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德系洋行为什么在太原一支独大?

[作者 王国伟 ]


辛亥革命后,阎锡山成为山西的统治者。从民国元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阎锡山治下的山西社会较为稳定,工商业快速发展,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官僚垄断经济成为阎锡山政权的经济基础。

民国二十二年(1933)西北实业公司正式成立后,山西官僚资本工业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山西一度成为民国时期的“模范省”。

“模范省”吸引了各国洋行涌入太原。

所谓洋行,是近代外国商人、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商行。洋行在中国除了经营日常百货用品,高档奢侈品外,最主要的业务是做大宗货物的交易,常常与政府或有官方背景的公司做生意。

出人意料的是,虽然主政山西的阎锡山曾留学日本,但他治下的山西大批引进的洋行却来自德国。

据史料记载,1934年太原市共有外国人108名,其中英国人32人,德国人18人,俄国人14人,美国人11人,其他各国共计33人。这些外国人除了传教士、教会医务人员、其他公务人员之外,大多便是洋行工作人员了。这9所外国洋行中7所是德资洋行,英国美国各一所。

据《太原指南》(1935年版)记载,当年在太原开设有9家洋行,其中5家就开设在南华门及其附近。


民国时期,德系洋行为什么在太原一支独大?

南华门旧址

为什么是南华门?

通览全国如今仍被称作南华门的地方,最著名的大致有三处,一是湘西凤凰城的南华门,二是安徽蒙城县的南华门,再就是太原的南华门了。

南华门的称谓不是一个随便什么门就可称谓之的,它代表着一种高级的政治地位。只有皇宫的、以及亲王级别以上的王宫、王府的南向宫禁之门才有可能被命名为南华门。

凤凰城和蒙城的南华门如今仍在,虽然是在原址仿建或复建的,但毕竟仍有门的形制,而太原的南华门却只是一个历史地名的概念了。

当然,我知道太原南华门的称谓来源于大明朝嫡系亲王王宫实实在在的南门。而要想找到历史中南华门的确切所在,就必然先得知晓晋王府的坐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实行封王建藩制度,先后将其24个儿子封藩各地,晋王朱棡是朱元璋的嫡三子,其母是“大脚马皇后”。

朱棡受封晋王后并没有立即到藩,而是先让他的岳父永平侯谢成在太原修建晋王府。谢成选址在宋建太原城东北,以旧太原城东城墙(今西肖墙一带)为晋王府外城西墙,北至今小东门街、坝陵南街,东至东肖墙,南至南肖墙、杏花岭构建起晋王府的外城墙。

晋王府是一座方形城,外城墙之内建起了高大宏丽的晋王宫。宫城辟有4门,遗址即在今东华门、南华门、西华门和后宰门。南华门并没有开在宫城南北中轴线的正南面,而是偏向东南,即建筑风水学中所谓的巽字门。

对于一个四合院落来说,巽方位的门是正门,晋王宫也是如此。因此南华门作为王宫的正门,其地位级别应该是高于其他三个门的。

南华门的旧址大致应该在今南华门路北端,与精营南横街、精营东二道街交汇处。

从南华门出来,向南可直达至杏花岭街,当年杏花岭街以北,南华门路以东这一片地方地势相对较高,坡岭之上遍植杏树,因之称为杏花岭,被辟为王府花园,有专门的花匠营建管护。


民国时期,德系洋行为什么在太原一支独大?

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范围


南华门片区的居住功能始于民国。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权贵富商,当时的一些军阀政要、富贾大户、社会名流看中了精营和南华门片区这块王府旧址,纷纷在此建宅安家。

南华门路中辟有通往宜春门的东西向的大东门街(今府东街),西边平行于南华门路辟有与精营中正街相接的新开路(今五一路一段),如此交通便利,且没有太多地面建筑物的地块,自然成为新贵们竞相圈占建宅的黄金地段。

到民国廿四年(1935),南华门路两边已形成了南华门东头条,东二、三、四条,南华门西头条,西二、三、四、五条等街巷胡同。许多豪宅大院就分布在这些街巷中。南华门片区成为民国时期上流社会最集中的聚居之地。

1949年4月24日,太原城解放。南华门片区的公馆大院成为最早被接收占用的房舍。8月,中共第一届太原市委正式成立,市委办公大楼占用的就是如今南华门东四条的阎氏故居。

民国时期,德系洋行为什么在太原一支独大?

