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标的故事,入行需谨慎!

99%的投标人【关注】剑鱼招标订阅,都中标了!私信回复【中标】掌握最新项目信息

剑鱼招标订阅,所有功能0费用

所有招标信息不遮挡!

全国4000+万招标信息

每天更新10+万项目信息

100+万投标人都在用

招标投标坎坷不平

我国从1992年开始建立有形建筑市场,经过近30年的整顿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运营监管机制已经基本配套,公平、公正、公开、公信的竞争环境和氛围初步形成。然而,人为地干预公开招标投标的现象仍然不屡见不鲜。

与上世纪90年代不同的是,已经从稍有关系都可以乘机捞一把,借着介绍工程的机会骗吃、骗喝、骗玩、骗钱,人为地设置门槛,实行行业或地方保护,到不与当地中介合作,外地企业就难以中标;转移到“条子工程”、“人情工程”、“家族工程”。

招投标的故事,入行需谨慎!

好处份额给得足,就让你干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试行招标投标制,这种情况就开始出现,而且生命力显得很强。好处大概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红包,即建筑企业二话不说,首先送给发包工程的关键人物一定数量的钱物;二是中介费,即建筑企业按照工程投资额的多少或当即兑现,或承诺在先,付给一定数量的中间工作费用;三是信息费,即按照工程投资的百分比,作为回扣(建筑市场称之谓信息费)支付给对方。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对于两眼紧盯着建筑企业“馈赠”的好处费的业主来说,“回报”份额不足,就请你稍息,“回报”的份额够意思、上档次,就让你干。至于说这个企业的资质等级是几级几等,过去在建筑市场的信誉度如何,则不管它。

前不久,与一民营企业老总聊起最近忙些啥,这位老朋友神秘地告诉我,最近,为几个孩子出国留学忙着找人办手续。笔者不解地问,您家孩子不是早结婚成家了吗。他笑答,哪是我的孩子哟,是建设单位两个领导的孩子。人家在投标问题上帮了我们那么多的忙,为人家的孩子出国留学联系学校,掏点学费还不应该?后来,这个老总身边的人员告诉我,近年来,我们的老总已经为几个建设单位的领导子女出国留学张罗。别说还真的管用,这些年,只要我们想出面联系参与投标的项目,没有一个是空手而归地。

招投标的故事,入行需谨慎!

拿来的条子有份量,就让你上

尽管说,党和国家三令五申,禁止领导干部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利用权力插手工程招标、发包。有的地方政府少数主管部门和领导干部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仍然乐此不疲地甘当“月下老人”,指手画脚、写条子、打电话、“提醒”建设单位照顾这个方便那个。致使部分建设单位左右为难,不听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的话,又怕上级领导给脸色看,或在日后的工作中招来麻烦。按照上级的旨意办事,又怕在社会上落得骂名。一些业主之所以在十分矛盾的情况下,宁肯背着“骂名”,也要冒着风险,认真地惦量“条子”的份量,选择上级领导“点名”或推荐的施工队伍,关键还是迫于上级的“条子”、声望,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职务与职称晋升和今后在基建领域争取投资产生影响。

招投标的故事,入行需谨慎!

酒色够刺激,这项工程你中标

少数建筑企业为了能够承揽到工程任务,用尽了送红包,给高额回扣,陪同有关人员到风景名胜区甚至海外观光旅游,以及联系高校送人读研,以及酒色相诱手段,来讨好少数心术不正、素质低下的管控招标投标生杀大权的人物,以迎合他们的欢心。

有的说,和这些人打交道,首先要身体好,能陪人喝酒,陪人打麻将,陪人旅游,陪人钓鱼......回到家里什么都不知道做了,一心只想玩。有的则讲,这工作简直不是人干的,陪不好人家,怕人家不高兴,人家一但不高兴,投标的时候就会面临的着“流产”的危险,天天陪人的滋味真的不好受。自己就像是个疯子、傻瓜一样,吃了玩,玩了吃,一个好端端的年轻小伙儿,几年下来变成了废人。

招投标的故事,入行需谨慎!

