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白起爲什麼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

似水年華76144396


白起沒有寧死也不帶兵攻打趙國邯鄲,而是覺得此時攻打邯鄲不可行,抗了幾次命,沒料到秦王真的會弄死他。這就是伴君如伴虎啊,白起自以為功勞很大,裝個病抗幾次君命,不會有什麼特別的危險,然而卻把自己的小命抗沒了。這期間還有范雎使了點壞。

經過長平之戰,趙國軍隊精銳損失殆盡,秦國軍隊也損失過半,但是秦王並沒有停止東向吞併六國的企圖,經過休養生息,又開始對東方六國蠢蠢欲動,這次要打擊的是趙國,派五大夫王陵率大軍圍了趙國國都邯鄲。

但是秦國主將王陵出師不利,雖然圍住了邯鄲,並沒有攻下來。為了守住國都,趙國的達官貴人們把老婆都趕到軍營裡效勞了,平原君還四處走動,合縱魏楚各國。秦王又增兵王陵,然而還是攻不下來,還損兵折將。秦王於是想讓白起接手,不想此時白起卻病了,還病的挺厲害,白起這次病大概率不是裝的,因為沒過多久病就好了。好了以後秦王就又一次找白起接手攻打邯鄲的事。

於是白起不願意領命,並說出了不願意領命的原因:邯鄲不好打啊,一方面是秦國剛經歷長平之戰,損兵折將,國力空虛,打這樣的硬仗難啊;另一方面,秦國連年對東方六國用兵,東方六國的人早已經對秦國怨恨透頂,攻打邯鄲,東方各國一定會派兵來救,到時候他們跟趙國裡應外合,秦軍必敗啊。

因此,白起根據自己的分析,不願意領命。秦王沒辦法,又派范雎來勸說白起,白起本來就跟范雎有矛盾,當然勸說也沒成功。而且白起還裝起了病來。

秦王請不動白起,沒辦法就派王齕去了,替換了王陵,繼續攻打邯鄲。不過換了王齕也沒用,又圍了邯鄲兩個月,還是打不下來。這時候趙國平原君的合縱也成功了,搬來了魏國和楚國的援軍,開始裡應外合打秦軍。秦軍大敗。白起於是對秦王說,怎麼樣,當初不聽我的,打敗仗了吧。於是秦王就發怒了,這次下死命令,讓白起一定要接手攻打邯鄲。白起又一次抗命,病還越裝越厲害。於是秦王把白起的官職給免了。

又過了三個月,各國攻打秦軍越來越猛烈了。秦國好幾次被打退。沒辦法,秦王只好和談了。這次秦王攻打邯鄲的想要一舉滅掉趙國的計劃也破滅了。

秦王當然氣的不要不要的,正沒處發洩。這時候有人報告白起被免了官,心裡還不服,還有很大怨言。於是秦王跟范雎等群臣一商量,就賜了白起一把寶劍自盡,讓白起做了這次戰敗的替罪羊。

白起臨死前,還很難相信秦王會真的要他死,他還感慨是老天要他死,因為他殺了趙國四十萬降卒,所以才遭此報應。

所以白起沒有什麼寧死也不願打趙國這一說,他只是覺得這個時候打趙國時機不對,沒有一點勝算而已。


西堤君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前262年,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大軍上百萬人次,最終趙國戰敗,45萬降卒被秦軍坑殺。

前260年,秦國撤軍,半年後,秦軍捲土重來,大軍直奔邯鄲而來,意圖徹底消滅趙國,但是秦軍接連攻打三次,都被擊退。

此時的秦昭王想到稱病在家的白起,下詔白起掛帥出征。然而,這位被歷史學家稱為“殺神”的將軍卻選擇了抗旨,並且兩次拒絕了領導的徵召。白起的忤逆和攻趙前線的失敗讓秦昭王急火攻心,最終下詔白起自殺。

一代殺神就此隕落。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能取得坑殺趙國降卒45萬的巨大勝利的白起,會一反常態打死不去進攻邯鄲呢?“靜夜史”認為原因如下:

1、趙國並沒有遭受滅頂之災

長平之戰後,燕國看到趙國兵敗,開始萌生了趁機劫掠趙國一把的猥瑣想法。

《資治通鑑卷第六•秦紀一•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記錄:“燕王喜使慄腹約歡於趙,以五百金為趙王酒。反而言於燕王曰:“趙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所以在前251年,在燕趙剛剛締結了友好盟約,頭腦發熱的燕國就大舉進攻趙國,結果遭到了趙國大將廉頗的迎頭痛擊,燕國被趙國反殺。

史載:“燕師至宋子,趙廉頗為將,逆擊之,敗慄腹於鄗,敗卿秦、樂乘於代,追北五百餘裡,遂圍燕。燕人請和,趙人曰:“必令將渠處和。”燕王以將渠為相而處和,趙師乃解去。”

從長平之戰到燕趙之戰,前後不到10年,趙國就重新成為東方強國。

所以趙國真的收到滅頂之災了嗎?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到底又取得多大的戰果呢?45萬大軍中真正的將士又有多少呢?

答案就是:趙國雖然45萬降卒被坑殺,但是真正的將士遠沒有達到此數,更多的是為趙軍提供後勤保障的民夫等人。

不過,即使是民夫,受到趙國胡服騎射全民皆兵風潮的影響,戰爭時期,這些民夫最起碼也是預備役,是潛在的趙國士兵,所以白起才會痛下殺手。

而既然趙國軍隊損失沒有達到45萬,那趙國就不是遭到了滅頂之災,此時的趙國都城邯鄲,起碼還有10萬左右的軍隊,這是邯鄲之戰能夠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

在《史記》中,白起給出了秦昭王三個不去打邯鄲的3個理由,包括邯鄲不好打,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傷過半以及秦軍容易受到東方諸國的合擊。

但是這三個理由都是無法掩蓋趙國實力尚存的事實的,而且經歷了大敗的趙國哀兵,會讓白起敗得很難看,這才是白起寧死不去的原因。

很多人說白起欺君,他在長平之戰中根本就沒有取得如此巨大的戰果,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2、此時的秦國並不具備一口吞掉趙國的實力

長平之戰後,白起想要乘勝攻下邯鄲,消滅趙國,結果秦昭王被範睢的讒言所耽誤,秦軍撤軍半年,趙國恢復了元氣,所以秦軍失去了提前30年消滅趙國的絕佳時機。

《史記》記載: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聽起來好像白起趁趙國長平之戰大敗,再被白起來上一下就一定能亡國一樣。

事實上,趙國遠比白起想得要堅韌很多,因為,趙國的政治中心,不止一個!

