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委屈心声”:“做了”汉奸“虽该死,但我也有难处!”

提到汉奸一词,望文生义可以解释为:汉人的奸贼。而要说起汉人的奸贼,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当属明末清初的吴三桂。

吴三桂的“委屈心声”:“做了”汉奸“虽该死,但我也有难处!”

原本,吴三桂也是明朝的忠臣孝子。万历四十年(1612年),他出生于辽东汉镇中后所一个将门望族,自小便勤练武艺,弓马娴熟。

十八岁那年,吴三桂父亲吴襄带领数百人出城侦查敌情,却不慎迎头碰上数万后金八旗兵。八旗军人多势众,明军诸人皆不敢出城营救。

而吴三桂眼见父亲危在旦夕,不免焦急万分,竟只带家将二十余人,冲出城外营救。他深知己方势单力孤,想要救下父亲性命,就只能出其不意斩下敌酋首级,才能化险为夷。

吴三桂的“委屈心声”:“做了”汉奸“虽该死,但我也有难处!”

于是,吴三桂捻弓搭箭,瞅准机会便将八旗军首领一箭射落马下。然后,他又飞马赶上,手起刀落,利落地将首级砍下。之后,吴三桂趁乱与父亲吴襄合兵一处,再迅速率众突出了重围。至此,大孝子吴三桂孤胆杀敌、英勇救父之事,一时便已传为佳话。

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为帝,开武科取士。吴襄毫不谦虚,极力推荐了儿子吴三桂。果然,吴三桂不负众望,以雄厚实力高中武举。

此后,吴三桂一路仕途坦荡,并于二十八岁时官拜宁远总兵,成了相当于军区司令这样的帝国高官。如果一切都能顺利的话,吴三桂至少将成为明帝国的肱骨大吏。

吴三桂的“委屈心声”:“做了”汉奸“虽该死,但我也有难处!”

然而,令人完全料想不到的却是:明末乱世,形势比强人,历史竟像蓄谋久矣一般,竟给身处夹缝之中的吴三桂,安排了一个千夫所指的汉奸角色。

当吴三桂遵照崇祯皇帝命令,放弃宁远回援京城时,宁远50多万军民一起跟随入关。此时,他想尽快回援都快不了。于是,在吴三桂抵达丰润时,闯王李自成便早已快他一步打进了北京。

之后,已经绝望的崇祯皇帝不愿再管大明江山,竟跑到煤山上吊去了。这时,吴三桂其实只有三个选择:一是投降满清,二是投降李自成,三是同时与两者为敌。

吴三桂的“委屈心声”:“做了”汉奸“虽该死,但我也有难处!”

第一种选择虽有变成汉奸的危险,但当时民族主义情绪却并不如后来那样强烈,因此吴三桂的道德忌讳其实并不大。可是,虽然前有洪承畴、祖大寿投降满清,但吴三桂考虑再三,最后却还是放弃了。

第三种选择虽慷慨激昂,但显然极不负责任。因为,吴三桂挟老带幼,身边还有那50万军民,此时正哭哭啼啼,眼巴巴地指望着,想仰仗吴三桂带他们走出一条生路。

至此,吴三桂便只剩下第二个选择可选,就是投降李自成。其实,吴三桂也着实缺乏和李自成抗争的勇气。不为其它,只因父亲吴襄和宠妾陈圆圆此时还都深陷于京城李闯王之手。

吴三桂的“委屈心声”:“做了”汉奸“虽该死,但我也有难处!”

而且,吴襄还真怕儿子意气用事,曾特意写信给吴三桂,千叮万嘱,命其千万不要鲁莽行事。至此,吴三桂似乎要在汉奸道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李自成及部署接下来所干之事,却令吴三桂心惊不已。北京发生了大掠劫,闯王的军队开始四处抄家,而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已然被执。因此,吴三桂的心中难免惶恐。他此时还领兵在外,李自成都对其父如此不客气,若是自己回到京城,岂不是只能束手待毙?

吴三桂不肯归降大顺,李自成闻知自然暴怒,竟统兵亲赴边关与其大战。这时,吴三桂的处境变得更加尴尬。前进一步便是骂名千古,后退一步也是千古骂名,不进不退则更是千古骂名外加骂名千古。

吴三桂的“委屈心声”:“做了”汉奸“虽该死,但我也有难处!”

如此一般的死局若要解开,任凭吴三桂再有能耐也不行,除非他是个神仙。而此时最大的麻烦就在于,吴三桂肉体凡胎,根本就不是神仙。于是,他做不得神仙,便只能做个汉奸吧!

此后,吴三桂不得不以明朝重臣的身份,潜出欢喜岭,不惜颜面地面见了多尔衮,向满清借兵复国。在得到多尔衮“若有人胆敢抢一粒粮食就会被军法处死”的承诺后,双方拜祭了天地,终于达成了“盟约”。然而,吴三桂走出了这样一步,此后诸事便已再由不得他了。

曾被顺治皇帝追封为“清成宗”的多尔衮,自然不是一个省油灯。当李自成望见吴三桂阵中,突然杀出了无数八旗兵时,居然被吓得大惊失色,很快便一触而溃,亡命而逃。此后,吴三桂的弑父之仇、夺妻之恨自然不能不报,而满清铁骑顺势入关则再也无法阻挡了。

吴三桂的“委屈心声”:“做了”汉奸“虽该死,但我也有难处!”

应该说,吴三桂是明末清初乱世之中这场极端博弈的受害者。他的父亲被杀、妻子被夺,汉奸之名还始终萦绕其耳。而最令他心烦意乱的还是,他没有任何办法能将骂他是汉奸的人全都扯过来理论,请其指明一条不当汉奸的光辉之路。至此,历史安排吴三桂做了个遗臭万年的大汉奸,他自己想不干都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