本地的队伍,你优先

随着交通基础施工领域在国内开放,建筑市场的行业垄断已经烟消云散,然而,对“亲生骨肉”的疼爱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意识,始终困扰着有形建筑市场。除了施工和技术风险难度很大的重点项目工程,本地企业对于建筑工程无可奈何的,业主才会按照政府官员的意思去四处寻找“千里马”。一般情况下,像高速公路等项目的招标单位或建设单位都会“排除异己”。

在有的地方,虽然已经没了本地队伍就优先之说,但是,在计价拨款和材料价格风险的补偿上,却实行两种“版本”,即本地或本行业内的企业用一种“版本”来操作,外地的、不属于自己管辖的企业用另外一种“版本”来操作。一家国资委管辖的中央建筑企业在江南某省承揽了一个投资3亿多元的标段工程,仅承担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风险就高达2000多万元。同样,在这条高速公路上承担施工任务的还有多家本地的业内企业,而他们由此带来的风险则几近为零。据知情人士介绍,因为国资委管辖的这家企业与业主没有“血缘关系”,业主在认可材料价格上涨带给企业的经营风险问题上,当然不能按照拥有“血缘关系”的企业的补偿标准来对待。尽管前者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做了很多工作,仍然无济于事。

招投标的故事,入行需谨慎!

靠着神通广大的中介,准没错儿

“建筑工程投标中介”火了,尤实是一些神通广大的建筑工程中介更是身价倍增,普遍被一些企业看好。

目前,在南方一些地方,要想承揽建筑工程一般都得采取通过与中介合作的方式。一些与政府官员有直或间接联系,且进入专营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生营较早的中介,更是拥有不少的合作伙伴,因为与他们合作投标的成功几率普遍很高。

在有的地方,除了中介是领导的亲属,还有司机、秘书等身边的工作人员。一位曾为领导开过车的司机告诉记者,他曾为一地方领导开过3年车,感觉自己的社会地位高了许多。一是帮领导接送家人;二是“发挥”桥梁作用,一些人送礼由他帮领导收下;三是为领导打点关系,有时还要帮着领导送礼。“许多时候,秘书办不了的事,司机就能搞定。”一家企业派出的区域经理,在某地驻了2年,提供了十几条工程信息,信息都准确无误,可就是一项工程也没有中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领导的司机,通过与司机的接触和走动,渐渐开始“转运”,不到3年,在这个省中标了6个项目工程。在他和企业眼里,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亲戚,比中介还要可靠。

招投标的故事,入行需谨慎!

听暗示的队伍,就没麻烦

近年来,一种所谓没有法律风险的新的干预投标方式开始露出水面:招标投标正常有序进行,中标企业安排队伍上场后,建设单位的领导再安排包工队从中分包工程。听暗示,给“面子”的中标企业自然没什么麻烦,对着较劲儿的企业则处处遭遇“红灯”,有的甚至被纳入“黑名单”,进了“黑名单”要想再在一方市场或某一领域继续参与竞争,一定时间内可谓难矣。

招投标的故事,入行需谨慎!

在南方某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有多家企业中标项目工程后,积极与建设单位配合,深刻体会建设单位的意思,只要工程中标,建设单位怎么指定分包,他们都坚决“拥护”,积极配合。更有“明智”的经理把施工安全风险小、分包单价高的工程交给他们干。表面上看,企业承揽施工的工程量减少了,利润空间也小了。实际上,建设单位对项目部心领神会的做法十分满意,竞赛表彰评比总是前三名,变更索赔成功的概率也比较高,到手的收益反到轻而易得。不仅如此,滚动发展的态势十分喜人,在不到4年的时间,已经从刚开始进入该省的一个项目,已经发展到四五个项目。企业、项目部和建设单位领导之间的配合默契,使得各方皆大欢喜。

招投标的故事,入行需谨慎!

剑鱼招标订阅,千万条招标信息,定制推送全免费,助您逢标必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