準確的說,是三個!

趙國國土南北跨度大,南到河南北部、中間囊括了冀中南、晉大部,直到內蒙古河套地區。這樣的國土範圍內,有太行山、黃土高原、黃河等地形,所以地形破碎,相互之間難以統一協調,只能分化出三個環境迥異的三個板塊,包括以晉陽為中心的西部板塊,以邯鄲為中心的南部板塊和以代郡為中心的雲中板塊。

長平之戰,位於晉陽板塊附近,對於邯鄲和雲中板塊而言,影響不是很大。

這樣的情況下,秦國可以說在長平之戰中摧毀了晉陽板塊,但是對於另外兩個板塊,特別是雲中板塊,基本沒有受到損失,這是同樣在長平之戰中損失大半的秦軍難以拿下的。

此時的滅趙之戰已經不是拿下趙國都城邯鄲就能解決問題的時候了,沒了邯鄲,還有晉陽,沒有晉陽還有云中,想一口吃掉趙國,白起還沒有這副好牙口!

所以,面對膨脹的秦昭王想要徹底吃掉趙國的狂妄計劃,白起也只能以死明志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早在

閼與之戰前(公元前270 年),秦昭襄王就已經打算讓白起退居二線了。畢竟白起連挫韓、魏、楚三大國,功勞太大,已有功高震主之嫌,秦國不能把寶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並且白起也不是昭襄王自己的心腹之人,他是由魏冉發現,並向昭襄王推薦的將才。而當時昭襄王已經有清除魏冉勢力的想法了,若這個時候給白起立功的機會,只會漲魏冉的人氣,不利於昭襄王施展手段罷免掉魏冉。

於是在閼與之戰時,昭襄王就沒有讓白起擔任大將,而是派了被他寄予厚望的胡陽為將。結果胡陽太輕敵(曾經打敗過趙軍),被趙國名將趙奢(趙括的爹)擊敗,十多萬秦軍逃傷過半,昭襄王因此丟了大臉。


儘管如此,昭襄王也沒有用白起,仍然是繼續雪藏。一直到公元前266 年,昭襄王罷免了魏冉後,才重新啟用白起。當時魏國人范雎入秦接替魏冉的位置。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策略,讓昭襄王暫時不要打趙國,而是繼續削弱韓魏的勢力,等時機成熟後再對趙國下手。昭襄王全盤接受了范雎的建議,派白起和王屹連續攻打韓魏。

白起領命後,先是大破魏軍,斬首五萬。接著切斷了韓國的太行道,並與公元前263 年攻佔了韓國的中部重鎮沁陽,將韓國的國土一切為二,導致韓國北部的上黨地區與韓國的中央地區被絕斷。韓國的桓惠王命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罷兵息戰。當時秦軍還沒有向上党進攻,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同百姓謀議後,把想把上黨郡獻給了趙國。趙孝成王與平原君趙勝商議後,認為這個便宜不佔白不佔,就派大軍入駐上黨。等到秦軍也進入上黨後,長平之戰便爆發了。

長平之戰剛爆發時,秦軍的統帥是王屹,白起還是靠邊站的角色。後來王屹和廉頗在長平打成了膠著戰,秦趙雙方便都進行了換將,趙國方面大張旗鼓的換上了紙上談兵的趙括,秦國則是秘而不宣的讓白起易帥。這一來二往,勝利天坪就倒向了秦國。趙軍不僅大敗,而且還被白起下令全部坑殺,秦軍只留兩百小屁孩回去報信。趙國可謂是精銳盡喪,元氣大傷。



當然了,長平戰場上雙方對峙三年,秦國也一樣是傷筋動骨,比趙國也沒好哪去。白起正是因為知道秦國的困難,所以才在坑殺四十萬趙軍時,又釋放了兩百多名幼卒回趙國,目的顯然是讓這些小孩子回去報信,散佈秦軍可怕的言論,讓趙國除了無奈的憤怒以外,只剩下了恐懼。試想一下,一個人人充滿恐懼,且幾乎是元氣大傷的趙國,面對攜大勝而殺來的秦軍時,恐怕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民眾相繼而走,王室奮力出逃。邯鄲城必然是不攻自破,趙國的統治秩序很有可能會瞬間倒塌。

所以可以下一個結論。如果當時讓白起放手一試,不敢說白起能把趙國給滅了,但起碼他肯定能把趙國的邯鄲城攻破!

並且如果當時攻趙,還有一個的大優勢。就是其它五國都沒有緩過神來,還沒有意識到趙國被滅的後果。五國都還是一種觀望態度,出兵援趙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並且長平離邯鄲城很近,當時趙國也沒有時間去找援兵。就算去求援了,援軍一時半刻也不敢來。畢竟是白起帶兵攻趙,韓魏楚都已經被白起給打怕了。出兵之前要先掂量掂量。這樣一來,時間上對秦國很有利。


基於以上兩個優勢,白起在長平之戰後短暫休整後,便兵分兩路殺入趙國境內。一路向晉陽出發,攻取了整個太原盆地;另一路以邯鄲為目標了,直取趙都。不過秦軍在佔據了邯鄲郊外的武安城後,秦國內部對於是否要再繼續擴大戰果產生了猶豫。最終主和派的范雎佔了上風,昭襄王同意了范雎的建議,將白起從邯鄲前線調回,乘勝滅趙一事暫時擱置。

對於秦國這一次坐失良機的決定,後世之人普遍把鍋甩給范雎。但其實如果昭襄王的心裡不認同,范雎又豈能左右昭襄王的決定呢?這也就說明昭襄王在心裡面還是認同范雎的兩點想法:

第一、秦國的損失也很大,現在趙國主動割地求和,這種便宜幹嘛不佔?

第二、白起已經破了楚都郢都,現在再讓他破趙都邯鄲,是否功高震主?



