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中「鄙視鏈」:你在哪一環?


最近,一篇名為《北京高中鄙視鏈》的文章熱傳,說的是北京371所高中,有的惺惺相惜,有的互相瞧不起,關係十分複雜。因此,北京人聊起高中,裡面全是愛恨情仇、戰火紛飛,有的跟區相關,有的跟學校相關,還有的跟錢相關...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高中也是一個江湖。無非一個城市的高中是小江湖,全國的高中則是一個很大的江湖。

在中國高中這個江湖裡,其實也有一條鄙視鏈,而且是一層套一層。


中國高中“鄙視鏈”:你在哪一環?


非全國卷高中VS全國卷高中

每年高考結束後,各地考生少不了在網絡上一番“吐槽”——

一卷的物理大題今年難哭了!二卷的作文怎麼如此“變態”?!你們三卷的數學也能算高考?(多是江蘇考生語)我這水平考北京卷,咋說也得上個人大吧?你們外地人根本不瞭解北京卷!有本事來做做啊!......(一般沉默的都是上海考生)


高中的競爭在高考,高考的戰場在試卷。因為使用高考試卷的不同,直接把全國的高中天然分成了兩個不同的群體。


中國高中“鄙視鏈”:你在哪一環?


群體一:非全國卷地區的高中。它們一般位於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

這些省市至今仍堅持獨立命題,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1.教材、課程設置與其他地區不同(如滬教版教材和課程標準比較特殊,一直自主命題)。2.與其他省份使用試卷不同,橫向間分數線無法比較,可降低其他省份考生的抱怨。(如北京、天津)3.高考改革試點省份或一直在改革省份。(如2014年之後的浙江和近年來一直自主命題的江蘇)


這些獨立命題地區的高中,除了擁有與眾不同的“高考戰場”(試卷),大多還享有其他省份高中無法比擬的優勢。如地域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

京津滬是老牌直轄市,骨子裡帶著天然的優越感。三座城市裡稍微有點歷史的高中,校史動輒都在百年以上。(這裡的校史是真正實行現代中學教育的歷史,不是私塾或傳統書院)

比如和人大附中齊名的北京四中,就是百年名校;小字輩的北京五中,剛剛辦完九十週年校慶。天津衛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僅建校百年以上的高中就有8所,最著名的南開中學,更是南開系列學校(包括南開大學)的源頭。領近現代風氣之先的上海,百年名校更是一抓一大把,最早的徐匯中學,創辦於1850年,距今已有168年曆史!

這份厚重歷史積澱下來的優勢,遠非其他地區的高中可比。

年頭長不算啥,資源優勢才是最主要的。三個直轄市和江蘇、浙江,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在,都是高等教育資源密集的地區。優質大學的存在,對高中的牽引作用實在太大了!

就拿北京的三大附中來說,與其說比高考成績,不如說是比拼身後「爸爸」的實力:北大附中和清華附中互相瞧不起,這兩家又一起瞧不起人大附中…倘若你問清華附中的同學要考哪所大學,他們會說:

  • 「學習不好,學習不好,還是考本校抄個近路吧。」
  • 「哪家學校啊?」
  • 「五道口職業技術學院(清華大學),真不想去,還是羨慕北大輕鬆的氛圍啊。」

這種羨煞旁人的對話,就是高校附中學霸們最具代表性的自謙說法,暗含著專屬於文化人的Battle:誰最謙虛誰就贏了。與之類似的還有上海的四大名校:上海中學、華東師大第二附中、復旦大學附中、上海交大附中。

師資、生源、氛圍,高等教育的發達才是基礎教育發達的基礎,這一點已被越來越多的城市認識到。至於說高中辦學經費這些物質性資源,對這些“富可敵國”的省市,從來不是事兒!

政策優勢不用多講。985大學的錄取率,京津滬長期都在5%以上!獨立命題、獨立錄取,當地名牌大學對屬地招生的傾斜,讓這些省市高中升入名牌大學的人數、比例都讓其他地區的高中無法企及。

中國高中“鄙視鏈”:你在哪一環?


