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帝打下江山后,都杀死身边一起打天下的人?

百家说说看


历史上杀功臣最出名的,莫过于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刘邦得天下后,韩信、彭越落得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朱元璋鼎定明朝,也成天忙乎着为太子朱标、太孙朱允炆拔除“荆条上的刺”。


韩信、彭越的死,源自于刘邦对异姓诸侯王发自骨子里的不信任。楚汉战争形势危急的时刻,分封、联合诸侯本来就是为了对抗项羽才不得不走的“统一战线”。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任何皇帝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都不愿意裂土封王。韩信以功相挟逼封齐王,后又与彭越一起按兵不动观望垓下之战,直到刘邦许愿分封土地才动身前来合围攻打项羽,如此怎能不让刘邦恨得牙痒痒。

等到项羽被灭西汉建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异姓王手握重兵占据大片土地,是威胁新生汉帝国生存的最大不稳定因素,自然就成为了刘邦、吕后和萧何三人一致认为需要翦除的对象。

事实上,诸侯王不管是异姓还是同姓,其背后隐藏的分封制都是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官僚体系背道而驰,一家一姓的刘氏江山怎么好拿来分?


朱元璋肇建明朝基业,也开始着手“杀功臣”维护朱姓江山的稳固。这当中,一方面的确也是武将飞扬跋扈、违法乱纪,比如镇守广东的开国元勋朱亮祖,骄奢淫逸、势压地方州府、构陷杀害番禺县令道同,放在哪朝哪代的国法,都是应该严惩的对象。

还有横扫漠北残元势力的凉国公蓝玉,也是自峙有功骄横不法,北征回来的路上嫌城关开门太慢,竟然指挥手下官兵攻破大明关卡。朱元璋活着时就这样,死后这帮骄兵悍将还不翻了天?

另一方面,明初被清除的功臣,还有如李善长、胡惟庸一类的文官丞相。他们被杀的背后,是朱元璋执掌的皇权不愿意受相权的制约均衡。于是在胡惟庸因谋反罪名被处死后,朱元璋干脆从此废除了丞相制度,由自己大包大揽统管全国事务。

明朝中后期,文官内阁体制逐渐确立,其基础就是朱元璋对相权的解除,封建王朝从此再无相权威胁皇权。继汉武帝削弱诸侯王、隋唐建立分权的三省六部制,朱元璋再一次将政府内部官僚权力做了一番碎片化平衡改造。

对功臣的处置,最为厚道的当属宋太祖赵匡胤。目睹五代十国战乱纷争的赵匡胤,深感一百个文官贪腐,也不及一个武将为祸所带来的危害大。为加强中央集权,根除自唐末节度使制度武将掌权的祸患,在对待石守信、王审琦等开国高级将领的问题上,赵匡胤采用较为柔和的“杯酒释兵权”策略,用荣华富贵、高宅良田赎买武将手中的兵权,君臣之间善始善终,的确也算皆大欢喜。



无论是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朱元璋诛杀文武功臣,还有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再加上康熙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帝国的不安定因素,构建稳固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

所谓的杀功臣,也是中央与地方、君权与臣权相互争夺、相互妥协的产物。既然江山的归属已定,皇帝与臣僚也就应该摆正各自的位置,梳理好权力分配自然就能各安其位。


竹山清溪涧


每一朝代的开国皇帝,从战争中一步步走来,身边都会有大量的开国功臣。

他们帮助皇帝一统江山,这些人的才能,皇帝心里都很清楚,特别是位高权重的文臣武将。开国皇帝在时还好,能够很好的压制那些人,可是皇帝在临终前都会用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他们,究竟是为什么?

一般皇帝驾崩后,二世皇帝是很难降服那些老臣的,特别是武将。

试问,一个统领大军的统帅想要造反,新皇帝的皇位还能不能保全!

有人会问就算是把这些老臣都杀了,军队还是需要新的将军的,难道重新认命的将军就不会造反吗?

