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看电视

《今日影评·鸿论》率先拉开用电影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大幕,学者尹鸿以访谈者的身份,与中国电影亲历者对话,回溯四十年中国电影与电影中的中国,节目建立“学者与电影亲历者”“过去与现在”“电影与社会”三大对话关系,开拓了文化节目新空间。

文 | 夕姐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极速变化的四十年历程,而电影与社会生活、社会思想文化的紧密关联性,让其也成为四十年社会发展变迁历程的一面最直观的镜子。

电影频道《今日影评·鸿论》以此为背景展开创作,率先拉开用电影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大幕,通过对四十年中国电影发展轨迹的回顾,来达到对电影本体以及社会生活在四十年变迁中的一种记录和思考。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清华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尹鸿,一直以来伴随着中国电影的成长发展一路走过,也是各大影评节目的座上宾,而在此次《今日影评·鸿论》中,以访谈者的身份,与嘉宾们展开对话,改革开放四十年电影发展过程中各个时间点上的代表性人物,成为了对话的主嘉宾。

在首期节目中,以《庐山恋》《小街》《巴山夜雨》等代表作在八十年代初开始轰动一时的女演员张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那个特殊的年代,电影作为影响一代人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文化载体,在那个时期里达到了属于自己的高度。

学者+经典电影+亲历者,构成了这档电影文化访谈节目的区隔于以往同类节目的核心特质。

学者主持,带来了更多的深度视角和理性思考,让对话更具碰撞的力度,而节目也走出了演播厅的局限,来到了中国电影的各个地标性场景之中,再加之电影质感的精良制作,用整个场域的打造带领观众完成一次电影回溯之旅。

建立三大对话关系

回溯四十年中国电影与电影中的中国

电影作为最具大众基础和人文属性的一种载体,在这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和开放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经历着不同的发展特质和走向,而这背后与整个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变迁紧密交织。

电影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被记录和回溯。《今日影评·鸿论》用10期节目对中国电影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梳理,每期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在与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人的对话中,去完成电影中的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故事。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在尹鸿教授看来,节目实际上是要建立出三种对话方式,即“学者与电影亲历者”“过去与现在”“电影与社会”,这三种关系紧密关联在一起,通过节目中的两人之间的访谈传递出来。

尹鸿教授作为学者成为节目内容的统领者,带来了更多的理性视角和深度思考的可能性,而电影亲历者们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还原出生动的电影历史可以看到,在节目中,更多的是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对话和碰撞,学者与亲历者也有了更多沟通的语境和空间,具备了比一般访谈节目更深度、多元和丰富的视角和内容。

而节目也通过对话,勾连起了四十年历程中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对话,重新完成一次对经典影像作品的重温,也在亲历者的讲述中勾勒出历史发展的面貌。

电影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显得尤为明显,电影背后所反映出的时代和生活文化的变迁,实际上也是对我们四十年改革开放所走过的路的一种重要的记录。

这三种对话让《今日影评·鸿论》打破了单一的面向,在平和与亲切的对话当中,传递出丰富的内核。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例如在首期节目中,因《巴山夜雨》《小街》《庐山恋》等作品在八十年家喻户晓的演员张瑜,在对这些作品创作历程回忆的同时,也与尹鸿教授一起还原出这些作品能够在当时引发轰动的背景和原因。

改革开放的春天到来之际,人们一方面对过去的伤痕进行着反思,同时也表达着对自由、人性、希望和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这些经典作品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火炬,参与和印照着社会本身的变化。

中国电影四十年,从电影本体的发展到与国外的互动关系,再到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也在方方面面经历着自己的改革开放。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今日影评·鸿论》用10期不同的人物和主题,去回溯中国电影这四十年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九十年代国际上掀起的中国电影热以及电影走出去的话题,再到新世纪电影类型化和商业化推动下的繁荣发展,都成为被观照的主题。

