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国远征军

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国远征军

1

1942年2月,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滇缅公路。

突然尘土飞扬,旌旗挥舞,一支浩浩荡荡的中国军队,好像一条望不到头的灰色长龙,从云南出发,开始向缅甸境内大规模挺进。

这是由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共9个师10万余人。

这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跨出国境作战,而对手,依然是日本。

当时中国本土的抗战依然艰难,为什么会在这时候派出精锐部队去缅甸战场呢?

远征军的背景,是当时日本对中国的战略封锁。

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深陷中国战场的日本,已经无力进行大规模攻势。日本人当务之急,是想方设法迫使中国政府屈服,抽出兵力往太平洋战场。

为了将中国困死,1941年东条英机纠集了10个师团的兵力,东起浙江宁波南至雷州半岛,发起一连串封锁战,将中国对外海上通道全部堵死。

至于陆上,日军先是攻取越南,切断中越铁路,之后又进入缅甸,目的只有一个——切断中国的所有对外通道,彻底困死中国。

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对英国人来说,当时的缅甸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印缅省,仅仅对印度构成外部屏障,但对于1942年的中国来说,缅甸是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关乎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安危。

一旦滇缅公路被切断,仍然处于农业国的中国将彻底失去外援,陷入无法补给的困境。

1941年冬,在中美英军事联席会议上,蒋介石对西方记者宣布,中国将组织远征军入缅作战,中美英三国成立盟军联合指挥中心。

2

远征军是当时中国军队中的精锐力量。

例如第五军的先头部队,戴安澜任师长的200师,是一支机械化装备的传奇部队,士气高昂,在抗战中屡建奇功。戴安澜是黄埔三期毕业生,1939年昆仑关战役时,曾率200师大破日军,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1942年3月,200师到达战略要地同古——在这里,日军遇到太平洋战争以来最激烈的抵抗。

朝同古扑过来的,是日军第55师团下属的两个联队,兵力是200师的四倍。

日军无论在兵力还是装备上,都占据优势,又有飞机空中支援。在重武器掩护下,日军连续组织猛攻,对200师阵地狂轰滥炸,200师毫不畏惧,有条不紊第反击,不断将日军击退。

但骁勇善战的200师,却碰到了猪队友一样的英国军队。

此时缅甸的英军士气低落,一心只准备后撤保存实力,日军向同古推进,他们不迎敌反而同步后撤,使得日军从容包围200师。

远征军后续部队也迟迟未能预期抵达,200师孤军奋战,要面对4倍于己的敌人,苦战12天后,伤亡2000多人,形势危急。

戴安澜眼见形势严峻,深夜写给妻子王荷馨一封遗书,信中说:“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为了防止战斗中指挥中断,戴安澜在军官会议上宣布:

“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第5军指挥官杜聿明眼看不妙,下令200师突围保存战力。

撤退过程再次显示出了200师出色的战斗素质,在戴安澜师长指挥下,全师顺利突围,连一个伤兵都没有扔下。

直到负责掩护的小部队也安全撤离后,日本人才发现他们占领了一座空城。

同古战役从战略上看意义不大,既定的目标也没有实现,但200师的英勇奋战给西方国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此之前,中国军队在西方列强眼里就是一支破破烂烂的叫花子军队,根本上不了台面。同古之战扭转了西方对中国军队的歧视和偏见。

3

4月17日,缅甸仁安羌。

天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四下里地动山摇,那是仁安羌油田爆炸产生的末日景象。

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后,兵分三路继续进攻,左路被戴安澜的200师阻击于同古,右路却是势如破竹,英军几乎望风而逃一触即溃,接连放弃重要阵地。

仁安羌是缅甸重要的能源基地,年产石油百余万吨,日军对此早就垂涎三尺。因此撤退前,英军为避免油田落入日军之手,引爆炸毁了仁安羌油田。

尽管英国人一路只顾逃跑,他们没想到日军进展更是迅猛,日军33师团听闻油田被毁,采用迂回穿插战术,将英缅军第一师后路切断,包围于仁安羌。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被包围的英军多达7000人,辎重车辆100多辆,此时被日军一个联队3000人包围后竟束手无策,无力突围,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向中国军队发出求救信号。

此时距离英军最近的是孙立人38师麾下的113团,团长是刘放吾。接到上级命令后,刘放吾制定了解救英军的突袭计划,他自己亲自率领两个营偷渡到仁安羌大桥南岸,逼近日军炮兵阵地。