只能说新任命的将军就是新皇帝的亲信,造反的可能不大,还有就是新将军和老将军的名望相差甚远。

举几个例子,赵匡义的杯酒释兵权,虽然没杀,但这些人都是受到监视的。

兵仙韩信被杀,也是军中威望甚高,只有刘邦能够压制,如果刘邦驾崩,韩信可以轻而易举的取而代之。

岳飞这样的情况也是拥兵自重,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都不懂。

所以古往今来在皇帝身边能够左右逢源的唯有诸葛亮和司马懿。


飘飘e族


中华上下几千年来,许多开国皇帝都不约而同的杀掉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这是巧合?还是存在某种必然的规律!

每一个打下江山开国皇帝,不一定都像成吉思汗、朱元璋那样军事天赋异禀,也不一定是用兵能将,治国能臣,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征,他们知人善用,手下的将领谋士都心甘情愿为其卖命。

就比如说刘邦,看上去平平庸庸,却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驭将,用人能力,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邦手下的人都是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像兵圣韩信,谋士张良,治国萧何。而刘邦不得不说他是伯乐界的高手。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性总结。人的一种劣根性在于此。从汉朝到清朝,历史的悲剧都没有避免。那么这些开国皇帝为什么不能和陪他打天下出生入死的战友们共富贵呢?

原因有多种:

1.人是自私的,谁都想把天下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尽可能把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

2.自古以来跟随皇帝打天下的这些人,大多数是被欺压的百姓,被朝廷逼的走投无路官吏,山林绿野的好汉,甚至有的是强盗劫匪,大多数都有一种野性。本来推翻前朝廷,说不好听点其实就是造反,难保以后不会就范。

3.有很多开国功臣都是功高盖主,出类拔萃,智谋过人,手下还有一帮势力,有的还有兵权,有这样一批人在皇帝能睡好觉吗?


hope胶囊


其实这种话不仅对皇帝有效,有一句话叫做,共患难容易,共享福很难。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对这句话应该很有感触。并不是说所有的皇帝打下江山之后,都会杀死身边一起打天下的人,凡事都不能说得太绝对了。

一般提到杀功臣的皇帝,大家都会下意识的想到是朱元璋,在喜欢杀功臣的皇帝中,朱元璋绝对是名列前茅的,那么这些皇帝打下江山之后为什么要杀死身边一起打天下的人呢?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和他是过命的交情,一起打仗,一起经历生死,最后拿下了皇位,怎么皇帝就翻脸不认人了呢?

首先第一个原因,在皇帝身边一起打天下的人如果能够活到新皇帝登基,那他们必然是位高权重的人,而且有很多都是握着兵权的,他们内心还是将皇帝当自己兄弟看的,如果两人意见不够统一,他们可能会顶撞皇帝,在他们眼里面这都没什么,可是皇帝就会多想了,皇帝这个时候眼中可没有兄弟之情,他就会想的很多,他会想这个人是不是拥兵自重,仗着自己有兵权才敢这样和自己说话,而且这个人在军中威信很高,得赶快除掉。

第二个原因,心理原因作祟,在古代大家都想当皇帝,皇帝除了每天繁忙的工作,还有一个就是保护好自己的皇位,他怕自己的位置被别人抢了,外人抢皇位几率很小,最有可能的就是亲近之人篡位,这些开国功臣们威信都高,可以轻而易举的举兵造反。

第三个原因,为自己的儿子清除障碍,因为有些开国功臣可不是自己的儿子登基能震慑住的,他们陪皇帝打下天下,那是谁也不服,非常傲的,这些人活着可能不利于儿子的统治。古时候开国功臣中的聪明人,打下天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权利交出来,尤其是兵权。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这个问答太过于绝对,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给人们造成这种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刘邦和朱元璋,往往好多人就会把这两个皇帝杀死功臣的过失强加在其他皇帝身上。像李世民就没有杀死身边的功臣,相反的还对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加官晋爵。对于那些杀死身边的功臣,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皇帝自身的狭隘性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举个例子朱元璋是乞丐出身,进而一步步夺得天下。在这之前他出在社会的底层,对于社会中的一言一行比任何人清楚。往往这类人一旦掌握了大权之后,就集所有的权力于一身,害怕哪一天自己得来的权力被他人分散甚至夺去的机会,所以这类人就会对自身的功臣除之而后快。事实上刘邦也是这个道理,再来看看相对于贵族出身的李世民,赵匡胤就不会这样。所以皇帝自身的狭隘性决定了其功臣的命运,就好比今天的很多人一样突然之间暴富,如果叫他捐献或者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一些是不可能的。