另外昭襄王還有一個想法,就是秦國雖然佔據了上黨腹地的幾大盆地,但在經過長平大戰之後,上黨地區的農業大受影響,勞動力損失很嚴重。秦國要想控制上黨高地,一方面還需要由腹地繼續提供補給,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時間休養生息了。既然趙國願意割地求和,那就讓暫時讓趙國苟延殘喘多活幾年。等秦國徹底鞏固上黨後,再起大軍滅趙。

因此在滅趙這件事上,白起和昭襄王有根本性的分歧。昭襄王認為滅趙很簡單,只要他想滅就一定能滅;而白起認為滅趙並不輕鬆,必須要有天時人和,乘趙國和五國都沒有反應過來時,一舉端了邯鄲。如果沒有這兩樣前提,他也沒把握滅趙。

事後的發展,果然如白起的預料。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先是驚恐,接著又迅速穩定,內部空前團結,君臣不再驕奢糜爛,平民也都憋著一股勁,想著找秦國報仇雪恨。等到長平之戰一年多後,趙國完成了邯鄲的備戰工作,因此在割地的問題上,突然對秦國翻臉變卦,把本來說好給秦國的六個城池轉手送給了齊國,並且四處派出使節,結成了燕韓趙魏齊聯盟,一致對付秦國。此時再想滅趙,無異於拿腦袋往石頭上撞,很愚蠢。



前面也說了,對於滅趙,昭襄王有一種迷之自信,他覺得趙國算個屁,寡人想教訓趙國如果遛狗一般。面對言而無信的趙國,昭襄王想都沒想就派大軍出征討伐。最開始他打算讓白起出戰,只不過白起正好生病沒法帶軍,於是便讓王陵帶兵討伐。然而秦軍圍攻邯鄲一年,始終啃不動趙軍的防線。秦軍這麼垃圾的表現猶如耳刮子一般啪啪的打在昭襄王臉上。為了挽回不利戰局,昭襄王再次召見白起,讓他領兵出戰。白起直接拒絕了昭襄王的命令,他的理由很簡單:

趙國現在空前的團結,外交上也已經成功形成聯盟,滅趙的最好時機錯過了,如今趙國已有準備。而且他們這次吸取了長平之戰教訓,不再輕率出擊,而是堅壁清野,立足防守,我們大軍殺過去,既攻不下城池,也掠奪不了什麼資源。更危險的是,一旦我軍疲於奔命,毫無戰果,立即會激發其他各國對我軍的輕視,他們必然會派兵陸續支援趙國,到那時我軍局面危矣!

白起這番話講的是事實,但是昭襄王聽了不是滋味。心中暗中大怒:沒有你白起,我就不能消滅趙國嗎!然而結果恰恰就是沒有白起,秦國拿不下趙國。不管是王陵還是王屹,都啃不下邯鄲。尤其是王齕增兵後,趙國在堅守的同時還派出小股部隊侵擾秦軍後路,利用騎兵優勢攪的秦軍死傷慘重。並且此時楚國春申君和魏國信陵君率領數的十萬部隊也抵達邯鄲,朝著秦軍的側後方一通猛攻。直接把秦軍趕出了上黨地區,退守河東。秦軍在大撤退時,鄭安平的兩萬秦軍還被趙軍包圍,做了俘虜。秦人落在趙人手裡,下場可想而知了……


總的來說,白起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並非是一個對戰爭極度渴望的好戰分子。他對於戰爭的理解,屬於一種很高的境界,就是能夠審時度勢,不打無把握之仗。他拒絕掛帥的理由有二:

第一、時機已失。長平之戰時,白起冒著被天下人罵的壓力,屠了趙軍四十萬,為的就是一舉拿下邯鄲。誰知道昭襄王不領情,並且是還託大裝逼,覺得趙國好欺負。等後來知道趙國的厲害了再想讓白起出徵,已經太遲了。

第二、以觀時變。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常勝將軍,只有會審時度勢的將軍。作戰最忌諱的就是打無把握之仗。既然已經失了時機,再出兵攻趙,對秦國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如此一來不如靜待時機,等六國內訌時再出兵。

從以上角度來看,白起對得起自己戰神的這個稱號,這也是他能夠取得常勝戰績的原因。但是白起不願意攻趙的根本原因,其實還是他不懂政治。從白起的個人角度來說,他本來也不想掛帥。因為自從華陽之戰後,昭襄王就已經打算讓他退居二線了。特別是范雎上臺後,視白起為仇敵。自此之後,白起就犯了政治幼稚病,完全不分析秦昭襄王的內心想法,沒有顧忌秦王的臉面,政治上表現的很不成熟。他把昭襄王想的太簡單了,甚至有僥倖心理,覺得昭襄王不敢拿他怎麼樣。結果昭襄王就是那麼狠,把他賜死了。


Mer86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幾萬精銳部隊灰飛煙滅,國家已是岌岌可危。

白起挾勝利之威,席捲趙國,勢如破竹。此時的趙國,生死繫於一線之間。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秦昭王居然下令白起撤兵,班師回國。

這道命令著實蹊蹺,明明形勢大好,為何匆匆收兵呢?其中別有故事。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光芒四射,他的聲望與權勢自然水漲船高,直逼權臣范雎。

倘若白起再取邯鄲,滅了趙國,那麼他的功勞更是無人可及,到時范雎恐怕只能乖乖地把相位讓出來了。范雎見不得白起坐大,便忽悠秦昭王說:長平一戰,秦軍傷亡很大,不能再戰了,不如退兵。

秦昭王對范雎言聽計從,遂與趙國罷兵休戰。對於這種結局,白起心有不甘,明明有機會滅了趙國,卻因范雎背後拆臺而未得逞,不由得心懷怨恨。從此,白起與范雎便結下樑子,關係惡化了。

一年後,秦軍已得到充分休整,秦昭王又想攻打趙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次輪到白起反對伐趙。

白起病了,秦昭王前來探視。

“不可伐趙。”白起毫不含糊地說。

秦昭王不解地問:“去年與趙國決戰時,國庫空虛,百姓飢餓,將軍不考慮百姓的負擔能力,一味要求增調軍糧以消滅趙國。如今寡人實行休生養息的政策,積蓄糧食,提高軍隊的待遇,將士的薪俸比以前多了一倍。現在您卻說不能伐趙,為什麼?”