阎锡山故居

为什么是德国人?

说民国年间,南华门是偏重于上流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除了大批富豪权贵在这里安家建宅之外,还可以从另一个线索得到推测,那就是大批洋行在南华门及其左近的开设

前面说过,当年在太原开设了9家洋行,德资就有7家,其中5家就开设在南华门及其附近。

著名的有礼和洋行(南华门)、谦信洋行(南华门)、慎昌洋行(南华门东头条)、禅臣洋行(精营南横街)、新民洋行(西夹巷,今五一路美特好超市附近)。还有两家在皇华馆。

在南华门开设的这几家洋行都是做什么生意的呢?

礼和洋行曾是远东最著名的德资企业,德国总部设在汉堡。是汉堡轮船公司、德国克虏伯炼钢厂(此家公司至少十年前仍与太钢有合作,派钢铁专家在此开发高端产品)、蔡司光学器材厂以及美国古特立汽车轮胎等的代理商,以进口德国重型机械、精密仪器、铁路和采矿设备以及军火闻名。

它不仅大批进口枪炮弹药及军火原料钢、铁、铜等,还有成套兵工厂设备,成为我国军阀混战中各方的主要军火供应者。1931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曾通过礼和洋行经手,从德国订购巨额军火。

禅臣洋行

是一家从事远东贸易的历史悠久的德国公司。以贩卖军火起家。在华主营工厂和铁路成套设备。

除此之外,禅臣还经营西药、染料,以及绒线、布匹、针线等日用商品。禅臣洋行天津分行大股东为德国人杨宁史,二战后投靠了阎锡山。

新民洋行由德商塞克斯开办,主要经营小五金、绸布、棉纱和钨砂、钢材、大五金等进出口贸易业务,1928年年底,还与阎锡山进行军火交易。

谦信洋行原本是德国资本开办的,经营贝士富牌靛青兰染料和糖、棉花、鱼酱、鱼胶等土产的进出口贸易。后由中国买办周忠良接手。

民国十三年(1924),德商在沪成立德孚洋行,谦和、爱礼司、裕兴、咪咆、禅臣、礼和、拜耳、广丰等洋行中的颜料业务,悉归德孚洋行集中经营。

周忠良任德孚洋行总买办,成为德国颜料在华的总推销人,时有“颜料大王”之称。太原的德孚洋行开设在皇华馆附近。

雅利洋行是德国在中国的武器销售商。德资孔士洋行经营一般进出口业务。

慎昌洋行是美国资本在华设立的一家商行。推销电器元件、纺织机械、车辆和卫生材料、药品等。英资怡和洋行主营猪鬃、羊毛、棉花、大豆、油脂、食糖、面粉、呢绒、布匹、洋酒等战略物资以及投资铁路、工厂、矿务、银行等贸易。

由上可知,德系洋行之所以在太原一支独大,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阎锡山重视发展军事工业及军火贸易有密切关系。

而这些洋行大多选择在南华门开设商号,也正是因为这里集聚着大批军政要人,富商权贵,更利于近水楼台做一般人根本无法染指的兵工机械、军火交易等大宗进出口贸易有很大关系吧。

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阎氏故居的两栋西式洋楼,据说就是由德国工程师设计建造的。想想当年与阎锡山关系密切的这些在南华门开办洋行的德国人,为了做成大生意,帮助阎氏家族设计监造两栋小楼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即便是不远处杨爱源(“山西王”阎锡山的老乡,是阎锡山嫡系中的嫡系)故居中的那栋西式洋楼,或许也是由德国人设计监造的呢。

民国时期,德系洋行为什么在太原一支独大?

杨爱源故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