而借由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中国社会的急速变迁,也成为尹鸿教授在与电影亲历者们的对话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个主要话题,电影中的中国故事,也是《今日影评·鸿论》所能够引发共鸣和打动人的地方。

个体故事完成弘大叙事

影像中人的轨迹印证着改革开放的历程

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这是《今日影评·鸿论》的起点,用与当事人对话的方式还原历史映照当下,也是节目的一个主要目标。

而《今日影评·鸿论》却并没有采用弘大叙事的模式,相反,用一种相对细腻的视角和方式,通过对个体故事的聚焦,来达到弘大叙事的目的。

人及其背后的个体是这档节目中最核心的内容,当事人通过自己在历史事件节点上的亲身经历,来完成对时代的追溯。而电影中的人,也构成了节目最常被涉及的话题,通过对个体故事和人的探讨,找到电影改革开放的轨迹与改革开放本身最大的动力。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在回忆起自己最喜欢和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时,张瑜首先想到的还是《小街》中那个开始被时代压抑了人性,在青春发育期要掩饰性别的角色,张瑜至今对拍摄时的感受记忆犹新。而改革开放对当时的电影创作带来的最大的动力就是真实与实事求是。

“通过电影中各种感性的人物和事件,让大家真正理解四十年中国人经历的变化,体会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进程,进而告诉大家,改革开放的道路要继续往前走。”

尹鸿教授认为,要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影像历程去印证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 “我们拉了一根线,看中国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获得更多的自由度,获得更大的尊重。” 表达中国人追求自由创造的伟大心灵进程,是节目希望去加以探讨和呈现的。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呈现出的电影发展的繁盛景象,九十年代初期第五代导演带出的中国文化热潮,以及中国电影走出去过程中的点滴记忆,还有新时期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历史给养和全新表达,都将在《今日影评·鸿论》中被探讨。

可以看到,在各个时期里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人物,或者关键事件的参与者,以及一些年轻代的演员和创作者,成为节目嘉宾选择的考量,据悉,张瑜、谢飞、陈凯歌、贾樟柯、卢燕、黄渤、姚晨……都将作为对话嘉宾出现在《今日影评·鸿论》中。

理性思考碰撞感性记忆

口述与对话开拓文化节目新空间

作为最具权威性的影视评论专家,尹鸿教授在多年来从事影视评论和教育工作,也伴随着中国电影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走来,作为此次节目的策划者和对话者,必然会带来与一般主持人所不同的视角和视野。

专业视角、理性思考和真诚对话,是《今日影评·鸿论》与以往很多同类访谈节目所不同的地方,在话题纵深和对话场域上有着更深层探究和厚实挖掘的可能性。

因此可以看到,在《今日影评·鸿论》的对话中,有对历史的追溯和理性思考,也有对当下的联动和启迪。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从历史中观照现实,用电影诉说时代变革,用时代变迁溯源中国电影的变化,《今日影评·鸿论》将访谈节目的视角和维度彻底打开,成为一档理性与感性并存、事件与思考并行的非传统的访谈类节目。

值得注意的是,节目用精良的制作试图去还原出一种电影质感,走出演播室,来到中国电影发展坐标意义的场地中,如电影学院、清华大学、梅兰芳纪念馆、中国电影第一厅等等,同时采用多机位镜头安排的方式,配以理性思考文字串联结构,用电影的质感去还原电影的历史。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据悉,此前并没有国家层面的媒体在这一高度层面对中国电影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梳理记录。因此,借此契机电影频道作为国家媒体,基于中国电影的历史和现实发展做相应的策划,体现出了国家级媒体的格局和责任感。

为大众传播影视文化、普及电影知识、树立时代标杆,这是《今日影评·鸿论》的目标,也是节目的使命所在,注定让这档别具一格的文化节目在这个时间点上有了更多的寄托和期待。10月26日起,每周五晚22:00,《今日影评·鸿论》开谈中国电影四十年。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