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景泰藍、燒藍的區別!

1、琺琅彩

琺琅彩繪採用的畫琺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裡摩居,以其製作內填琺琅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琅的重鎮,初期製作以宗教為主題的器物,後來逐漸製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

琺琅又稱“拂郎”、“佛郎”、“發藍”,是一種玻化物質。它以長石、石英為主要原料,加入純鹼、硼砂為助熔劑,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等作乳濁劑,加入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鐵、氧化錳、氧化銻等作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煅燒、熔融後,傾入水中急冷得到琺琅熔塊,再經細磨而得到琺琅粉。將琺琅粉調和後,塗施在金、銀、銅等金屬器上,經焙燒,便成為金屬胎琺琅。若以玻璃為胎,則稱為玻璃胎琺琅;以瓷器為胎者,則稱為瓷胎琺琅。人們習慣把和附著在瓷器表面的叫“釉”;附著在金屬材料上的叫“琺琅彩”;附著在建築材料上的叫“琉璃釉”。


琺琅彩、景泰藍、燒藍的區別!


清代 琺琅彩花鳥紋碗


琺琅彩、景泰藍、燒藍的區別!


清 銅胎琺琅彩印盒


琺琅彩、景泰藍、燒藍的區別!


琺琅彩蝴蝶圖案24K描金陶瓷裝飾盤

2、景泰藍

中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之一,在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製作達到了最巔峰,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故後人稱這種瓷器為“景泰藍”。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琅”,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琅”,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製而成的瓷器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景泰藍是特指掐絲琺琅彩,但並不單是指銅胎的,金屬胎的掐絲琺琅都可叫景泰藍,所以景泰藍還有銀胎,金胎等。因此景泰藍屬於琺琅彩,所有的景泰藍都可以叫琺琅彩,但是不能反過來把琺琅彩叫景泰藍。


琺琅彩、景泰藍、燒藍的區別!


清 景泰藍鼎式爐


琺琅彩、景泰藍、燒藍的區別!


景泰藍鍾


琺琅彩、景泰藍、燒藍的區別!


琺琅彩、景泰藍、燒藍的區別!


3、燒藍

燒藍是將整個胎體填滿色釉後,再拿到爐溫大約800攝氏度的高爐中烘燒,色釉由砂粒狀固體熔化為液體,待冷卻後成為固著在胎體上的絢麗的色釉,此時色釉低於銅絲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經燒結,一般要連續四五次,直至將紋樣內填到與掐絲紋相平。

燒蘭是特指銀胎的琺琅彩,是琺琅彩裡面很小一部分,燒蘭是特指銀胎的琺琅彩。琺琅彩和銀胎不是容易結合牢固的,經常看到燒藍脫落的情況,為了讓琺琅彩和銀胎更牢固的結合,以前的匠人主要採取了三種辦法:(1)因為琺琅容易流淌,面積大容易脫落,所以工匠就想先用花絲掐成各種紋樣、邊框等這樣即美觀同時也能把琺琅釉分割成很多小塊,這樣就增加了附著力,琺琅也就不容易脫落。(2)一些比較厚實的銀器,採取剔底的辦法,在凹陷處填琺琅,這樣也能很好的增加琺琅彩在銀表面的附著力,這類比較常見的就是福建的剔底燒蘭手鐲,戒指等。(3)針對很多薄胎的銀器,他們是用錘揲,壓模等辦法,現讓銀器凸出美麗的花紋,再在上面罩上透明的琺琅料,這樣就利用了銀胎表面的凹凸面,增加了琺琅彩的附著力。當然其他還有一些方法,單不是常用的,這裡就不一一說明。在琺琅彩裡面把第一種叫掐絲琺琅(景泰藍),後兩種統一叫“內填琺琅”或者叫“鏨胎琺琅”。


琺琅彩、景泰藍、燒藍的區別!


清 燒藍髮飾(一組十二件)


琺琅彩、景泰藍、燒藍的區別!


清 銀質燒藍嵌寶蓋盒


琺琅彩、景泰藍、燒藍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