2016與2017清華北大在不同地區錄取人數

佔當地高考人數比重

群體二:使用全國卷地區的高中。

儘管高考時用的試卷都是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制的,但全國卷既然分成了3種,多少還是有些差異。一般情況下,甲卷比丙卷難,比乙卷簡單(也就是說難度係數為:乙卷 > 甲卷 >丙卷)。但具體到每一年,情況又有所不同。比如2016年丙卷的難度係數就比甲卷要大。

除此之外,全國卷的使用還有如下特徵:

1.視地區差異調整(針對教育發達的地區,試題對考生知識點掌握精準度要求相應降低,出題方向側重在能力上,考查考生能否對知識點進行靈活運用)2.視教育發達程度調整(針對教育不發達地區通常會考查一兩個較偏的知識點,或平常較少見的題型,2016年丙卷難度大於甲卷的原因就在於此)

但無論如何,使用全國卷地區高中的“高考戰場”大差不差,都是人多、分高。至於如何殺出重圍?還得看你處在鄙視鏈的哪一環。

中國高中“鄙視鏈”:你在哪一環?

非裸分高中VS裸分高中

什麼是“非裸分高中”?就是這些高中進入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學生,多是依靠保送、自主招生等“優惠”渠道,僅僅憑裸分進入頂尖大學的卻越來越少。

我們先來看看2018年清北特殊類型招生中拿到降分的人數統計:


中國高中“鄙視鏈”:你在哪一環?


  • 自主招生,面向頂尖的競賽生;
  • 綜合評價(包括領軍計劃、博雅計劃和在個別省份試行的“三位一體”招生),面向平時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和次一級競賽生;
  • 高校專項計劃(自強計劃、築夢計劃),面向農村或貧困地區考生。


從上表可以看到:清華北大獲得降分的總人數佔比達到了驚人的96%和87%!即使考慮誤差,今年清華北大最終降分錄取人數,至少佔其招生總人數的80%以上,很可能還要更高!那麼,通過各種渠道拿到清華北大降分政策的都是哪些高中的學生呢?


中國高中“鄙視鏈”:你在哪一環?



通過上表不難發現,除了北京上海的學校和衡水第一中學(衡水中學的直屬分校,面向河北其他地區招生),排名前20的其他頂尖高中全部位於省會中心城市(大連是副省級城市)。

其實,這是使用全國卷地區高中的普遍現象:省會城市越來越彙集了全省的最優質生源、最高水平教師、最集中的資源投入。

即使還是使用全國卷,即使還要面臨考生大省的殘酷競爭,這些省會城市重點高中的學生,已經越來越不依賴裸分考入名校。湖南和陝西兩省尤其典型。

湖南長沙的長郡、雅禮、湖師附中、長沙一中“四大名校”,陝西西安的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鐵一中、交大附中、師大附中“五大名校”,基本壟斷了全省的特殊類型招生。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來自非省會城市高中的學生,只能憑藉裸分,去拼搶為數極少的進入頂尖高校的機會。

湖南長沙一位高中校長就明確說,目前的錄取方式,對家境普通的孩子考北大、清華是不利的。以自主招生為例,要參加北大、清華的自主招生,一般都要在學科奧賽中獲獎。奧賽,當然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天賦,但也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堆出來的,好成績基本上都要靠金牌教練教出來的,家境普通的孩子,參加這種培訓,可能會有點吃力。

河南一位省轄市重點中學的校長也說:“這兩年趨勢很明顯,裸分考北大清華很難很難,必須要靠奧賽。學校請金牌學科奧賽教練,百萬年薪不稀奇,我們普通學校怎麼請得起?所以北大、清華現在通過學科奧賽提前鎖定尖子生,錄取學生越來越集中在城裡那些重點中學,我們是有想法的。還有,自主招生面試,城市的學生和來自我們小地方的學生站在北大清華老師面前,表現怎麼可能一樣?”

