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孩子得上「中二病」?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關鍵,只有兩個字

青春期的孩子,不論是從心理上,還是從生理上都處於一個改變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很多孩子會變得敏感、多疑、脆弱,與家長的溝通方式也會有很大的改變,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關鍵,就兩個字——閉嘴。溝通是一門藝術,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是一門需要積極傾聽和適時沉默的藝術。


1

初二現象


初中的一位家長打電話給我,伴著無比挫敗的情緒,說她的兒子成績下降、情緒敏感、沉默寡言、執拗反叛,關鍵是出現了厭學情緒。問我是否有合適的心理諮詢師推薦,她要帶兒子去看心理醫生。

我聽完第一反應,這不是典型的初二現象嗎?

初二現象是指初二的學生處於青春發育期發生的一系列現象。身心急劇發展變化,存在著種種發受外界影響、情緒容易激動、暴躁、成績兩極分化普遍、違紀違規頻繁、存在心理障礙等特徵,具有可塑性、主動、追求獨立等特點。

我問她:“你初中時候是什麼樣?”

她直言:“……忘記了。”

我笑她:“恐怕也不是什麼幸福時光吧。”

她想了想說:“那倒是。”

作為青春期的過來人,我們明白,初中階段,恰逢十三、四歲青春敏感期,成長壓力、學業壓力、家庭壓力、同伴壓力,如果沒有正確的疏導途徑,的確容易出現身心問題。

而且,這個時期的問題往往潛藏了以後的人生走向。

一如作家柳青所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路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怕孩子得上“中二病”?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關鍵,只有兩個字

不少同學在初中的時候輟學或者無心向學熬到初三的。他們當中大部分同學會經常頭痛,醫院檢查不出任何問題,一度想要退學。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心理問題軀體化”,大致可以解釋這種的情況——當負面情緒壓得越來越多,而得不到宣洩,天長日久,就像垃圾桶裡的垃圾滿了要自動溢出來一樣,有的孩子表現出了偏差的行為,有的則從身體上出來了。於是,便有了許多中小學生的肚子疼、頭疼、發燒甚至心肌炎等病痛的出現。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心理問題軀體化”表現。正所謂:“腦子可以騙人,身體卻不會騙人。”

好在現在的孩子很幸運,父母大都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不僅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學習情況,還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能夠想到帶孩子看心理醫生的父母,至少心態還是比較開放的。

02

溝通的誤區


時至今日,很多家長關注的重點依然是孩子的成績,很難把孩子當作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而對於青春萌動期的孩子來說,“我是誰”比“我考了多少分”可能更重要。

經常聽青春期孩子的家長說,孩子不願說話,叛逆,難以溝通,不知道哪句話就讓孩子炸了毛。

親子關係不和諧,溝通不順暢,家長和孩子的日子都艱難。

怕孩子得上“中二病”?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關鍵,只有兩個字

而我們中國父母所謂的溝通常常是這樣的:

天冷了,記得穿秋褲哈;你現在都初中了,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能再貪玩了;你再玩遊戲,我就把手機沒收,聽見了沒?你看你同桌,上學期期末考了全班第一;走路就不能挺直了背?老是彎著腰;老師說你這學期數學退步了很多。爸爸媽媽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不好好學習,對得起誰?

有時候,父母一邊說,一邊自己生氣,孩子壓根沒聽進去半句。這不是溝通。

03

努力學會“閉嘴”


事實上,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關鍵,只有兩個字——閉嘴。

閉上嘴就變成啞巴,還怎麼溝通?其實,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父母暫時變成”啞巴“,真是一件無比慶幸的事。

至少孩子能耳根清淨,有時間和空間進行自我整合,不用全方位無死角地被各種關心、叮囑、問候、指責、嘮叨侵入。

有效溝通的前提是坦誠和不加批判地傾聽。‍

這正是很多父母所欠缺的特質,有時連坦誠也不是那麼容易。

比如,孩子回家告訴你,不喜歡新換的數學老師,所以這次數學沒考好。批判和說教式回答是這樣的:你數學沒考好,和數學老師有什麼關係?是你自己不努力,還找藉口!或者,即使你不喜歡數學老師,也應該好好學習數學,這是考試時很重要的一門科目……(此時,孩子已經自動開啟防禦屏障:又來了,永遠那一套!以後,有事情再不跟他說了。)坦誠和不加批判地傾聽是這樣的:你喜歡的李老師不帶你們班的數學啦?(嗯)你不喜歡現在的數學老師(嗯,我們班同學都不喜歡他)這次數學沒考好(嗯)接下來,你打算怎麼辦?(孩子發現,父母聽懂了自己的意思,並沒有責怪自己這次數學沒考好,他相信自己即使不喜歡現在的數學老師,也會想辦法把數學學好的。)

當父母閉上了試圖說教和批判的嘴,就能保持溝通的開放和有效。

怕孩子得上“中二病”?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關鍵,只有兩個字

保持沉默——“努力傾聽”——是相當有效的一種非語言信息,讓對方感到真正地被接納。

我們來舉個例子


孩子:今天我被叫到了老師辦公室。家長:哦?孩子:沒錯。老師說我上課說話太多了。家長:我明白了。孩子:我覺得老師針對我,我和同桌說話。他就讓我站到教室後面,他怎麼不批評我同桌。我不去,他就讓我下課去他辦公室了。他真是我遇到過的最糟糕的老師。家長:(沉默)孩子:如果我有一個好老師,我會表現得很好,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老師教我,我就什麼都不想學。家長:嗯哪。孩子:我想我最好去習慣這個事實,因為我不可能一直遇到好老師。如果我因為不喜歡一個老師,而不去好好學習這門科目的話,最後受害的是我自己。

父母默默地被動傾聽,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得到了抽絲剝繭式的梳理,他被允許表達情緒並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接納(儘管父母什麼都沒說),進而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建設性解決方案。

父母閉上了試圖說教和批判的嘴,卻贏得了孩子的心,和孩子之間更有效的溝通。


溝通是一門藝術,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是一門需要積極傾聽和適時沉默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