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年》说起——大变革前夜的经济与社会形态

从《过年》说起——大变革前夜的经济与社会形态

《我就是演员》上周播出了一个由电影《过年》改编的戏剧小品,由沈春阳、杜若溪主演。这个小品从内容来讲,只是套了一个原作的壳,故事完全是另起炉灶。之前我就曾有意说说这部电影,正好趁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重温一下。

这部电影讲了个什么故事呢?讲的是天寒地冻的北方山村,临近过年,在外漂泊了一年的程老汉(李保田饰)终于回来了。程老汉这一年外出打工赚了几千块钱(九十年代初那是一大笔钱),当天晚上就都交给了老伴程大娘。程大娘(赵丽蓉饰)高兴之余,不免又想念起那些久未归家的孩子们。

没想到大年初一,一直在外上学的二儿子(胡亚捷饰)就回来了,还带来了漂亮的女朋友(谭小燕饰)。二儿子读的是研究生,女友是高干家庭,这次回来除了探望父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申请到了一次到沿海城市考察的机会。这个机会对他的学业和将来的仕途都有好处,惟一的问题是费用要自己出。还未赚钱的二儿子向母亲求助,程大娘高兴地说没问题,你爸爸有钱

没想到其余的儿女也分别归家了。程老汉和程大娘共有三子二女,大哥(六小龄童饰)和大姐(王丽云饰)性格比较相似,隐忍、懦弱、逆来顺受。大哥是教师,本有当干部的机会,却自己主动放弃,被泼辣的妻子(丁嘉丽饰)嘲笑欺负。大姐的丈夫(葛优饰)在一个国营的建筑单位担任保卫干部,表面一本正经的他其实是个人渣,不仅在外拈花惹草,还强迫大姐打掉了已经怀上的孩子,对外说是大姐习惯性流产,以达到逼她离婚的目的。程老汉和程大娘对此却一无所知。

二姐(史兰芽饰)几年前因为跟男人私奔与家庭决裂,已几年不归家了。今年却不期而至。原来她的男人秦大川(申军谊饰,八十年代第一银幕硬汉兼型男)与大姐夫本是一个单位的,却自己带着工程队在外接工程,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九十年代初期,市场经济体制还未正式建立,这种一边有着体制身份,却一边在外面接活干的实际是游走在政策边缘,大姐夫就跟程老汉说秦大川涉嫌犯罪,快要被抓了。)

可秦大川却没有被抓,反而越混越风光,大年初一带着女人和兄弟们骑着摩托车浩浩荡荡地去登门拜访岳父岳母,还给大家都带了礼物。

程老汉见了女儿女婿,内心非常高兴,却又不形于色,心情很复杂。他既高兴女儿女婿生活得不错,又担心这样的行为是否合法。这里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对话:

程老汉对女婿秦大川说起自己的担心:国营职工这么干(指自己在外接工程),不犯毛病?

秦大川:我凭力气赚钱,犯什么毛病?

程老汉:别看现在不犯病,政策一变就要命。你琢磨琢磨?

秦大川:这身力气,不干也攒不下。干,总比不干强!

程老汉默默地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个观点。随后又建议他不要太张扬,有钱让人看不出来才叫好。

这边厢翁婿相谈正欢,那边又生了变故。大嫂对懦弱的丈夫早就心怀不满,这时候正在算计程大娘手上的金戒指。而程老汉的小儿子(梁天饰)是个游手好闲的无业青年,既没能力又没有钱却急着要跟女友(马晓晴饰)结婚。

大嫂对金戒指志在必得,大哥看在眼里,觉得脸上无光,想把妻子支走,却被大嫂奚落一顿给哄走了。二姐看不下去,让大川出去买了个金戒指,大嫂竟也不推辞,照单全收。

晚上,一家人终于坐下来吃起了团圆饭,好戏也正式开场了。小弟模仿亚运募捐活动(当年正是北京亚运会)拿出了一个募捐箱,要求大家为他结婚捐款(用现在话叫“众筹”)。

二哥不愿意了,提出他之前说过的要为沿海考察筹集路费,向父亲借钱。两人发生了争执,都说对方是不务正业,程老汉板起了脸。大川为了圆场,又表态说小弟的婚事我全包了。程老汉制止了他,起身端出了年夜饭的最后一道菜:蒸在锅上的几千块钱。

大家默然。此时,大姐夫在外招惹的女人也找上门来,大姐崩溃痛哭,小弟则起身去教训姐夫。大姐夫申辩说他跟大姐早就没有感情了。

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大哥默默地喝醉了,看见到处找钱的大嫂,要她把戒指还给大川。大嫂不肯,大哥终于爆发了,打了大嫂一记耳光。大嫂大吵大闹,掀翻了宴席。一顿本来温馨的年夜饭变成了一场悲剧和闹剧。

记得以前过年的时候,中央台总爱播放这部电影。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也许是对现实的讽刺?事实上,这部电影本身,以及它出现的年代(1990年),都非常有深意。

1990年是个什么年代呢?准确的说,是大变革的前夜。此时,国民经济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根据温铁军《八次危机》的观点,此时中国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前几年的投资过热,价格闯关失败,导致通货膨胀加剧,老百姓抢购生活用品,企业陷入三角债、产品滞销和亏损。“从其基本特征看,属于以产业资本的扩张带动投资大幅度增加为基础的(因而具有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意义)滞涨形态的经济危机。”

由于产业资本以及以滞涨为形态的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城市,必须向农村转移。而八十年代风光一时的乡镇企业,在政策调控和经济萧条的现实下,不得不从内需导向转向出口导向。这就是八十年代末提出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片中二儿子去沿海考察,正是这个政策的结果。)而此时的乡镇企业大都还不具备相应的物质、技术、资金和人才条件,在压力下很多破产倒闭,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因此,人口纷纷从乡村涌入城市寻找出路。影片开头程老汉外出打工赚钱,小儿子游手好闲找不到工作,大姐夫在国营单位混日子,都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从1989年开始,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3年下降,迫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寻找工作,并最终在九十年代初演化为“民工潮”现象。而作为应对措施,国家也开始放松对农民进城务工的种种限制。从1988年开始,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进城兴办服务业和提供各种劳务,要求城市在用地和服务设施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并要求对因故返乡的农民应准予迁回落户,不得拒绝;允许企业招用国家允许从农村招用的人员;将劳务输出作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重点,要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劳动部门有计划地从贫困地区吸收劳动力;允许民间劳务组织和人员进入贫困地区劳务市场。(温铁军《八次危机》)

此后,中央多次颁布了新的相关政策,主要有:进一步放开人员流动,允许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向城市、沿海富裕地区转移,让农民成为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取消粮票制度,推进商品经济改革;九二年南方谈话,进一步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提升出口竞争力,建立

外向型、以出口创汇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可以说,至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都是从那时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同时,在中国大地上蔓延了几千年的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人情社会”,也逐步转变为了以利益交换为基础的“市民社会”,《过年》中乡村人伦亲情的崩溃,也正是那个时代的一曲挽歌。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影片结尾,程老汉和老伴坐着雪橇离开了山村和老家。去哪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们大家其实都一样,从那天起,一步一步摸索着走到了今天。

而当下,又是一重大变革的前夜。从今天起,我们还要继续,像昨天一样,一步一步探索着走向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