編著,男伍香生述注,孫伍理鎮”,為伍家子孫三代傳家之著。書序的落款為“光緒三十三年丁亥孟夏朔日,伍靜山題於夷陵南鄉”;書的後記落款則為“光緒三拾三年”。

這兩家傳醫書,佐證其伍靜山懸壺其時為清末,其地為南鄉。據清同治版《東湖縣誌》,南鄉即為今伍家崗一帶。為進一步查證伍姓家族在伍家崗行醫,羅先生根據在調查中訪問到的1970年以前,在原伍家崗“白沙飯店”處,曾有一家嶽姓中醫診所這一線索,輾轉在臨江溪社區診所找到了我市著名中醫嶽寶珊之子嶽臣舉。嶽臣舉是伍家崗區衛生院專家退休,他向我們講述了其中奧密。

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這裡的確是名燥一地的“伍香生”藥號,伍家崗的地名也就是這麼叫起來的,老早就有“伍家崗”的名字了,可以說“伍家崗”從清末就叫起,並不是抗戰時有五戶人家才叫“伍家崗”的,伍家崗、楊岔路1931年修漢宜公路時就成街了。1931年修築漢宜公路,為土崗降坡度,鑿成一條淺溝,溝面鋪路,溝兩邊是高於道路的民居,民居門前均建有四、五踏步和長街沿,形成一條頗有特色街道。青磚黛瓦,古樸大氣的“伍香生”藥號就坐落其中(今“吾家大酒店”處),是當時崗上最為豪華的老宅舊鋪。

記住鄉愁,把根留住

圖為上世紀70年代末的伍家崗街景,左邊為老街棚戶

岳家的診所抗戰前是開在楊岔路街上的,先祖與伍靜山也算得上是世交,但後人都井水不犯河水。1936年,“伍香生”藥號主人,老大伍理鎮被國軍拉去當軍醫後無下落;抗戰勝利後打內戰,老二伍理銀又被國軍徵用作軍醫,“伍香生”無人座堂,式微沒落。導致伍家崗這一片的人看病都要跑到楊岔路。嶽老的父親嶽寶珊覺得長此以往也不是個事,就派學徒去臨時打理撐門面。為伍家崗上患者考慮,後來就盤下了“伍香生”,一直到嶽寶珊1980年代被市中醫院請去後,1984年共前村在這裡蓋“白沙飯店”,藥號老屋才被拆除。“白沙飯店”如今又變成了“伍家大酒店”。

綜上所述,關於“伍家崗”地名的來歷,其脈絡清晰,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 年,平年,農曆丁未年),就有伍靜山而“伍香生”藥號冠姓“伍”字而生成。

伍家崗因“伍香生”藥號得名,而“伍香生”藥號歷經一百多年的歲月變成了如今的“吾家大酒店”。從酒店名字就能看出,伍家——吾家,抽離本域行政區區名“伍家崗”之諧音,寓意“我自己的家園”,由鄧宜平大律師攜手陳昌榮、董紅明先生修葺營造。三位先生還共同寫了《吾家文化酒店營造記》,記住這段歷史。

記住鄉愁,把根留住

圖為《吾家文化酒店營造記》

記住鄉愁,把根留住

圖為建成後吾家大酒店

記住鄉愁,把根留住

圖為改造裝修前的吾家大酒店附屬中式庭院式雅舍

據悉,吾家大酒店是一家集餐飲、住宿、會議、娛樂為一體的商務型酒店。酒店位於夷陵大道與白沙路交匯處的伍家崗十字街頭,門迎五一廣場。距離火車東站三公里、BRT站500米、伍家崗區政府600米。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經營面積11000平方米,設有高貴典雅、溫馨舒適的豪華套房、商務房、標準房等共160間;有容納300人的多功能會議室;停車場面積1800平方米,車位百餘;中餐廳面積1300平方米,豪華氣派,金碧輝煌,特聘各菜系名廚和司儀精英打理,可舉辦各類席筵及慶典活動。酒店建築風貌配合中建之星環境景觀,大堂、門廳和走廊等處作1876年宜昌開埠後碼頭文化主題布展。後院附設中式庭院“吾家雅舍”,天井迴廊,繞樑琴音;鄉愁吾土,信美吾家。

注:開埠 1876年(清光緒二年),《中英煙臺條約》闢宜昌為通商口岸。l877年4月1日宜昌海關成立,1878年英商立德樂“彝陵”號汽船開抵宜昌碼頭。至此英商太古輪船公司、英商怡和輪船公司、日商大阪株式會社,以及美商美孚石油公司、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的油輪相繼搶灘宜昌。

記住鄉愁,把根留住

圖為1970年代末的宜昌五一廣場一角(今吾家大酒店對面)

從一間藥號變成如今的吾家酒店,歷經一百多年,很慶幸有人願意花時間去考證,弄清楚它的歷史。吾家酒店取名也是經過多方考證,最終確定“吾家”之名。人生立命之本在根,伍家的根在這裡,伍家崗始於伍家,承載歷史;吾家始於伍家,綿延後世。“吾家”之名既顧及了歷史又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慰藉了鄉愁。“伍家”是“吾家”,以期記住鄉愁,把根留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