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直是「大中華」的內海

看到這個題目,一定有許多人心裡不舒服,當然,“不舒服”原因是各不相同的。

特別需要聲明的是:1、本文談的,是歷史,不涉及現狀;2、歷史上,最晚自唐代起,東南亞地區便與中華大陸是一家人。

早在漢朝,公元元年前後,王莽就派出使臣,跨越太平洋、印度洋,乘船到達印度。在《漢書》中,使團行船路線,敘述詳細。這時候,歐洲人還在樹上待著摘果子吃,下樹也是在撒尿玩泥巴。把區區地中海當做“海洋文明”來吹,完全是不上臺面話題。

此後,奔跑在南海和印度洋上的中國官船、民船,數也數不過來,比如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有法顯到西天取經乘船回國的故事。

進入唐朝後,更是熱鬧得不得了。《新唐書·地理志》詳細記錄了海陸兩路到達波斯灣的路線、距離:“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又一日行,至烏剌國,與東岸路合。西域有陀拔思單國,在疏勒西南二萬五千裡,……西至大食國二千里,南至吐火羅國二百里,西北至康國七百里。”其實,《新唐書·地理志》是照抄貞元時期宰相賈耽的作品。

唐代在海洋上,影響力極大。最典型的證據是,至今,凡是通過海路抵達的海外各國,仍然稱華人為“唐人”,華人也自稱“唐人”。《明史·真臘傳》:“唐人者,諸番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

根據《新唐書》的兩則記載,可知東南亞諸國與唐朝中央的關係

1、蘇門答臘島,即明人所謂三佛齊國:“室利佛逝,一曰尸利佛誓。……夏至立八尺表,影在表南二尺五寸。……其王號"曷蜜多"。咸亨至開元間,數遣使者朝,……官使者為折衝,以其王為左威衛大將軍,賜紫袍、金細帶。後遣子入獻,詔宴於曲江,宰相會,冊封賓義王,授右金吾衛大將軍,還之。”

2、爪哇島:“訶陵,亦曰社婆,曰闍婆,……夏至立八尺表,景在表南二尺四寸。貞觀中,與墮和羅、墮婆登皆遣使者入貢,太宗以璽詔優答。……憲宗拜內四門府左果毅。使者讓其弟,帝嘉美,並官之。”

其中包含以下信息:

1、唐朝廷均封賞了這幾個島國的官職;島國國王把他們的兒子送到朝廷,做皇帝的衛士。顯而易見的,唐朝皇帝是他們的君主,各國是大唐的屬國。

2、唐朝朝廷的兵部、秘書監,派遣專業技術官員,上島勘測日影、繪製地圖。毫無疑問,唐朝已經完成這裡的地圖測繪。

如果你覺得這還不夠,我們再來看來自民間的記錄。

整個唐代,從海、陸多途,赴印度取經的“唐僧”,可謂絡繹不絕。據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超過一半的人,經由海路到達印度。

那時候,唐人在海外的地位,比當今的美國人,實在是牛太多太多了。當今的公知、洋奴,動不動拿什麼“免籤國”說事,真是井底窺天。老祖宗在天有靈,一定又氣又恨:怎有如此無臉無皮無志氣的後人!

隨手列舉幾例:

“無行禪師者。……與智弘為伴,東風泛舶一月到室利佛逝國。國王……見從大唐天子處來,倍加欽上。後乘王舶經十五日達末羅瑜洲。”

“大津師者……遂以永淳二年振錫南海。……乃齎經像與唐使相逐,泛舶月餘達尸利佛逝洲。”

“彼岸法師、智岸法師……與使人王玄廓相隨泛舶。海中遇疾俱卒。所將漢本瑜伽及餘經論,鹹在室利佛逝國矣。”

瞧,這才叫賓至如歸:這裡的國王,對於大唐去西天取經的和尚,不僅好吃好喝地招待,還派自己的船,親自送他們一程。

關於宋朝,按《宋史·食貨下八》,宋朝沿海各地“舶船輻輳”。在南海地區,宋朝水師在南海建立海軍基地,實行常態化的海上巡邏,對南海實施了制度化、規範化管理。嚴從簡,是明代外交官,他在《殊域周咨錄》說:“自廣州舶船往諸番,出虎頭門,如入大洋,分東西三路。東洋差近,週歲可回。西洋差遠,兩歲一回。宋於中路置巡海水師營壘。”

眾所周知,宋朝水師十分強大,在周邊地區有巨大的影響力。宋朝皇帝的宗室趙汝適,曾任提舉福建市舶即福建海關首長。他的《諸番志》很值得一讀,也很有意思。

三佛齊,是聯通印度洋、太平洋的交匯地。來自印度洋沿岸的商品,多經由這裡轉運到中國、南海周邊各國,乃至日本、朝鮮。

趙汝適說:“三佛齊,……國中文字用番書。以其王指環為印。亦有中國文字,上章表則用焉。……其國在海中,扼諸番舟車往來之咽喉。……淳化三年,告為闍婆所侵,乞降詔諭本國,從之。”

由此可知:

1、宋朝為三佛齊的宗主國;

2、三佛齊用漢字給朝廷上奏章;