日军在过去的作战中,几乎都是采取攻势,从东南亚一路横扫更是从未有败绩,他们没想到中国军队会主动发起攻击,而且是这样战斗力十足的军队。

战斗打响后,两军在酷热天气下展开拉锯战,阵地三失三得,几度陷入白热化。激战一天后,包围圈外的日军渐渐不支,开始放弃阵地逃窜。

被困的英军及传教士等7000人获救。

在历史教科书上,仁安羌大捷或许名不见经传,但实际上它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役。113团在劣势情况下,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数倍于己的日军,救出十倍于己的盟军,在当时就像个奇迹,在世界范围引起轰动。

1992年仁安羌大捷50周年时,撒切尔夫人访美。在芝加哥的卡尔登酒店,撒切尔夫人拜访了坐在轮椅上的原113团团长刘放吾。撒切尔夫人动情地对刘放吾说道:“老将军,您当年不但解救了七千英国军人的性命。想想看,这些人,现在都已经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了,他们的性命都是您救的。

4

但是仁安羌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局部战役的胜利,也无法掩盖盟军指挥系统的混乱。

尽管中国远征军将士浴血奋战,上下用命,但盟军内部的分歧和矛盾日益显现——盟军方面,指挥官史迪威与杜聿明矛盾不断,英军畏敌如虎时刻准备跑路,远征军原本策划的几次会战计划一次次泡汤。

远征军将领在回忆录中曾说,关键问题出在英国人不仅无意参与缅甸会战,而且不“愿意看到中国军队在缅甸打胜仗,制造出使中国人有赖在缅甸不走的理由”。

此时的英军司令是新到任的亚历山大。这位亚历山大倒也不是无名之辈,他曾在欧洲指挥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把几十万英国士兵撤退到英国——丘吉尔把他派到缅甸来,目的也就很明显了。

仁安羌大捷后,当孙立人准备反攻日军时,亚历山大却认为缅甸已守不住,打定了主意撤退到印度去。

这位撤退将军违背中英共同作战计划,在没有通知中国友军的情况下擅自撤离。孙立人无奈,只好连夜撤出仁安羌,在后掩护英军撤退。

局势不断恶化之下,远在重庆的蒋介石意识到情况不妙,连夜电令远征军放弃原来的会战计划,改为纵深防御,御敌于国门之外。防御的目标,是位于缅甸北部的战略要地腊戌

相比于盟军指挥系统的一团乱麻,此时的日军却进展迅猛,如同一股泥石流快速推进,日军的目标,也是腊戌。

几天之后,一个最坏的消息还是传来: 日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千里大奔袭,先于远征军占领了腊戌。再接着,另一处要地密支那也被日军抢先攻占。

这一连串的坏消息,意味着远征军回国的退路被切断了。

远征军陷于绝境,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如何逃出日军渐渐成形的包围圈,免于被全歼的命运。

5

史迪威率领司令部及部分远征军,开始朝印度方向撤退。而杜聿明率领的第五军,在日军分割包围之下,唯一的回国通道,只剩下野人山。

野人山,位于中印缅交界处,纵深200余公里,树木遮天,藤草弥漫,终年不见天日,毒蛇、疟蚊、蚂蟥遍地,并传说有野人出没。

这里成为中国远征军最大的噩梦。

进入野人山之前,远征军不得不抛弃汽车、战炮等重装备,轻装上路。

出国前蒋介石送给杜聿明一瓶价值上万美金的红酒,他一直舍不得喝,这时取出来与将士共饮,因为这次他们将要穿越的,是九死一生的野人山,每个人都要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热带原始森林凶险异常,对远征军雪上加霜的是正好遇上缅甸的雨季,山洪时而爆发,将士兵席卷而走,军队制作的简易木筏也不断被冲走。

更为致命的,是遍布森林的毒蛇野兽、蚂蚁蚂蟥等,士兵被虫蚁叮咬后,破伤风、疟疾等传染病开始在军队中流行。一个士兵一旦发高烧昏迷,被虫蚁侵蚀,大雨冲刷,几小时便化为白骨。远征军因此死伤累累,沿途白骨遍野惨不忍睹。

这是一条地狱般的行军之路。

杜聿明在途中患上了回归热,昏迷两天不省人事。

200师的遭遇更为不幸,他们在撤退途中遇到日军埋伏,师长戴安澜被日军机枪打中,身负重伤。手下官兵轮流用担架抬着他,艰难奔波于高山密林之间。

然而在距离国境线仅三四十里的地方,戴安澜心力交瘁,终于伤重去世,年仅38岁。200师将士按照他遗愿,将他遗体抬回国内。

最终走出野人山回到国内的远征军,仅剩下三万余人。

6

很多人都听过抗战时期那句著名的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这句话发表于1943年,背景便是第一次远征军失败后,国民政府号召知识青年从军。

