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標的故事,入行需謹慎!

99%的投標人【關注】劍魚招標訂閱,都中標了!私信回覆【中標】掌握最新項目信息

劍魚招標訂閱,所有功能0費用

所有招標信息不遮擋!

全國4000+萬招標信息

每天更新10+萬項目信息

100+萬投標人都在用

招標投標坎坷不平

我國從1992年開始建立有形建築市場,經過近30年的整頓和完善,有形建築市場運營監管機制已經基本配套,公平、公正、公開、公信的競爭環境和氛圍初步形成。然而,人為地干預公開招標投標的現象仍然不屢見不鮮。

與上世紀90年代不同的是,已經從稍有關係都可以乘機撈一把,藉著介紹工程的機會騙吃、騙喝、騙玩、騙錢,人為地設置門檻,實行行業或地方保護,到不與當地中介合作,外地企業就難以中標;轉移到“條子工程”、“人情工程”、“家族工程”。

招投標的故事,入行需謹慎!

好處份額給得足,就讓你幹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試行招標投標制,這種情況就開始出現,而且生命力顯得很強。好處大概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紅包,即建築企業二話不說,首先送給發包工程的關鍵人物一定數量的錢物;二是中介費,即建築企業按照工程投資額的多少或當即兌現,或承諾在先,付給一定數量的中間工作費用;三是信息費,即按照工程投資的百分比,作為回扣(建築市場稱之謂信息費)支付給對方。不管是以何種方式,對於兩眼緊盯著建築企業“饋贈”的好處費的業主來說,“回報”份額不足,就請你稍息,“回報”的份額夠意思、上檔次,就讓你幹。至於說這個企業的資質等級是幾級幾等,過去在建築市場的信譽度如何,則不管它。

前不久,與一民營企業老總聊起最近忙些啥,這位老朋友神秘地告訴我,最近,為幾個孩子出國留學忙著找人辦手續。筆者不解地問,您家孩子不是早結婚成家了嗎。他笑答,哪是我的孩子喲,是建設單位兩個領導的孩子。人家在投標問題上幫了我們那麼多的忙,為人家的孩子出國留學聯繫學校,掏點學費還不應該?後來,這個老總身邊的人員告訴我,近年來,我們的老總已經為幾個建設單位的領導子女出國留學張羅。別說還真的管用,這些年,只要我們想出面聯繫參與投標的項目,沒有一個是空手而歸地。

招投標的故事,入行需謹慎!

拿來的條子有份量,就讓你上

儘管說,黨和國家三令五申,禁止領導幹部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以及政府有關部門利用權力插手工程招標、發包。有的地方政府少數主管部門和領導幹部以及身邊工作人員仍然樂此不疲地甘當“月下老人”,指手畫腳、寫條子、打電話、“提醒”建設單位照顧這個方便那個。致使部分建設單位左右為難,不聽上級主管部門和有關領導的話,又怕上級領導給臉色看,或在日後的工作中招來麻煩。按照上級的旨意辦事,又怕在社會上落得罵名。一些業主之所以在十分矛盾的情況下,寧肯揹著“罵名”,也要冒著風險,認真地惦量“條子”的份量,選擇上級領導“點名”或推薦的施工隊伍,關鍵還是迫於上級的“條子”、聲望,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職務與職稱晉升和今後在基建領域爭取投資產生影響。

招投標的故事,入行需謹慎!

酒色夠刺激,這項工程你中標

少數建築企業為了能夠承攬到工程任務,用盡了送紅包,給高額回扣,陪同有關人員到風景名勝區甚至海外觀光旅遊,以及聯繫高校送人讀研,以及酒色相誘手段,來討好少數心術不正、素質低下的管控招標投標生殺大權的人物,以迎合他們的歡心。

有的說,和這些人打交道,首先要身體好,能陪人喝酒,陪人打麻將,陪人旅遊,陪人釣魚......回到家裡什麼都不知道做了,一心只想玩。有的則講,這工作簡直不是人乾的,陪不好人家,怕人家不高興,人家一但不高興,投標的時候就會面臨的著“流產”的危險,天天陪人的滋味真的不好受。自己就像是個瘋子、傻瓜一樣,吃了玩,玩了吃,一個好端端的年輕小夥兒,幾年下來變成了廢人。

招投標的故事,入行需謹慎!