白起分析說:去年長平一戰,趙軍遭沉重一擊,舉國惶恐,只消一擊便可將其消滅。如今趙國上下同心戮力,君臣同憂共懼,勤於政事,邯鄲守衛力量較去年增加十倍,而且積極與東方諸侯交好。趙國國內殷實,外交成功,不可伐趙。

昭王不以為然地說:“寡人已經決定了,軍隊也要出發了。”

由於白起臥病,秦昭王遂任命王陵為大將,揮師進攻趙國。

果然不出白起所料,王陵的軍隊在邯鄲城下遭遇到趙國人頑強的抵抗,進攻屢屢受挫。秦昭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看來王陵水平不行,還是得讓白起上陣,便差人把委任狀送到白起府中。

白起本是性格高傲之人,你秦王不聽我的勸告,自作主張,現在打不贏要讓我擦屁股,沒門!他假稱大病未愈,不肯受命。

白起不肯去,秦昭王沒辦法,派丞相范雎前往傳話。若是派別人去,白起或許還會回心轉意,偏偏是派與他有隙的范雎,這事便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范雎到了白起家中,先是吹捧他一通,歷數白起在伊闕、鄢郢、長平諸役中的偉大表現,最後說:“您以前以寡擊眾,有如神助,何況現在伐趙是以強擊弱,以眾擊寡。”

出乎范雎意料的是,白起仍不肯奉命前往。

白起對范雎說,秦國已經失去滅趙的最佳時機,此時趙國內部團結,“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眾,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體以下死士。”他還指出,趙國以弱擊強,必定會以堅壁清野的戰術對付秦軍,倘若陷入持久戰,東方諸侯國必定會出兵援救趙國,秦國定然無功而返。

應該說,白起確有獨到的戰略眼光。

不過,他之所以不願奉命前去,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對范雎不滿。倘若不是范雎從中破壞,他早在一年前就滅了趙國。一年前攻邯鄲,如風捲殘雲,勢必手到擒來;一年後的今天,形勢已全然不同,王陵的部隊在前線久戰無功,范雎要讓他出來擦屁股,門都沒有!

范雎對白起一直有很強的防備心,怕他搶走自己的相位。如今白起既不願前往,正好以此為口實,在秦昭王那兒添油加醋一番。秦昭王聽了十分不悅,冷冷地說:“沒有白起,難道我就滅不了趙國麼?”

秦國能征善戰的大將多了去了,不差白起一人。他任命王齕為主帥,取代王陵。

王齕包圍邯鄲九個月,仍無法越雷池一步,他與前任一樣,無計可施。

聽聞王齕的窘狀,白起發了一聲冷笑:“當初不聽我的建議,現在如何呢?”

這句話,傳到秦昭王耳中,他勃然大怒,氣沖沖地跑到白起家中。白起假裝生病臥床不起,秦王惡狠狠地放話說:“你即便有病,也要為寡人出戰。若立了功,寡人重賞你;若是不去,寡人跟你沒完。”

哪曾想到這個白起不是吃素的,竟然敢頂撞秦王,他說:“臣明知去了即便沒功勞,也不會受懲罰;若是不去,無罪也可能獲誅。但是請大王聽我的建議,放棄攻打趙國。臣寧可伏誅受死,也不願成為蒙受恥辱的敗軍之將。”

所謂榮譽高於生命,白起寧可抗命不從。

秦王聽罷怒火攻心,他一言不發,拂袖而去。幾天後,最後通牒下達,要麼擔總司令,要麼滾蛋。白起仍拒絕奉命。秦昭王二話沒說,把白起連降十八級,貶為普通一兵,發配陰密,緩期執行。

由於白起始終不願奉命,秦軍在邯鄲城下遭到空前失敗,秦昭王更是把怨氣發洩在他身上,遂執行發配令,把白起逐出咸陽。

與白起有隙的范雎乘機落井下石,誣陷說:白起被貶,心有怨言。秦王大怒,他本來對白起抗命便十分惱怒,聽說這傢伙竟還敢發牢騷,遂心生殺意。白起剛剛出了咸陽十里,到了一個名為杜郵的地方。秦王的使者很快抵達,帶來一把劍。

看到這把劍,白起明白了,賜劍就是賜死,秦王是要逼他自裁。儘管他為秦國立下的軍功,沒有人可以超過。即便如此,他還是難免一死。原因很簡單,他再無利用價值了。


君山話史


題主你說反了。長平之戰之後,是白起特別想進攻趙國,當時白起親率大軍包圍邯鄲,準備趁勢直接滅亡趙國。

這個時候,韓國和趙國都非常恐慌,紛紛派使者來請求割地求和。秦國的相國范雎害怕白起立下蓋世功勳,奪了自己的位子,於是慫恿秦昭襄王接受韓國和趙國的和議,然後撤兵回國停戰。

白起聽到這件事情之後,大為可惜,並且因此而憤憤不平。


等秦國撤兵回國之後,趙國的客卿虞卿一合計,自己把城池割給秦國,下次秦國打過來怎麼辦?於是乾脆毀約了,用許諾給秦國的六座城池賄賂齊國,然後聯合韓、魏共同對抗秦國。趙孝成王一想,確實也是這個道理啊!於是就按照虞卿說的,在山東六國搞合縱,反而要伐秦。


現在秦昭襄王傻眼了,於是又去找白起,讓他帶兵去懲罰趙國。白起說:“長平之戰之後,趙國舉國恐慌,是最虛弱的時刻,那個時候其實是消滅他們最好的機會,現在他們已經緩過來了,和山東諸侯同心協力的對抗我們。我們現在打過去,只會讓其他的國家感到威脅,趙國也一定會得到其他國家的援助。總之,現在打趙國,我只看到了危害,沒看到好處。”就此稱病不起。

秦昭襄王怒了,心想,沒有張屠夫,我還沒法吃豬肉了?於是派大將王齕和鄭安平率領大軍攻趙。結果包圍邯鄲了快一年,秦軍死亡慘重,諸侯紛紛來救援,而秦國的後路屢屢被趙軍騷擾,王齕大敗,鄭安平投降。可以說這是秦國後期為數不多的軍事大挫敗。


秦昭襄王又羞又怒,強行命令白起出徵,白起堅決不去,苦苦勸諫秦王,現在確實不是伐趙的時機,要等諸侯內部出現問題之後各個擊破,秦王轉身離去,罷免了白起的官爵,發配陰密。白起剛剛走出咸陽西門十里路,還是相國范雎,給秦王說白起口出怨言,激起了秦王更大的憤怒,於是盛怒之下又派了一名使者,快馬加鞭趕上白起,賜給他了一把劍,命令他自盡。

