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镇米皮的前世与今生

泰镇米皮的前世与今生

对于吃货来说,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另一个是藏在心里的梦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凉皮中的旦角—秦镇米皮的前世与今生。

作为入选陕西省首批物质文化遗产的秦镇米皮,出色地运用了传统文艺和技能,具有见证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历史上的秦渡古镇

泰镇米皮的前世与今生

秦镇坐落在城西南方向,距钟楼30公里,它是秦渡古镇的简称。

相传西域僧人鸠摩罗什来到中原,正值北朝后秦时期,佛教在中土盛行。连皇帝都极其尊崇这位远道而来的高僧,邀请他到终南山下的草堂寺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为了方便往来,在沣河建渡口,“秦渡”二字由此而来。

泰镇米皮的前世与今生

沣河沿岸原本是西周京畿之地,丰京和镐京就依傍两侧。秦镇向北五里路,便是周文王感化民众的“灵台”遗址,后来这里建起一座平等寺,也算是对文王灵台的保护。

泰镇米皮的前世与今生

秦镇毗邻沣河,水量充沛,是秦岭北麓为数不多还种植水稻的地方。听当地人讲,秦朝时有一年,关中大旱,庄稼歉收。收获的稻米谷粒干瘪,碾出的大米品相很差,无法满足朝廷的赋税要求。农民李十二别出心裁,将稻米捣碎了,和成糊状,放在蒸笼里,蒸成薄皮状。他忐忑地将凉皮上贡给秦始皇,始皇帝食后大悦,于是免去了当地赋税。

如今的秦渡古镇

泰镇米皮的前世与今生

如今的秦渡古镇,聚集着近百家凉皮店,它们散布在老街各处,见证着秦镇数百年来的风雨变迁。街巷依地势而成,蜿蜒曲折,两旁的各色店铺,错落有致。店铺大都延续着民国时的建筑风格,板式门,格子窗,古香古色。

凉皮店门口总摆上一张案几,用玻璃隔挡开来。案上排列几个青花大海碗,碗里盛着辣子油、大料水、配菜等。碗上印着龙飞凤舞,或者荷塘月色等图案,

泰镇米皮的前世与今生

不一而足。旁边摞着一摞青花小碗,碗底浅,敞口大,方便搅动。

制作凉皮时,要将米面和成糊状,舀一勺倾倒在容器里,端起来转一圈,面糊流向周围,这样厚薄均匀。凉皮很好熟,几分钟就好。蒸好的凉皮叠上一张,就用手指蘸点菜油,防止粘连,可以叠几十张。凉皮要用湿笼布盖住,避免风干,影响口感。

切凉皮时,铡刀头不动,刀把匀速移动,案几咚咚作响。师傅们切凉皮,几十年如一日,练就很深的功夫,切出的凉皮宽窄均匀,不会断开。

红润透亮的辣子油,可是凉皮的灵魂,缺少它的话,凉皮便索然无味了。辣子是本地秦椒,辣味较低,但颜色红艳。关中农村喜欢将秦椒晒干,用细线串起来,挂在厦房屋檐下,所以秦椒也常被称为“线线辣子”。

泰镇米皮的前世与今生

香气扑鼻的大料水,由十几种调料配成,配方秘不示人。还有豆芽、芹菜等佐料,作为凉皮的点缀,增添些许色彩。案几上横卧一把大铡刀,长近一米,宽约一拃,看起来威风凛凛,气势十足。

凉皮切好后,盛在青花小碗里,色白如雪,温润如玉。捏起一小撮凉皮,浸入辣椒油中,提起来盖在上面。再点缀些豆芽、芹菜或者青菜之类的配菜,调上盐和醋。一盘沁人心脾,诱人食欲的凉皮就可以上桌了。

泰镇米皮的前世与今生

炎炎夏日,最能解暑的美食,莫过于一盘清凉爽口的凉皮。它在最大程度上,刺激着食客们的味蕾,让人食欲大振,吃了还想吃。

那就赶个周末,约上三五好友,驱车至秦镇,品尝这道古老的美食吧!

文章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仅作参考。

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泰镇米皮的前世与今生

点个小心心再走呗!

泰镇米皮的前世与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