2、当时的社会环境

一般的国家建立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分不开。皇帝的决策和获得的关于国家大事的信息并不是直接获得,而是经过一层层的传达甚至加工才可以获得。在这其中信息有准确与错误之分,有可能被奸人利用而误杀了大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多的,比如岳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在所有的朝堂和大臣之中比较清明,对国家大事尽职尽责那就有可能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3、古代官员的政治斗争

在古代如果是开明的社会这种斗争就比较少,如果是鉴于社会的封闭斗争就比较多。很多人为了一己之私不择手段陷害忠臣,当然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皇帝,如果皇帝为没有一双智慧的眼睛,那这种事情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


唐明皇之解说


不杀不行啊!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荆棘理论”,可以说把这类人的心理描绘的淋漓尽致!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故事的来源是朱元璋诛杀大臣过猛过烈,这是在明眼人看来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并没有什么新鲜新闻可言。

朱元璋诛杀开国大臣,完全是处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政治就是绞肉机,个体的生命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牺牲品,不足怜惜,但在没有经验的太子朱标来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死于父亲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在他看来是残忍的举动,而且是没有必要的,朱标越是这样,朱元璋越是觉得朱标不足以应付与自己一起打江山的那帮好兄弟,政治经验太不足,政治观念太幼稚,在政治里,讲究的从来都是你死我活。


越是政治经验老道的人,越是有这样的想法。因此,朱元璋为了说明自己的用意,拿出不难倒刺的荆条,递给朱标,朱标接都没有下手的地,倒是朱元璋,忍着疼攥在手里。

这事弄到这种程度,其实不用说意思都很直白了,朱元璋宁可弄得自己满手是血,也要替朱标把刺拔掉,这样他才能接过去,稳稳的拿在手里。

其实若是考察朱元璋的一系列行为,对于皇帝打下江山后,都杀死身边一起打天下的人这样的问题,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了。

不杀不行啊!这些人虽然尊自己为大哥,但非亲非故,完全就是互相凭借的关系,谁都有资格谁都有能力当大哥,当年的誓言只在一时一地有效,过期无效。

每个封建帝王心里都有一个万年长青的江山梦,秦始皇以始皇帝、一世、二世定尊号,不正是有这样的用意吗,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清出一个又一个拦路虎,一个又一个潜在的反客为主因素。


历史三日谈


历史上能杀死陪自己打江山的功臣的皇帝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明朝和汉朝是两个极其相似的朝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皇帝都有他的性格,杀功臣无非就是为了自己的皇权稳定。

与明朝不同的是,刘邦杀死韩信、彭越等人,是怕他们谋反,乱了自己的大汉。这些人都是陪他出生入死的人,他们知道刘邦的弱点,而且也都很有实力,刘邦天下初定,怕他们起兵造反,所以找机会都把他们杀了。



而明朝,是因为太子朱标为人和善,性格平和。朱标死后,儿子朱允炆更是要能力没能力,要胆识没胆识,朱元璋怕他的大明江山会被功臣群起而攻之,所以,朱元璋狠心杀了一公二伯十三侯。但是,那些大臣们并没有造反之心。


朱元璋杀了一圈大臣,却没想到自己的朝被自己的亲儿子造了反,不过,即便如此,杀光大部分功臣们之后,实权和兵权都在边关的藩王手中,也没有落入大臣们之手,这便是朱元璋想到的最坏的打算,即便造反,大臣们也不可能成功。而能成功的,又是自己人,如此滴水不漏,堪称完美。


历史密探


皇帝杀掉工程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选择,换了谁都会那样干的,只是有些大臣知道进退而已,避开了一个灾祸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人共患难可以,共富贵是很多人不愿意与人分享的。


在大家都集中精力去死拼打江山的时候,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一起努力,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先让自己活下来,然后再披荆斩棘,最终得到更大的胜利,当得到天下以后。大家追随的那个人开始拥有更多的财富,更多的资源,最主要的是权利,皇帝们都怕功高盖主,毕竟能够跟自己打天下并且最后能成功的人都不是一般的普通人,皇帝怕的是他们再找一帮人把自己推翻了,自己称帝,面对这样的隐忧,谁不担心呢?