白起仰天長嘆:“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投降了幾十萬,我把他們都活埋了,這已經足夠我的死罪了!”可惜一代名將,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死在了朝堂的政治鬥爭上。


經史通義




認真研究白起一生的征戰史就可以看出來,白起之所以被稱之為戰神,絕非浪的虛名。他的一生戰例可謂百戰百勝,而他做到這些不僅僅是軍事天賦,更重要的是他一步一步,從士卒開始硬是憑藉實打實的軍功成長為了戰神。



其間他的成長經驗和領悟讓他深刻的洞察了戰爭致勝的訣竅和奧秘。孫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道,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很多用兵高手看似兵行險招,卻百戰百勝,其實所謂的險是針對一般人而言,他們自己是對對手、形勢、天時地利進行過綜合評估、精確算計的。


白起就是這樣一個人,既能觀形,也能度勢,所以他的每次戰例不盡相同,卻總能屢出奇兵,讓人拍案叫絕。水淹郢都,火燒鄢陵,常平誘敵合圍,既有形、勢的利用,更有心理戰的成份,如果白起要寫兵書,夠得後人研讀,死心塌地佩服。

常平之戰後,趙軍精壯盡失,已經沒有成建制的軍隊,而且在一次戰役即滅舉國之兵的威勢震懾之下趙國已經是驚弓之鳥,秦軍即便也有巨大損失,就算出動數萬精兵居高臨下,士氣高漲一個俯衝,趙軍也會迎風而降,肝膽俱裂。邯鄲到手其餘諸國都還來不及反應,有白起的威望,秦軍的大勝,趙都的陷落,山東六國根本不敢妄動聯合討伐的念頭。即便有同床異夢的聯合,白起肯定做過算計,也能夠讓他們知難而退。



但是秦王卻聽從了范雎的建議,命令停止進攻,讓趙軍、趙國獲得了喘息,也給合縱連橫創造了反應過來的時機。實際秦國大勝而不乘勝追擊,就讓對手看到了秦國的空虛,反而敢於聯手干預。一旦醒悟過來,集合諸國之力,加上邯鄲的高大堅固,易守難攻,再去攻打,時機已逝。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錯過時機與士氣,再難有勝算了。


所以,此後無論秦王如何軟硬兼施,白起再不領兵,不是在跟秦王賭氣。而是他本身就是秦國武力的象徵,如果他親自領兵就給了秦國必勝的勇氣,勢必再以傾國之力賭他勝利,而實際上敗局已定也。

倘若邯鄲戰敗,秦國就是趙國的下場,聯軍打敗了秦國柱石白起信心大震必然全力反撲,秦國賭國運一戰而敗,再也難支,滅國之禍真正在眼前了。所以戰神白起不聽從秦王王命領兵實非賭氣,而是老成謀國、以死盡忠而已。



謝金澎


首先指出題主問題的錯誤:

白起自殺,並非因為不率兵攻打趙國邯鄲,而在於攻打邯鄲不利時白起對秦昭王的冷嘲熱諷,導致秦昭王一怒之下逼死白起。



白起為什麼不同意率兵攻打邯鄲:

1、邯鄲之戰是長平之戰後秦趙和議後趙國不履行和約而爆發,即趙國得到了休整時間,雖然時間不長。

“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

秦昭王48年正月到秦昭王48年9月,這9個月的時間,讓趙國得到了休整的機會。

2、秦國雖然在長平之戰打贏,但導致國內空虛。《白起列傳》裡兩次提到長平之戰後秦國國力空虛的情況:

““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范雎的話“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白起的話

從這裡看,長平之戰後,秦國無力進行滅趙,無論是白起,還是范雎對此都有清醒的認識。

3、白起和范雎的政爭。白色是魏冉提拔和重用起來的將軍。在公元前266年魏冉被廢、白起為秦國相邦之後,白起就開始淡出秦國軍事行動。如長平之戰一開始就不用白起為主帥,否則長平之戰就會是另外一種打法。

長平之戰的勝利,不僅僅是白起軍事上的勝利,更是相邦范雎在外交策略上的勝利。但這也導致了白起和范雎政爭的白熱化。

4、《史記》中並無白起意圖攻打邯鄲滅趙的行為,更是是一種推測。這種說法,更多的是來自山東六國縱橫之士的話語,並非白起真實行為:

《史記 鄒陽列傳》鄒陽在獄中給梁(魏)孝王的上書所說的

“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蝕昴,而昭王疑之。”

《史記集解》引用蘇林的話語詳述:

“白起為秦伐趙,破長平軍,欲遂滅趙,遣衛先生說昭王益兵糧,乃為應侯所害,事用不成。其精誠上達於天,故太白為之蝕昴。昴,趙地分野。將有兵,故太白食昴。食,幹歷之也。”如淳曰:“太白乃天之將軍也。”



關於邯鄲之戰白起為何不率兵的原因

1、邯鄲之戰開始時,白起不帶兵的原因是因為白起生病了,只能讓王陵帶兵。

“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

2、王陵敗亡五校尉後,白起病好了,秦昭王要求白起率軍,白起反而勸秦昭王停止攻打趙國,並繼續稱病不接受命令。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3、邯鄲之戰中後期,秦昭王強迫白起率軍,白起不肯。

"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

白起之死的原因

白起在邯鄲之戰中自殺的兩個不同版本:

《秦本紀》:

秦昭王49年10月,王陵開始邯鄲之戰,白起生病;

49年1月,因為王陵兵敗五校尉,秦昭王和范雎要求當時病號的白起率軍出戰,白起拒絕並繼續稱病,秦昭王只好讓王齕替代王陵;

50年10月,王齕邯鄲之戰陷入困境,秦軍損失很大,白起對此進行嘲諷,秦昭王強迫白起出戰,白起拒絕並繼續稱病,秦昭王奪白起爵位以罪人身份作為士伍。

50年12月,白起自殺,秦昭王繼續增兵攻打邯鄲,王齕兵敗邯鄲,從邯鄲退回汾城。

《白起列傳》和《秦本紀》的不同地方在於:

1、《白起列傳》中春申君和信陵君救趙是在白起自殺之前。這就給人白起是在邯鄲之戰結束後才自殺的印象,即白起是邯鄲之戰戰敗的替罪羊的印象。但事實上白起自殺後,王齕才在邯鄲城解圍回軍。

