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13年,男子入赘女方家10年,一场狂风席卷3间瓦房压死了儿女


#东方IC独家#在皖北沱河南岸不远处的一个村庄里,48岁的村民陈礼玉和44岁的妻子在去年,又添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儿子,虽然丈夫年近50,但因为儿子的出生,两口子又觉得日子更有奔头了。不了解他们的人可能并不会知道,13年前的一场狂风,给这个家庭造成的灾难有多深,有多重。

虽然只有44岁,但已经头发渐白的妻子回忆起往事,强忍着泪花没有掉下来。那是2005年的6月25日,这个日子清晰的刻在夫妻俩的心里。那时候,他们夫妻俩还住在沱河北岸的一个村头,村子所在的沱河北岸就是宿州市的地界。

那天,6月的一场狂风席卷了他们家简陋的3间瓦房,把房屋脊梁连同零碎的瓦片一到卷走,散落的瓦砾和掉下的木梁砸中了9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还有年迈的双亲。整个村子里,也只有他们一家人受了灾。后来,老人家从死亡里逃脱了出来,而年幼的一双儿女在这场狂风中,随风远去了。


家没了,儿女没了,13年前的这场灾难,让守着沱河岸边,靠种地和打渔为生的这对年轻的夫妻,一时间不知所措,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家,还有所有的对未来的依靠和希望,尤其是孩子。

其实,当时住的地方算是妻子的老家,丈夫年轻的时候是入赘到妻子家的。那时候陈礼玉家住在沱河南岸,虽然隔了一条河,却是两个市的分界线。陈礼玉说,自己其实姓李,后来登记身份证的时候搞错了,就一直姓陈了。

之所以入赘到沱河北岸的妻子家,是因为那时候自己家里家庭条件也不好,兄弟姐妹4人,在农村生活除了种地基本上没什么经济来源。而妻子家就她一个女儿,其实,妻子也是当年岳父母从亲戚家收养来的,她的亲生父母后来也来认领过,不过早些年都过世了。


这场灾难以后没几年,岳父母也去世了,当地政府救助了他们家24000元,算是对两个孩子的安慰,一个孩子救助12000元,在13年前。后来,夫妻俩商议,不在这个地方住了,就带着所剩无几的家什来到了沱河南岸,丈夫的老家,也就是现在的这个村子里,定居了下来。

儿女没了,他们还想再要孩子,但是,妻子一直没怀上,后来,就收养了一个女儿,也就是现在的大女儿,没过几年,妻子又怀上了,接着就有了二女儿,本来打算有这两个女儿就够了,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好。没想到的是,前年的时候,四十多岁的夫妻俩又怀上了,这次是个儿子,这让夫妻俩很开心。

48岁的陈礼玉说,现在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感觉日子过的有劲。主要是因为来了个儿子。要不是因为13年前的那场灾难,他原来的大女儿今年已经22岁了,儿子也该18岁了,说这话的时候,这个坚强的男人眼里,泛着伤痛的泪花。


灾难过去了,日子还要继续,因为妻子要在家照顾3个孩子生活,所有的农活基本上都是48岁的陈礼玉在承担,他还租种了别人家十几亩地,一年能收入两三万元,另外,农闲的时候就外出打工,挣点钱贴补家用。

他说出门在外打工的话,几乎什么活都干,因为没啥技术,也没文化,很多时候都是在工地上干重活,所以,妻子在家里一直教育两个刚刚懵懂世事的女儿,一定要好好读书,要是没文化,咱们这个家就再也过不上好日子了。

他们夫妻俩把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将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在的命运,走出农村,走出因为不幸带给这个家的伤痛。

上小学五年级的姐姐在门上写下了一句话,“李旭,我们俩永远都是好姐妹”,现在的这个大女儿是陈礼玉和妻子因为灾难过后,怀不上孩子收养亲戚家的,女儿也知道这事,所以,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他们夫妻俩说,其实都是从小养大的,都是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疼谁不疼谁,家里就是这个条件。

现在,随着小儿子的出生,夫妻俩还是觉得日子有点紧巴,1岁多的儿子平时一罐奶粉就要320元,但是,他们觉得日子再苦再难,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毕竟,孩子是自己的,没人能够替代。更多图集和深度人物故事,请点击关注头条号图说江淮,带给你有温度的视觉人生。#今日头条摄影大赛# #最有意思的乡村影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