事实证明很多皇帝的追随者在成功以后确实是经常用当年的功劳搞得皇帝无法收场,比如鳌拜,

所以,很多帮着主公得到天下的明白人向皇帝要一大笔财富和美女回老家老老实实吃地租当安善良民去了。保全了自己也不枉当年的浴血奋战。最主要的是打消皇帝对你的戒心,让皇帝知道你帮他打天下就是为了享受生活。他就不至于整你了。比如范蠡


所以说,位高权重者最怕的就是威胁还无能为力,有一句话叫:人有多怕你就会多恨你,自然想弄死你。一旦找到方法就要踢开绊脚石


丬匕说


人性历来如此,一起共患难可以,一起同富贵难。

想想也很简单,患难的时候必须要团结,否则话小命儿都保不住。所以说同患难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大家兄弟同心,友谊深厚纯粹是特殊环境下抱团取暖,另外一种自私而已。就像股市行情不好的时候,几家基金抱团买一只股票,一旦出现大的风吹草动的时候,谁它母亲的也管不了谁,拔腿就跑,相互踩踏,死伤无数!不相信的话,你看一看重庆啤酒当年的走势,或者今年乐视网的走势,这都是抱团的基金兄弟们相爱相杀的最佳榜样。

股市如此,人事何尝不是这样。

皇帝打下了大大的江山,至少有两个动机去杀一起打天下的人。

第一,为了自己自保。

天下是用鲜血换来的。哪一个打天下的皇帝,不是刀尖上舔血,脑袋别再裤袋上,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争的残酷练就他们残酷的心,同样残酷的还有身边和他一起杀人的人。自己可以干掉前朝君王,自己的战友为什么不可以干掉自己称王呢?所以刘邦要挨个收拾那些异姓王。

第二,为了家天下的安全。

从秦朝开始,皇朝就是家天下。天下是自己家的,当然不希望别人染指或者影响它的安全。最影响家天下安全的自然就是这一批开国老臣。他们资格老,有军队,会打仗,还有一批拥护他的文武人才,简单来讲,当皇帝的条件,打天下的那些主要角色都具备。条件成熟的时候,换上一身衣裳就可以称王。赵匡胤同志不就是这样上位的吗?所以为了自己天下的千秋万代,朱元璋一定会火烧庆功楼,为后代江山荡平后患。

那么有没有办法从建立一个基业初期,就能够设立一个不杀老臣,又能保持稳定的框架呢。当然有了,学学华为呗。把利益拿出去共享,任正非说,哪里有什么人才,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成了人才。套用这句话说,哪里有千秋万代的好模式,利益分享出去了,人人珍惜现有的收益,自然会为你的团队卖命。无论是华为还是胖东来,都是这个模式。看起来很笨,实际上最高明。如果像某饮料巨头那样,全公司只有一位老总,看似稳定,实际有隐忧的。

总结:皇帝消灭最有力量的开国功臣,是从自己和家天下的角度扫除后患,在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模式之下,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铁锤历史


纠正一下汤和并不是被朱元璋所杀!至于为什么,是因为他老成持重,处事谨慎,就是我们说的他非常识时务。在朱元璋刚参军不久,汤和军中地位和官职还高于朱元璋,那时他看出朱元璋不是等闲之辈,对朱敬佩有加,有时站都站在朱的后面。



然而也确实如题主所问,有些开国皇帝确实会杀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比较为人熟知的是刘邦和朱元璋。

刘邦统一全国后,打击异姓王,朱元璋也是诛杀部分功臣。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统治(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非暴力集权,遣散功臣)。



刘邦为了皇权稳定,借鉴了周分封的经验教训,大力打击当时的封王功臣,想避免分裂,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后来封了同姓王戍边,但还是“七王之乱”了,这刘邦一定没想到。

朱元璋也是如此。他对权利的渴望可谓是登峰造极。他杀了很多打江山的元老,比如发生“胡惟庸案”。他想让子孙能够不在权臣的阴影下执政,费尽心思,削弱相权也是他集权的方式。



中国的古代史也可以说是皇帝的集权史,权臣把皇帝拉下马的事情让他们保持警惕,对开国元老的削弱也就势在必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