2、《白起列傳》明確記錄白起自殺是在秦昭王50年11月。但《秦本紀》明確記錄白起被奪爵是在秦昭王50年10月,自殺是在50年12月。《本紀》記錄的準確性比《列傳》更高,加上也也符合《白起列傳》中白起被奪奪爵到自殺有三個月時間差的記錄,即

“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

綜合

《史記》並沒有明確記錄白起有在長平之戰即攻打邯鄲而滅趙的行為記錄或者意圖,這種觀點更多是來自白起死後東方六國縱橫之士的口述和後人的註釋。從白起和范雎的話語來看,長平之戰後秦趙兩國9個月和平休戰,是秦趙兩國當時國內的急需,並非僅是趙國單方面的需要。

即無論是白起,還是范雎,都同意長平之戰後秦國需要立即休戰調整,根本就沒有滅趙的打算。滅趙是後人對此的形勢分析和推測,並沒有考慮秦國國內空虛無力繼續作戰這個關鍵因素。

在邯鄲之戰中,白起不率兵的原因,第一次是因為白起生病而沒有辦法帶兵,第二次、第三次是白起和范雎政爭(白起主張停戰,范雎主戰)。即第二次第三次白起拒絕秦昭王任命出戰的要求,根本原因是白起想要在和范雎的政爭中佔據有利位置——利用邯鄲之戰在和范雎的政爭中奪取優勢。

白起自殺,表面上看起來是白起坑殺50萬趙卒的報應,但當時戰國並無天理報應這個佛學思想,應是後人受到佛學思想影響給給出的解釋。白起自殺的真實原因是白起和范雎在兩次攻趙政爭失敗的後果。

簡單說,白起自殺,其實是秦國本國貴族保守主義在和士族開放主義的第二次失敗。第一次失敗是商鞅變法。第三次失敗是李斯的《諫逐客書》。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長平之戰後,公元前259年在打贏長平之戰後,白起是即時想準備滅掉趙國,也是去攻打趙都邯鄲的,作了很多準備,也帶兵二十萬去攻邯鄲。趙王和韓王派名嘴使者去秦國求和,又因為平原君,趙勝寫信給妻子弟弟魏國的信陵君,委託他向魏王發兵救趙。於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發兵救趙,魏王派晉鄙率十萬大軍救趙,但魏王告誡他為了保存實力,等著時機,等



待觀望各國,發兵一起救趙,各國都相互觀望卻不動身,加秦昭王的威脅。魏軍也只有等待。


鄴城信陵君為了救趙,只好用候君之計,就妙計竊得虎符,殺了晉鄙,率兵救趙,首先動兵攻秦,在各國軍隊幾十萬人馬聯合支持下。打了也是三年邯鄲之戰(公前公元前259一前257年)秦軍卻在邯鄲大敗。秦軍解除圍困邯鄲。撒軍回國。才避免趙國過早滅亡。當時秦軍在上黨長平戰役後、斷絕趙軍糧食46天,趙軍己經自相殘殺,人吃人了,趙括把能動的人,組成四支突擊隊,輪番出擊秦軍包圍,都沒有衝破,最後趙括自率能動之人組成精銳大軍,報著必死決心出戰,雖然信心滿懷想出擊 勝利,能動全部出動了,以命拚殺全部陣亡失敗。被秦軍殺死的,活的,餓的都不能動了,全軍覆伏,被活埋不少,很多很多。白起又令王齕率軍一支軍隊佔領皮牢,,令司馬梗率領軍隊攻佔了太原。白起自己率軍親自去圍攻邯鄲,韓趙兩驚恐萬分,派名使蘇代用重金送秦相範睢說”白起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為帝國,他為秦攻撥七十多城,南滅鄢郢漢中,北殺趙括之軍,是舉世大功,古賢都無法超越,趙國被消滅後。秦為王,白起必是三公,你在就在他下面,就是不願意這是如此。秦軍己經攻下了上黨,圍住邢丘,上黨百姓,早就奔到趙國。秦的土地大到北邊到燕國,東邊到齊國,南邊到韓魏,但秦國的百姓。並沒多少增加。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得土地也得人民,再也使白起,沒有滅趙之功“。於是範睢在重金面上請求秦王讓韓趙兩國割地求和,秦趙兩國罷兵,白起因為聽見範睢收了重金,使自己沒有立功之機,與範睢結下仇怨。氣得得病倒下怨天恨地不長眼。



憑當時情況說白起,攻下邯鄲有7成把握,由於時機錯過,白將軍當然召急,可範睢和秦王必然全面思考。長平之戰用全國之力,犧牲傷亡多大一半人員,才拿下勝利。趙國必定是大國,萬一失敗也是亡國之難,不得不為長久考慮。白起思想卻是想一鼓作氣,消滅敵人,不留後患,當然不同意國策。在韓割坦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兩家皆休兵不戰。


白起也老了,再得病不能走路,他是春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擔任左庶長的。從土兵成長起來,步步高昇起平民出身的人才,在秦國推行軍功獎罰制度下,順應商鞅的變法國策的時勢,出現在歷史舞臺為戰國最傑出兵家,就算有完美天才軍事才略,也是從上一兵成長起來那時歲數應該有三十歲上下了。在公元前293年被秦丞相魏冉推薦成為帥。出征攻打韓魏兩國聯軍,採取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術在崤函要溢在引來韓魏主力進入伊闕全殲滅兩國軍隊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一戰成名。次年渡黃河又攻魏國,拿下魏國大小六十一座,取韓國安邑以東到幹河土地,為秦東出險關,崤函山要隘奠定了基礎。又次年,攻下坦城。在公元前286年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公元前281一公元前279年白起伐楚開始,直圍楚國都城郢都。伐楚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又此為基礎,奪鄢鄧,越過秦楚邊境山區,自斷後援。分三路直圍楚國都城。即時通過穿插,到楚軍背後,大破楚軍,攻佔郢都,燒了楚王墳墓陵向東進兵到競陵,把楚軍打一敗塗地,逃到陳地,楚王才得為安,又立為都城。秦軍又攻佔了巫,黔中郡,讓楚王與秦王會盟,使楚王低頭服從於秦。楚頃襄王剩下十萬人已不能同秦抗衡,一蹶不振,直到滅亡,秦國得楚地郢為南郡,白起得封武安君,名震天下,有撫養軍士,戰必勝,攻必克,得百姓安集的威名。