3、一旦遭受鄰國欺負,立即上報朝廷;

4、朝廷下旨責令侵略者退兵。趙汝適專門提到這件事,顯然,朝廷的聖旨是管用的。

元朝的做法,又有不同。

許多專家說,元朝派兵遠征爪哇失敗。其實不然。

《元史·亦黑迷失傳》:“(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召(亦黑迷失)入朝,……時方議徵爪哇,……仍諭之曰:‘汝等至爪哇,當遣使來報。汝等留彼,其餘小國即當自服,可遣招徠之。彼若納款,皆汝等之力也。’”

意思是說,遠征軍出發前,元世祖明確要求,完成征討後,留兵駐守,以威懾周邊國家,使之畏服。

事實確實如此。元朝廷不僅在爪哇島上駐兵,而且建立了完善的軍政機構,設置政府,實施全面管理了。元朝時,爪哇島的貨幣、稅制、刑法,包括首領的髮型,也與中原是相同的。

元朝人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記載了他耳聞目睹的爪哇島:“……惟酋長留髮。大德年間,亦黑迷失、平章史弼、高興曾往其地,令臣屬納稅貢、立衙門、振綱紀,設鋪兵以遞文書。守常刑,重鹽法,使銅錢。”

在整個東南亞,汪大淵所到之處,無不是“賓至如歸”。

明朝更加重視東南亞地區,管理也更加規範,在關鍵地區建立了海軍基地。我們來鳥瞰一下明初的南海:

1、印尼蘇門答臘島。

在巨港,在朝廷主導下,成立了中國僑民為主的“舊港國”。舊港國還負有管理周邊地區的職權。

《明史·三佛齊傳》:“時進卿適遣婿丘彥誠朝貢,命設舊港宣慰司,以進卿為使,錫誥印及冠帶。”舊港宣慰司,隸屬於朝廷的軍政一體的地方機構;宣慰使是從三品,級別很高。遺憾的是,史載過於簡略,不知其管轄的範圍。

馬歡記錄自己耳聞目睹道:“舊港,即古名三佛齊國是也。……國人多是廣東、漳、泉州人逃居此地。……至永樂五年,朝廷差太監鄭和等統領西洋大寶船到此處。有施進卿者,亦廣東人也,來報陳祖義兇橫等情,被太監鄭和生擒陳祖義等,回朝伏誅,就賜施進卿冠帶,歸舊港為大頭目,以主其地。……市中交易亦使中國銅錢,幷用布帛之類。”

2、爪哇,由朝廷任命的君主管理。

按《明史·爪哇傳》記載,明朝一建立,爪哇立即主動歸順。《殊域周咨錄》記錄詳細得多:“(洪武)三年,其主昔裡八達遣使朝貢。納前元所授宣敕二道,詔封為國王。”爪哇聽到明朝建立消息後,立即派使臣,上繳元朝朝廷的任命書、信物,接受明朝朝廷的任命和印信。

3、婆羅即今加里曼丹島

這兒的國王,不僅大印是明朝廷賜予的,而且國王是福建人。《明史·婆羅傳》:“婆羅,又名文萊,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唐時有婆羅國,高宗時常入貢。永樂三年十月遣使者齎璽書、彩幣撫諭其王。四年十二月,其國東、西二王並遣使奉表朝貢。……萬曆時,為王者閩人也。或言鄭和使婆羅,有閩人從之,因留居其地,其後人竟據其國而王之。邸旁有中國碑。王有金印一,篆文,上作獸形,言永樂朝所賜。民間嫁娶,必請此印印背上,以為榮。”

4、蘇祿(隸屬當今菲律賓,具體方位有爭議)

這裡的君主,穿的官服,用的印信,統統是明朝朝廷賜予的。據《明史·蘇祿傳》:“永樂十五年,其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卜並率其家屬頭目凡三百四十餘人,浮海朝貢,進金鏤表文,獻珍珠、寶石、玳瑁諸物。禮之若滿剌加,尋並封為國王。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

5、至於中南半島就更不用說了

比如,“暹羅”(泰國)這一國名,就來自明太祖的賞賜。《明史·暹羅傳》:“(洪武)十年,……命禮部員外郎王恆等齎詔及印賜之,文曰‘暹羅國王之印’,並賜世子衣幣及道里費。自是,其國遵朝命,始稱暹羅”。

又如真臘(柬埔寨),《明史·真臘傳》:“番人殺唐人罪死;唐人殺番人則罰金,無金則鬻身贖罪。”意思是:殺唐人者,死;唐人殺他人者,處罰金。

至於越南,是早已中國化的國家。無須贅言。

南海,就是中國的內海,這說法誇張嗎?毫不誇張!

如果我們深入瞭解一下東南亞人民的血緣關係,更會發現,東南亞各國,與中國本為一家人。

南海有關權屬之爭,是兒子與老子對祖傳家產權屬存在不同意見。父子分家,財產的處置權,理應屬於老子,對不!

家裡有矛盾,有糾紛,是一種常態,無論如何,絕對輪不到外人置喙。

因為家裡的矛盾,從外面找個流氓,跑到家裡舞槍弄棒,更是不該。

南海,一直是“大中華”的內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