另一所普通高中班主任說:“通過自主招生,不少優秀學生能得到30至60分的加分。在高考錄取時,這會導致考生的絕對分數產生巨大差異。我們學校以前就有這樣的學生,成績在全省排名非常靠前,但競爭不過那些加分的學生。”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讓中西部省份的高中,在鄙視鏈上因為“裸分”“競賽”和“自招”,生生地拉開了差距!

中國高中“鄙視鏈”:你在哪一環?

“真衡中”VS“偽衡中”

即使在非京津滬、非省會城市的裸分高中裡,鄙視鏈仍然存在。

僅憑裸分和苦學,站著這層鄙視鏈頂端的,非河北衡水中學莫屬!


中國高中“鄙視鏈”:你在哪一環?


2014年高考,衡水中學一本上線率86.6%,二本上線率99.3%。

2015年高考,衡水中學一本上線率88.6%;二本上線率98.97%。

2016年高考,河北文理科第一名被衡水中學包攬。文理科600分以上3145人,一本上線率92.44%。

2017年高考,河北高考理科第一名是衡中的720分,省理科前十,衡中7人,省理科前20,衡中14人,省理科前30,衡中23人。

2018年的衡中高考成績單(下圖,來源待考)

中國高中“鄙視鏈”:你在哪一環?


近90%的一本率、100%的本科率。如此傲人的成績,是怎麼做到的?看完衡中的作息時間表,就能明白個大概。

5:30起床

5:45早操

6:00-6:30早讀

6:30-7:10早飯

7:10-7:35早預備

7:45-8:25第一節

8:35-9:15第二節

9:25-10:05第三節

10:05-10:30課間操

10:30-11:10第四節

11:20-12:00第五節

12:00-12:45午飯

12:45-13:45午休

13:45起床

14:05-14:45第六節

14:55-15:35第七節

15:35:15:55眼保健操

15:55-16:35第八節

16:45-17:25第九節

17:35-18:15第十節

18:15-18:50晚飯

18:50-19:10看新聞

19:15-20:00晚一

20:10-20:55晚二

21:05-21:50晚三

21:50-22:10洗漱

於是,“衡中模式”就成了眾多沒有地域優勢的四五六七線城市乃至縣城高中,最合適的學習榜樣!

但是,大家都在學衡中,學的是否到位卻是兩碼事。學衡中學的好(狠抓教研)、學的像(狠抓管理)、學的到位(掐尖招生)的高中,近年來的高考成績多少都有起色。而只學到了衡中作息時間表、天天趕著學生5點跑操這些“皮毛”的高中,依然沉淪。

但無論真偽“衡中”,這些高中與鄙視鏈上層高中之間的差距,不止反映在高考錄取中,甚至延續到大學校園裡——

一位從東部某縣城中學考進清華的學子在《考進來又如何?寒門的我依然“普通”》一文中這樣寫道:

作為一個外地考生,我曾經一廂情願地以為,自己學習能力特別強。結果實際上,北京學生的表現整體上是比較優秀的,而且名牌大學裡比較容易墮落墊底的基本是小縣城的學霸。

小縣城教育條件落後,學霸為了考入名牌大學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要多於京滬大城市學生,興趣愛好、視野就遜色了。

有不少人質疑才藝的作用,並且玻璃心地認為我說大城市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展自己的才藝,所以素質更高更應該被錄取。

其實才藝的價值不是拿來比較考核,才藝最大的作用是豐富生活、讓人快樂。

小縣城學霸容易缺少發展個人才藝的機會,不是說他們低人一等,而是他們太容易把考第一當作自己唯一的使命了,由於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他們只能花更多時間去填補空缺。

但是當他們到了強手如林的名牌大學,第一名離他們遠去之後,就太難找到生活的樂趣所在了。

教育鄙視鏈,其實就這樣一直存在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