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幾十年的曲靖富源人,你知道富源八景是哪幾個?(上)

大自然造就了神奇的景觀,在雲南省富源縣也留下了一個個優美、神奇的傳說。小編現把富源縣“八景”傳說整理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石龍古寺

做了幾十年的曲靖富源人,你知道富源八景是哪幾個?(上)

有詩曰,“莫道富源多好景,神仙也羨世間情。還留那夜綿綿意,肢體交纏雙石龍。”石龍古寺,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年(1574年),位於石虯亭北面。寺內塑關帝、周倉等神像。按“八卦”方位植樹8棵,人稱“八卦樹”。“文革”被伐7棵,現僅存1棵,古樹貴州方長滿青苔,雲南方則呈一片黃土,觀賞者無不稱奇。傳說舊時遊覽此寺,須由僧人帶領,否則踩著機關,寺內兩側的泥塑神像便會突然向你撲來,摟住你的身軀,將你驚出一身冷汗,而且一時還脫身不得。直到現在,勝境關附近的村民還會向遊人提起石龍寺的菩薩從前會走路這類傳說......

二、石虯亭

做了幾十年的曲靖富源人,你知道富源八景是哪幾個?(上)

原名“萬里亭”,亭為四角重簷,16根主柱,高6.2米,寬5.6米。因戰亂被燒燬,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復建,後人又復建亭前石龍,才更名“石虯亭”。只見亭前露出地表的石灰岩,不知是風化的緣故,還是在復建時有意留寶傳奇,增添狀如兩條虯龍曲屈盤臥,栩栩如生。當地的民間傳說說:很久很久以前,秀美如畫的勝境關風景奇特秀麗,是一塊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盡動四方仙客都想來此落腳,一條貴州雌龍變成一個美若天仙的女子,而一條雲南雄龍變成一個瀟灑漂亮,能歌善舞的小夥,他們不約而同地來此遊玩,殊不知一見鍾情,難捨難分。但誰也不願離開自己的家鄉,都要把對方爭取到自己家鄉居住,他們互相勸說,都在講自己家鄉好,相勸中不知不覺雞叫天明,倆人都無法返回仙境,只好雙雙變成一對如膠如漆的石龍,擁抱在一起,但各自卻又把頭轉向自己的家鄉,以寄託那難以割斷的思鄉之情。

三、勝境坊

做了幾十年的曲靖富源人,你知道富源八景是哪幾個?(上)

在此也介紹下 “勝境坊”,從富源縣城出發向東去,不大的功夫就到達了目的地。山樑上一座十二楹柱、九級斗拱、重簷翹角,高大、雄偉的石牌坊聳立在眼前,這就是有名的“滇南勝境坊”了。這座始建於明代景泰四年的牌坊高13.32米,寬11.2米,勝境關位於富源縣城東南7.5千米滇黔交界的山脊上,又稱界關。老黑山南北縱貫100餘千米,山勢陡險,惟勝境關山勢較低,而且有一條驛道通向貴州,所以這裡是古代由黔入滇的重要關隘。關口立有1座界坊,坊匾“滇南勝境”4個大字,故名勝境關,是一座“山界滇域,嶺劃黔疆”、“風雨判雲貴”的天下奇關。

勝境關屬雲南富源縣管轄,是古代由黔入滇的主要通道,有“全滇鎖鑰”之稱,至今仍留有秦漢時期修築的五尺道。時景泰年間,雲南巡撫洪弼為“助風水之興”,“補山川之勝”,派人建界坊於嶺上。現存界坊系1923年重建。重建的界坊高14.8米,寬11.2米,為三開間木石結構牌樓。牌樓的正摟較高,兩側樓稍低,由12根楹柱支撐,上有9級牌樓斗拱托起飛簷。琉璃瓦的坊頂上有8條造型別致的吻龍與坊頂正中的金黃葫蘆閃相輝映,十分壯美。牌樓上繪有清新秀雅、超凡脫俗的松、竹、蘭、梅圖案。界坊正中書寫著“滇南勝境”四個大字。