公元前274年,白起又率軍攻打韓趙魏聯軍,又是殲滅戰,大破在華陽。擄獲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人。只有趙將芒卯隻身敗逃。再破趙將賈偃,趙軍又被戰死溺死二萬人。公元前265年一262年月之間,攻打韓國,佔據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又攻打南陽太行道,斷絕太行道。次年又攻佔韓國野王地區(沁陽),上黨通往都城之路都被切斷,使得韓王命令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獻給秦國以求息兵。但馮亭即不願當秦國奴,又想嫁禍於人,歸附趙國,讓秦國憤怒,設計了秦必攻趙國,趙國受敵,又邦韓國。韓趙聯合,抵禦秦國,確使上黨不丟。派人去趙國獻地。



起初趙王和平陽君趙豹計議,趙豹明確告訴不能要上黨,是禍患大於好處。趙王見利大又見召來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他們兩人對趙王說,應該接受上黨。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令坐享其成。得十七座池這是大利,幹萬不能失去機會。趙王又問趙勝得上黨之地,勢必引來秦將白起來攻打,誰來守衛。趙勝說,別人難和白起爭鋒,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土,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土完全可以勝任。趙王聽趙勝之言,封馮亭華陽君。就讓趙勝去接收上黨土地。同時派廉頗率二十萬人馬去守衛長平。(高平西北)以防備秦軍來攻。不想大禍臨頭,為秦趙生死之戰,長平之戰爆發點火



趙軍大將廉頗去守長平,他列好了空倉嶺防線,丹河防線,百里石長城防線三道。東西防線長數十里,準備長期抗秦。

秦王聽後立即大怒,大罵趙王,混蛋,土匪,強盜,窩襄廢還想要虎口奪食,秦國軍民也萬分憤慨,都要求出兵奪回,湧躍去參戰。秦王立即命令王齕率軍再次來戰長平。秦軍開始就突破了空倉嶺山谷,斬殺趙軍前鋒部隊,佔領重鎮光狼城,又銳不可當突破空倉嶺南北幾十裡西壘壁防線。趙軍完全崩潰,退到丹河西岸陣地,集中起來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敗秦軍銳氣,堅守待變,形成對峙局面。



戰爭持續了三年時間。前公元前260年趙國小,又遭天年大災,相持三年後經濟實力不濟,二十萬人吃糧都出了問題,向齊國借糧,齊卻不給,更無法長期支撐下去了。但讓趙王產生了心存僥倖求勝心理,企圖集中兵力,孤注一注,決一死戰,求得速勝。從而要改變廉頗要長期堅守的策略,用趙括又率領二十五萬去長平。換將廉頗,要實行冒險進功,進行戰略大決戰。

白起這時也帶著要傾全國之力,務必全殲滅趙國軍隊的一套完善方案,奔到長平前線指揮,面對趙括的魯莽輕敵,高傲自恃,急於立功的心理,他決定佯裝失敗,誘敵深入,分割圍殲,長困死打,斷絕糧道,將趙軍輕鬆地吸引到了秦軍的埋伏圈,又派兵二萬伍千精兵長途迴繞到趙軍背後,奇襲趙軍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而趙軍由於注重進攻,把重兵集結前線,後方空虛,秦軍又輕易將防線奪下佔據,使得趙軍完全進入秦軍的包圍之中。再也無法逃跑。

趙括在被包圍後,先命令數十萬大軍,全面從各個方向衝破秦軍重圍營壘,不惜斬殺八名優秀將領,要以死戰衝破牢寵,卻沒有絲毫作用。白起卻令兩翼奇兵堅守,又迅速令一支伍幹精兵出擊將趙軍將趙軍分成相無聯繫兩截,趙軍糧道又斷,戰勢危急,只得構築壘壁,又以堅守以待救,兵弱缺食繼續,更加難以支持。

秦王聽說白起已經了包圍趙軍,還切斷糧道,下令全國動員,徵調秦國十五歲以上,凡有力量男子去長平參加戰鬥,以獎勵增加軍功一級,他也親自到河內督戰,使得趙國軍隊徹底阻絕援軍和糧草到來, 秦國要傾全國之力,與趙國作生死一搏。

公元前260年九月,趙兵已經斷糧四十六天了,飢餓不堪,軍心動搖,出現自相人吃人的殘酷局面。趙括無法等來等救兵。又再組起四支突擊隊採取重點突圍,輪番上你一氣連續想破擊秦軍包圍最終還是失敗。趙軍都已經完了,在餓死邊緣上掙扎了。趙括也無法了,自親率兵全面出去混戰,搏命衝殺被秦軍射殺犧牲了,趙軍在激烈生死搏擊以後,趙軍大敗。四十多萬趙軍戰死的,沒有死的,餓得再都沒有力量站起來了。最後只有二百四十人士兵能夠艱難走回趙國,秦國放生不殺。白起自率軍隊去攻邯鄲,因趙國韓國求和休兵,回家得病,他老了,從秦昭王十二年主持全軍征戰的三十左右歲,到秦昭王四十八年長平之戰結勝利結束,己過近四十年風雨歲月。他也是老年人了,近七十歲了或出頭了,不可能還很健康的,在仃戰後,把軍權交給秦軍五大夫王陵,他去領攻趙邯鄲,就回秦國養病,重得起不來了,到次年二月,王陵進攻邯鄲不利,秦王又發兵去支援。結果還是王陵又是大敗,損失四餘萬秦軍。白起病好後,秦王要白起立即快去戰場,去攻下邯鄲。白起對秦王說,邯鄲現在實非輕易攻下了,而且各國諸侯再若援救趙國,發兵一日即到邯鄲。諸侯各國恨秦已久。去年打敗趙軍時,若能似長平之戰一樣合全國之力,一鼓作氣,還有拿下可能。現在但戰場變化,傷亡過半,國內又無援兵,我軍又是遠隔幹山萬水,去爭奪別人的國都,趙國已經從驚恐無措混亂中醒來,軍民上下一心,從內應戰。諸侯各國又聯合起來在外援救,必然是秦軍大敗。因此不要再發一兵攻趙都邯鄲了應該退回為好。趙王不聽,又用王齕率軍去起換下王陵,率領秦兵又去繼續攻打,攻到了八九月時,也沒有攻破邯鄲。楚軍已經派春申君,同魏國信陵君,等東方各國都準備率軍出戰,總數有幾十萬之多。秦軍有了全軍覆伏危險。