本地的隊伍,你優先

隨著交通基礎施工領域在國內開放,建築市場的行業壟斷已經煙消雲散,然而,對“親生骨肉”的疼愛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農意識,始終困擾著有形建築市場。除了施工和技術風險難度很大的重點項目工程,本地企業對於建築工程無可奈何的,業主才會按照政府官員的意思去四處尋找“千里馬”。一般情況下,像高速公路等項目的招標單位或建設單位都會“排除異己”。

在有的地方,雖然已經沒了本地隊伍就優先之說,但是,在計價撥款和材料價格風險的補償上,卻實行兩種“版本”,即本地或本行業內的企業用一種“版本”來操作,外地的、不屬於自己管轄的企業用另外一種“版本”來操作。一家國資委管轄的中央建築企業在江南某省承攬了一個投資3億多元的標段工程,僅承擔建築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經濟風險就高達2000多萬元。同樣,在這條高速公路上承擔施工任務的還有多家本地的業內企業,而他們由此帶來的風險則幾近為零。據知情人士介紹,因為國資委管轄的這家企業與業主沒有“血緣關係”,業主在認可材料價格上漲帶給企業的經營風險問題上,當然不能按照擁有“血緣關係”的企業的補償標準來對待。儘管前者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做了很多工作,仍然無濟於事。

招投標的故事,入行需謹慎!

靠著神通廣大的中介,準沒錯兒

“建築工程投標中介”火了,尤實是一些神通廣大的建築工程中介更是身價倍增,普遍被一些企業看好。

目前,在南方一些地方,要想承攬建築工程一般都得采取通過與中介合作的方式。一些與政府官員有直或間接聯繫,且進入專營建築工程招標投標生營較早的中介,更是擁有不少的合作伙伴,因為與他們合作投標的成功幾率普遍很高。

在有的地方,除了中介是領導的親屬,還有司機、秘書等身邊的工作人員。一位曾為領導開過車的司機告訴記者,他曾為一地方領導開過3年車,感覺自己的社會地位高了許多。一是幫領導接送家人;二是“發揮”橋樑作用,一些人送禮由他幫領導收下;三是為領導打點關係,有時還要幫著領導送禮。“許多時候,秘書辦不了的事,司機就能搞定。”一家企業派出的區域經理,在某地駐了2年,提供了十幾條工程信息,信息都準確無誤,可就是一項工程也沒有中標。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領導的司機,通過與司機的接觸和走動,漸漸開始“轉運”,不到3年,在這個省中標了6個項目工程。在他和企業眼裡,領導身邊的工作人員和親戚,比中介還要可靠。

招投標的故事,入行需謹慎!

聽暗示的隊伍,就沒麻煩

近年來,一種所謂沒有法律風險的新的干預投標方式開始露出水面:招標投標正常有序進行,中標企業安排隊伍上場後,建設單位的領導再安排包工隊從中分包工程。聽暗示,給“面子”的中標企業自然沒什麼麻煩,對著較勁兒的企業則處處遭遇“紅燈”,有的甚至被納入“黑名單”,進了“黑名單”要想再在一方市場或某一領域繼續參與競爭,一定時間內可謂難矣。

招投標的故事,入行需謹慎!

在南方某高速公路建設工地,有多家企業中標項目工程後,積極與建設單位配合,深刻體會建設單位的意思,只要工程中標,建設單位怎麼指定分包,他們都堅決“擁護”,積極配合。更有“明智”的經理把施工安全風險小、分包單價高的工程交給他們幹。表面上看,企業承攬施工的工程量減少了,利潤空間也小了。實際上,建設單位對項目部心領神會的做法十分滿意,競賽表彰評比總是前三名,變更索賠成功的概率也比較高,到手的收益反到輕而易得。不僅如此,滾動發展的態勢十分喜人,在不到4年的時間,已經從剛開始進入該省的一個項目,已經發展到四五個項目。企業、項目部和建設單位領導之間的配合默契,使得各方皆大歡喜。

招投標的故事,入行需謹慎!

劍魚招標訂閱,千萬條招標信息,定製推送全免費,助您逢標必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