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骂小镇青年,小镇可能已经无青年!

不要再骂小镇青年,小镇可能已经无青年!

现象

城市青年创业、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在讨论青年的发展时,有一类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们似乎离城市很近,离乡村很远,但有时他们自己也感到无所适从,外界给他们贴上了一个标签:小镇青年。

小镇青年,如今可能有更多的“暗示”

在一些人眼中,它可能暗示某种品位;它也可能是指某种状态,指小城镇那些上升通道少于大城市却又充满了青春热情的人。

- 1 -

在我熟悉的故乡小镇,

平常已经看不到多少青年了。

只有到了农历腊月,那些在外打工的青年成群结队回来,小镇才恢复了青春。这时,小镇甚至会被“传染”上城市病,最典型的就是堵车。小镇青年已经十足城市化了,那些从东南沿海开回来的轿车,让小镇的道路不堪重负。

日常的小镇,已经是典型的中老年气质。

街上行人少了,人走得越来越慢,当然,斗嘴的少了,处处透露着一种和平气息。彼此之间都很熟悉地打着招呼,这些留在小镇上的人们,已经认为,他们将在此终老此生。他们拥有的是无穷无尽的回忆,似乎已经没有心情再书写新故事了。

- 2 -

小镇就这样老了

农村越来越富有了,楼房一栋接着一栋,更能干一些的打工者,会在县城买一套房子。即使是省城,也能看到针对那些外来务工者的楼盘广告了。

这让小镇显得有些尴尬,在村庄和县城之间,它貌似被忽视了。

年轻人回来过年,不再想到小镇上闲逛。他们的交际应酬,大多在县城进行,即使喝得有些过了,也有出租车送他们回家。有媒体报道,中国各地正在建造和已规划的新城,足足可以住上30亿人,这种引力,会把小镇抽空。

小镇就这样老了。

在它年轻的时候,街上人潮涌动,虽然面积小,但密度并不亚于大城市步行街。孩子随父母一起逛街,往往使劲拉着衣角,生怕一不小心就走散了。它甚至拥有一家电影院,像《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样的影片,也让小镇上的人与城里人一起落泪。

电影院在小镇的正中心十字路口,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大礼堂”,这是当时小镇唯一的地标。

- 3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晚不到1995年,那是小镇的黄金时代。农民摆脱了赤贫状态,而大规模的农民工外出,还没有开始。

这15年,是小镇最有希望的15年。每个人都会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在这儿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他们还没有见识外面的世界,因此眼前的就是最好的,“现在”就是最好。不需要回忆,也不需要做梦,每天上街,就会开开心心。

我印象中,90年代初期,小镇的中学竟然有相当高规格的篮球赛。来访的隔壁镇中学的球队,由青年教师和镇上的青年一起组成,他们骑着自行车,来势汹汹,而我们镇上的球队,当然也不甘心失败。

篮球场没有塑胶,甚至也没有水泥,那是纯粹的土场地,用白灰画出了边界。裁判由我的邻居、本校体育老师担任,他尽力维持公正。那场比赛,观众很多,以至于篮球根本不可能出界。喊声震天,最后我们赢了,那个中投很准的青年教师,后来做了这个学校的校长。

很多摩擦都和爱情有关,想一想,这应该是残酷而美的青春吧。在这个意义上,小镇青年确曾发展出一种审美。他们曾经迷恋军用皮带、运动服、大头皮鞋;他们也曾唱着郑智化的歌曲,从操场招摇而过。然而当面对自己喜欢的人的时候,心里却无比忐忑。