第一次远征历时半年,其结局无疑是失败的,远征军十万将士只剩下三万多人。

滇缅公路被切断,外援几乎断绝,国民政府只能准备第二次远征,反攻缅甸。

这时已经从珍珠港事件中回过神来的美国人,也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帮助撤退到印度的远征军进行专业训练,提供大量现代化的装备,使中国军队第一次在武器装备上超过了日军。

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将一部分学生军空运到印度,补充兵员接受训练。孙立人担任军长的新一军,是当时中国军队中整体文化素质最高的部队,所有军官都是大学以上文化,士兵都是高中以上文化,被称为“天下第一军”。

1943年10月,孙立人率领驻印军队向缅甸日军发起了复仇之旅。

这一次,装备精良的中国军队势如破竹,一路攻坚挫锐,全歼日军王牌第18师团,以势不可挡之态解放了缅北。日本人惊呼,这不是他们以往了解的中国军队。

但位于滇西的远征军就没有这么顺利了,先后遭遇情报泄露、进攻受挫,反攻计划屡屡失败,而其中最硬的一颗钉子,是松山。

松山,位于怒江西岸,扼守滇西交通要道,是中日双方军队必争之地。对中国军队非常不利的是,过去的两年里,日军已将松山建成了一座永久防御工事。

这些工事有多坚固呢?日军几乎将整座松山掏空,其中遍布蚁巢一般的地堡,工事由圆木、钢板、泥沙组成的三层构成。日本人自己甚至用500磅的炸弹做试验攻击,结果发现工事内部几乎完好无损。

记得高中时代有一部电视剧《滇西1944》,就是讲松山战役的故事。

驻守松山的日军部队有一千两百多人,配备了包括榴弹炮、反坦克炮在内的强大火力。日军方面的报告称,“松山工事的坚固,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11个月以上。”

远征军指挥部没料到松山阵地如此坚固,因此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但进攻开始后,中国军队很快就发现形势不妙。

首次攻击的71军一个营兵力,冲上阵地后,转眼间便被敌人的轻重武器扫倒,一刻钟后,竟然只剩下一排人退下来。远征军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锋,然后一次又一次被日军火网打倒,松山阵地上士兵的尸体躺的漫山遍野。

71军苦战半月,伤亡超过3000人,攻击部队换成李弥任军长的81军,但进攻依然受挫。面对坚如磐石的松山阵地,中国军队几乎无计可施。

最后起到决定作用的是一条古老却有效的战术: 挖地道爆破。

8月4日开始,中国军队炮兵步兵像往常那样照常出击迷惑敌人,但工兵部队开始暗中挖掘地道,美国顾问亲自测量计算。就这样士兵们白天黑夜地挖了十几天,将地道挖到了松山阵地下方。然后,在地道尽头的药室房子了数百公斤的炸药。

8月20日,天气晴朗。工兵营长颤抖着手,摇动了电话机改装而成的起爆装置。随着一阵地震般的颤动,松山主阵地的地堡被掀上半空,爆炸产生的烟尘直冲上天。

军长李弥亲自带领特务营发起冲锋。

几天之后,松山战役胜利了。

接着,远征军在付出重大牺牲后,先后解放了龙陵、腾冲等地,到1944年彻底收复了云南境内被日军占领的领土。

7

中国远征军的两次远征,前后历时三年,投入兵力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这支中国当时最精锐的军队,曾被英美媒体嘲讽为“乞丐军队”。他们经历过惨败,最终也获取了来之不易的胜利。

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中,作者这样评价远征军:

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惟一的一次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也是自甲午战争以来第一次援助盟国进入异邦国土作战并获得胜利的一次大规模作战。

但由于种种原因,远征军在近现代史上少为人知,幸存的远征军将士在建国后也没有得到应属他们的尊重。

翻阅史料时,曾看到一张远征军战士席地而坐休息的照片,应该是第一次出征的远征军。照片上的士兵,衣着简陋,脚穿草鞋,脸上却是笑容灿烂,很难想象这时他们面临着九死一生的战争。

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在很年轻的时候便牺牲了,没有看到胜利的一天。

当时曾有人写过一首《知识青年从军歌》,歌词作者是新一军一名士兵,孙立人听到后非常喜欢,这首歌便流行开来,后来成为远征军军歌。

如今已很少有人能够听到这首埋藏在历史深处的军歌声——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采石一战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姬。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中国远征军》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大国之魂》

《松山战役笔记》

http://www.yuanzhengjun.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