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在哪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在哪里

这是杜牧的诗《清明》,每年二三月间,当那一树树杏花绽蕾欲放或是纷纷盛开之时,一些迁客骚人文士博学者,不禁会吟吟此诗。而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在何处呢?数百年来,人们众说纷纭。

一说在山西省汾阳县,报刊杂志上首先提出此说。理由是自南北朝以来,汾阳即以产酒著名,汾酒享有“甘泉佳酿”之誉;天下杏花村之多难以胜数,而有这般名酒的杏花村确实独在汾阳。但缪钺编著的《杜牧的年谱》(载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一、 二两集)中关于杜牧的生平事迹、每年行动,历历可考,却没有他到过并州(唐代并州相当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开元中改为太原府)和边塞的记载。所以,杜牧“借问”酒家,牧童“摇指”的杏花村,就不可能在山西省的汾阳县了。

“杏花村”在哪里

二说在安徽贵池县城西。理由是杜牧在会昌四年(844年)九月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唐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会昌六年九月又迁睦州刺史,在池州整整两年;并且贵池县城西有杏花村,素产名酒。所以清人郎遂写了《贵池县杏花村志》,将杜诗《清明》收入;后来《江南通志》亦将该诗收人,并言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在贵池。这个理由较山西汾阳县说法充分。但细细体味杜牧《清明》诗。疑窦也便接连而来:-是假如杜牧是在赴池州做官的路上,即会昌四年九月作此诗,离清明时节尚远,何以会提及路上的断魂之人呢?二是假如杜牧是在池州为官时所写,从会昌四年九月至第一年的清明时节,近半年之久,这位嗜酒的大诗人,难道不知城西数里的杏花村有好酒卖吗?焉有向牧童“借问”之理呢? :是杜牧在贵池为官,要吃杏花村酒,自有当差人的服侍,怎会独自寻觅酒店?因此,贵池说也有不妥之处。一说在江苏丰县城东南十五里处。其理由是:

“杏花村”在哪里

(一)根据诗意,诗为杜牧途中所写,由“路上”、“借问”说明杜牧对周围的情况并不熟悉。那么。杜牧在什么时候路过丰县的呢?查杜牧年谱,杜牧一生自外迁官赴京共四次:有三次过丰县:大和九年由扬州节度掌书记迁监察御史,大中二华八川由睦州刺史迁司勋员外郎,大中五年秋由湖州刺史迁考功郎中。皆取道运河,经扬州、宋州(河南商丘)、汴州(河南开封)入京。大中二年社牧曾作宋州宁陵县记。 丰县杏花村即在运河至宋州的道上。丰县曾属宋。并且丰县是刘邦的故乡所以过丰县境,写的《清明》的诗,是合乎情理的。

(二)苏轼曾经写了一首关于丰县朱陈村嫁娶图的诗,诗中写道“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史催钱夜打门。”言宋时丰县杏花村已被破坏,猜拳行令饮美酒之景已经不再,暗合《清明》杏花村之说,苏轼生活的年代距杜牧仅百年之久,所以他对杏花村的地址应该比后人更了解一点,因而较为可信。

“杏花村”在哪里

(三)《丰县志》最早修于明代,从最早版本的《丰县志》始,版版皆收入杜牧的《清明》一诗,之后的《徐州府志》亦屡次收入。而安徽贵池郎遂的《杏花村志》是清人的作品,迟于明版《丰县志》,更迟于宋代苏轼的作品。然而如今丰县城东南15里一带并没有杏花行,只有一村张杏村,至今家家门前院里尚且植杏三五株,可是这个村子却不产酒,看来丰县说亦难以让人信了。

(四)最后一个说法是泛指,而非特指,理由是中国杏花村有很多,诗人不可能指专一的杏花村。不少人认为此说“非矣”,杜牧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岂能无病呻吟,假如他没有亲眼见到杏花村,他的诗性从何而来?所以杏花村到底在何处?会不会是一个酒馆叫杏花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