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马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汶川克枯大桥合龙

汶马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汶川克枯大桥合龙

11月3日,随着左幅最后一跨钢桁梁安装到位,汶川到马尔康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汶川克枯大桥双幅合龙,实现贯通,为实现汶马高速2018年度通车目标及全线通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汶马高速建成通车后,将结束阿坝州州府马尔康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对于完善我省高速路网,改善汶川地震灾区和民族地区交通条件,构建川藏“经济走廊”,促进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了解,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全长172公里,起于汶川县城以南,与映汶高速相接,止于马尔康市城区以东,主线设置桥梁52公里/121座(特大桥11座)、隧道96公里/32座(特长隧道12座),桥隧比86.5%。项目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穿越多条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频发。

汶川克枯大桥是汶马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长6.43km,采用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桁梁结构,既是交通运输部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同时是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资助的科研项目成果的依托工程。大桥由四川交投集团投资建设,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设计,四川路桥集团施工。

汶马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汶川克枯大桥合龙

意义重大的科研桥

汶川克枯大桥作为国家交通运输部和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科研桥,是全国首座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桁梁桥,实现了全桥无模板化施工,填补了国内钢桁梁整幅整跨吊装架设的空白。大桥在修建过程中,探索制定了相关建设标准参数,为同类型桥梁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川藏高速、川藏铁路的桥梁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汶川克枯大桥根据地形难度、特点做出非常巧妙的构思,其建成代表着在高烈度地震区、复杂地形山区、土地资源匮乏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上,找到了一种抗震性能好、经济适用、施工便捷、复制性强的新桥型。其独特的结构体系和施工工艺,不仅为施工场地受限的城市桥梁建设、山区桥梁道路建设、轨道交通建设等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更为后续川藏高速公路、川藏铁路的桥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0月22日,在汶川召开的四川省公路学会桥梁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与会专家给予汶川克枯大桥高度评价。全国工程设计大师马庭林说:“这座大桥在整个桥梁界都是一个创新,而这种创新是可复制也可以推广的。” 同样赞不绝口的还有全国工程设计大师谢邦珠,他说:“汶川克枯大桥是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桥,桥基、桥墩、盖梁、桁式主梁均是钢管混凝土,桥面板是带钢底板的组合桥面板,最大的特点是‘全桥不需要模板’。此外,汶川克枯大桥整桥采用钢管混凝土组合,其重量仅为混凝土结构的一半,又同时具有钢管和混凝土桥梁的优点。汶川克枯大桥的诞生,代表着在高烈度地震区、复杂地形山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上,找到了一种抗震性能好、经济适用、工业化程度高的新桥型。”

汶马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汶川克枯大桥合龙

亮点多 “三高一俏”

汶川克枯大桥具有“三高一俏”的特点。

建设在高地震烈度区域。大桥位于汶川至理县之间的汶川克枯乡,距离汶川“5.12”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约50公里,地震烈度高(Ⅷ度),余震不断,且沿线松散堆积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需处治边坡高达170余米,施工风险极大。

具有高抗震能力。汶川克枯大桥采用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桁架这一新型组合结构,将“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设计理念提升,实现了8级地震可行、9级地震可修的目标,确保生命通道畅通。

具有高节能环保。汶川克枯大桥工厂化生产率达80%,具有工期短、环保、劳动强度低等优点,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减少低强度粗钢及混凝土用量,与同等规模常规桥梁相比,混凝土用量减少40%,钢材用量减少30%,原材料生产及现场污染排放物减少30%,降耗减排效果显著。

桥型美观俏丽。汶川克枯大桥为红色梁体的钢桁梁桥,将“中国红”与藏羌民族特色“羌红”有机融合,其钢铁造型酷炫,桥型婀娜多姿,犹如藏羌风情走廊上的一道绚丽彩虹,被誉为川藏线上的“彩虹桥”。

科研创新 为大桥建设增色

新技术。汶川克枯大桥全桥施工无模板化,利用钢结构兼做模板,无需专门设计大量模板体系。

新工艺。大桥为全国首座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桁梁桥,该桥实现了高速公路整幅整跨全断面整体吊装,减少大量空中焊接及涂装工作,确保了结构整体质量,在保证钢管桁梁桥整幅吊装及后续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缩短了建设工期。创新了钢管混凝土桥墩施工工法及架桥机整孔架设钢管混凝土桁架梁施工工法等多项新工艺。

新设备。项目高度重视“工艺优化和技术创新”,针对国内现有架梁设备无法满足钢管桁梁整幅整跨吊装的要求,多次组织技术攻关,发明了目前国内第一台钢桁梁整幅吊装专用架桥机(JQJ200-4013)。

(四川省交通宣传中心)J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