4

不管怎样,这块土地上曾经聚集了那么多的青春气息,并且几乎发展出一种“小镇精神”。如果这样的比赛,能够持续100年,小镇就会成为一代代年轻人真正的故乡。

最好的时候,小镇上的人们,差不多形成了一种精神共同体,他们会把小镇的未来当成自己的未来。

虽然西街和北街的青年,互相都不服,但是在面对整体荣誉的时候,大家就会团结起来,这就是小镇精神。长辈们认为那些在小镇上闲逛的青年很幼稚,但他们又赞许地看着这一切。

但是

谁也不会想到

那些小镇青年

再也无法长成小镇中年

小镇青年们已经开始到外面闯荡世界。最初去打工的人,就成为工头,他们带走了更多的青年,最终,小镇就空了。

这不是小镇青年的问题,也不是小镇的问题。

没有谁能阻挡小镇的变迁,电影院早就拆掉了,那是真正的镇中心,但是,再也没有崛起什么地标建筑。那曾经十分拥挤的十字路口,如今也通畅了很多。

在人们心中,可能也早已规划出道路,不会再有人愿意在此驻足,停留。

看过一段话很有感触:

家乡小县城有两条热闹的商业街,大小店铺每天都循环播放广告录音。在我的印象中,20年前,小县城的商业街还是安静的,没有“明天关门,今日清仓”“底价甩卖,一件不留”的忽悠。

从前,坐车进城会经过稻田、菜地,而现在走同一条路看到的都是工厂、楼盘、写字楼。物质进步了,却也让小镇有了遗憾。身处其外,让我更真切地见证这一切;离开小镇,又让我产生珍惜这一切的情愫。这种感觉只有我们这种所谓城市里的异乡人才有,它是进城小镇青年的特有记忆。

话说回来,小县城今天的样子,可能也是几十年前大中城市的样子。

很多在城里工作的人都来自农村、小镇,虽说他们是到城市打拼追梦,但在陌生的他乡,总归缺少一种归属感。当面临工作、生活上的烦恼时,总会有些不情愿、不舒适。

故乡小镇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意味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所以我们心中才会对小镇生活有所留恋。

小镇青年一度是***活力的

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迅猛发展,至今都延续着旺盛的生命力,小镇青年无疑是推动其发展的中坚力量;镇上的“县中”既维持了朴素的学风,又为小镇青年考上大学、成为真正的城里人提供常规渠道;小镇青年曾经也是悠闲自在的,也能随手享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不知从何时开始,小镇青年发现自己变成了“夹心层”:

农村青年争先恐后往城里跑,接触的新事物比他们还多;乡镇虽也旧貌换新颜,但还赶不上城市变化的速度;随着城里好学校、“超级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县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了;很多小镇上的图书馆、电影院由于年轻人的流动也变得不温不火……在经济上,小镇青年衣食无忧,很多人也没有外出闯荡的心气儿,一部分人也在这种安逸又相对静止的状态中感到迷茫。

也有网友说出了他记忆中的小镇和过往的那些小镇生活:

@网友:柳重路

读大学时,我爱写小说,尤其爱写儿时记忆里关于小镇的各种故事:十字路口卖油饼和豆浆的大爷,隔壁家养的小猫……这些意象满满都是生活的味道。城市里的宠物猫、小区门口的煎饼摊,总觉得比小镇上的少了点什么。真正让我怀念的是独特的“小镇味道”。

@网友:林南朔

我向往小镇生活,但是我不会回去当“小镇青年”。我在城里有适合自己的工作,能接触更多优质资源。如果回到小镇,亲朋好友可能会觉得我在外“混得不好”。虽然,在大城市打拼的苦衷只有我自己知道,但我还是愿意继续打拼下去。

@网友:景为隆

很多在城里工作的人都来自农村、小镇,虽说他们是到城市打拼追梦,但在陌生的他乡,总归缺少一种归属感。当面临工作、生活上的烦恼时,总会有些不情愿、不舒适。故乡小镇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意味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所以我们心中才会对小镇生活有所留恋。

小镇,是我们很多人成长的地方。但是现如今,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青年们都离开了小镇。

小镇,可能已经没有青年了。但每当我们面临压力,我们又总会想起,小镇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