天下奇關勝境關有兩奇。第一奇是以“天”為界的界坊。界坊坐西向東,西邊是雲南,東邊為貴州。雲南這一邊晴天多,雨天少,乾燥多風;貴州那一邊雨天多,晴天少,溼潤多霧。明代楊升庵《滇程記》中寫道:“日月之陰,經寸而移,雨場之地,隔壟而分。”數百年來,過往勝境的騷人墨客都有這樣的感受。使用權人驚奇的是,“雨師好黔,風伯好滇”的氣候特徵,在同一座界坊上也顯得這樣分明——界坊前後的兩對石獅子,面對貴州的那一對身覆鬱郁青苔;面向雲南的這一對身披薄薄塵土。從前,界坊的楹柱上還懸掛著這樣一副對聯:“咫尺辨陰晴,足見人情真冷暖;滇黔原唇齒,何須省界太分明。”

勝境關的第二奇,是以“地”為界的分草嶺。距界坊不遠,有一條小溪,小溪兩邊土色各異,靠雲南這邊土偏紅,靠貴州那邊土偏黑。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就連地上的小草刀分別向各自的境內倒臥。發現此等怪現象的古人,便將此地命名為分草嶺。

有詩曰,“東嶺晴雲世上奇,四圍雨驟日斯出。非是滇東辭宇宙,仙女憐兒要曬衣。”

四、玉貞仙橋

做了幾十年的曲靖富源人,你知道富源八景是哪幾個?(上)

有詩曰,“玉真溪上石橋橫,驟雨歇來天放晴。碩大一雙仙人足,留與後人辨晦明。”清朝時期的平彝(今富源縣城),地勢偏低。城東有一條河叫東門河,就連晴天,水量都很大。若遇到暴雨天氣,河水常常會溢出堤岸,淹沒百姓的房舍和田地裡的莊稼。一到下雨季節,百姓們都人心惶惶,連睡覺都得睜著一隻眼。雖然官民攜手打過木樁,碼過沙袋,但是面對來勢洶湧的洪水,始終無濟於事。膽小的百姓,就收拾重要行裝,投親靠友,以避水患;膽大的百姓,也只能空著一樓,居住二樓,苟且活命。有人說,肯定是平彝百姓平時說話做事,無意中得罪了雨神娘娘,才導致連年發大水,給百姓帶來因果報應。百姓們應該在初一和十五,去寺廟向雨神娘娘謝罪。於是,東門片區的百姓就去玉真觀的玉真寺跪拜謝罪,西門和清溪片區的百姓就去舊城山的西來寺跪拜謝罪。這既遵循了區位上的就近原則,同時也有東方不亮西方亮的考慮。百姓們的誠意並沒有打動雨神娘娘,因為大雨連年依舊下著,和往年並沒有任何區別。然而,人們的真心卻打動了天上的一位濟世仙女。每到下雨天,她就踏雲從玉真觀方向而來,駐足在東門河的一座石拱橋上視察水情。一站就是幾個小時,直到雲散雨停,她才拂袖踏雲朝來時的路離開。如果水量小,不足以威脅百姓和農田的安全,她就站在橋上眺望風景;如果水量大,有漫堤的危險,她便朝河面吐出一口仙氣壓低水位。出現暴雨無水災,這與往年大不同,平彝百姓感到非常奇怪。雨過天晴,當漁樵耕夫們跨過東門橋去勞動時,眼前的美麗景觀就更為神奇。只見石橋上有兩處溼痕,和一雙鞋留下的腳印一樣,周圍潮溼,中間乾燥,在青綠的苔蘚和翠綠的小草掩映下,異常醒目。這位濟世仙女對百姓們的救助不是一次兩次,凡是下雨的時候,她都會從天而降,站上石橋守護河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都一直堅守著,從未間斷。後來,平彝百姓意識到,那雙腳印是這位濟世仙女視察汛情時留下的。並且還了解到,她從玉真觀方向而來,又往玉真觀方向而回。為了懷念和永遠記住這位仙人對平彝救苦救難做出的重大貢獻,人們便把東門河上那座彩虹似的石拱橋取名為“玉貞仙橋”,還把它列為平彝八景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