白起不是幹方百計去挽救秦軍危險,卻還在白虎顯白他的能力,談論他各國援趙預測如何之準。他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不聽我一鼓作氣,滅掉邯鄲,卻要讓人家求和仃戰,擔誤戰機,使敵人東山再起,現在是費力也難搞成,結果如何?“秦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去那裡挽救十分危機,白起卻自知必敗,無能為力。還是自稱病重,沒有啟程。一個月後,信陵君盜符成功,自己為將殺了晉鄙領魏軍出戰,各國援軍集合,秦軍要戰敗消息傳來。昭王還是想白起能行,要他趕快去救秦軍姓命,要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半路杜郵,秦軍被打敗了退軍。秦王,範睢,氣憤難平,商議以白起“遲遲不肯其意,快快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也深感其罪。自己身主帥,有擔負國家重託,還是自己帶兵去攻邯鄲的,在當時完全可能以君命有所不受,完全能力拿下邯鄲,得勝利再回軍。卻為了爭閒氣。和丞相,國王鬥氣。使自己得氣病無法動身,放下了軍務。想到為了鬥閒氣,到都城爭無聊氣,遺誤軍機,擔誤大事。又不是積極地採取措施,返敗為勝,爭取最好結果,能夠撒軍也好,就是小敗也是好的。現在全軍覆沒,不是自己的責任,是何人的責任,多少死去將土,由於自己不負責任的任性抗命犧牲了,足夠殺死自已萬回,難平其罪。死罪難脫。英名敗落,後悔難再挽救,太是丟人。想完就自殺。是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

白起是老了,病得老糊塗了,與孩子一樣思想,爭取要爭面子,要口頭勝利,把國家大事,全不當事,嚴重地誤國誤軍,不去做為,更把王令當兒戲,為爭閒情意氣,誤國家大事,該死,也許就是報應。他古代最偉大的戰略家和軍事家英名超過孫武為秦國強大做出巨大貢獻這樣人被自殺,可能是歷史傳說罷?




ww3721


因為失去了最佳時機,去了也是打敗仗。畢竟這時候錯過了戰機,六國的救兵已經到了趙國,來援助趙國了。

趙國以一國之兵力,如何能對抗幾國的聯軍呢?

我們詳細說下白起為什麼不出戰的原因?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白起還是四大名將之首。

之所以說在四大名將之中白起的位置比較靠前,是因為他殺的人比較多。整個戰國時期,七國打仗死亡人數總共不到一百二十萬,而白起一人就殺了九十萬。

長平之戰白起戰勝趙括,趙國四十萬大軍投降了白起。白起把這四十多萬士兵全部給坑殺了。

這時候可以說,一舉拿下趙國是最佳時機,白起作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他怎麼可能放過這個戰機呢?

白起向秦昭襄王請命,要去攻打趙國都城邯鄲,順勢把趙國給滅了。

秦昭襄王把宰相范雎給叫了過來,他想聽聽范雎怎麼說?

范雎說這時候秦國剛打了勝仗,已經比較疲憊了,所以,不易急於出兵去滅掉趙國。

范雎之所以這麼說,是有私心的。

因為若是白起這時候前去滅趙,可謂是勢如破竹,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趙國必將抵抗不住,會亡國的。

白起把趙國給滅了,那白起的功勞就太大了。可以說那時候就連周公,姜尚的功勞都比不過白起了。

要是白起的功勞真的能蓋過古人,他在秦國的地位,肯定會高於宰相范雎的。

為了不至於讓白起蓋過自己的地位,范雎阻止了這場滅國的軍事行動。

過了幾年,秦昭襄王又想滅趙國了。

他想派白起去,白起不去,因為白起知道時機已過,是滅不了趙國的了。

秦昭襄王只能派其他將領去,可惜的是,秦國果然打了敗仗,因為魏國的信陵君偷了兵符,前來援助趙國了。

秦軍在趙國連連吃敗仗,秦昭襄王把這些憤怒都怪在了白起的身上。

他把白起給貶為了平民,白起被趕出了都城。

可是,白起還沒有出都城,就被小人給誣告了。

不得已秦昭襄王賜給白起一把劍,讓白起自裁了。

其實白起也沒想到自己拒絕去打趙國就會被殺,畢竟他的功勞很大。

功勞如此大的人怎麼可能隨隨便便被殺呢?

其實秦國一致都有殺功勞大的人的風氣。

商鞅功勞大不大,被車裂了。白起功勞大不大被賜死,范雎功勞大不大,被滅族。


史學達人


長平一戰,白起也被後人封了個“殺神”的稱號,因為這一戰白起坑殺了趙軍降卒40萬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原本白起建議秦昭王乘勝追擊,直接大舉進攻邯鄲,一舉殲滅趙國,畢竟戰爭形勢都是稍縱即逝,然而半路殺出個範睢,範睢擔心白起立下蓋世之功,威脅到自己,於是向秦昭王讒言蠱惑,說白起謀反什麼的,當時即可攻打邯鄲的時機就這樣錯過。

機會錯過,秦國又派王陵攻打趙國邯鄲,得到喘息機會的趙國,誓死抵抗,王陵久攻不下,原本邯鄲就是一馬平川,並無高山險阻可以據險而守。可是秦軍就是攻不下,再加上趙國不斷派使者向其他國家求助,秦軍要想打贏已經很難。

這個時候秦昭王一肚子火氣,想起了當時白起的諫言,腸子都悔青了,於是下旨讓白起前去指揮作戰,讓秦昭王萬萬沒想到的是,白起竟然抗旨,稱病不起。

這件事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有記載,說白起不去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秦昭王不聽勸告,聽信讒言,看樣子白起這是在賭氣。

當然說賭氣也只是一個方面,白起之所以不去的原因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其一:時機已過,邯鄲易守難攻

白起認為邯鄲易守難攻,雖說沒有據險而守,但是秦軍兵力有限,很難直接包圍整個邯鄲城,這也就給了趙國可以求救的機會,他們通過包圍空隙,去其他國家遊說,如果不能及時攻下,等到其他國家的援兵到了之後,自己就更沒有機會。

其二: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當時的情況白起是最清楚的,在長平之戰的時候,雖說殲滅趙國有生力量40多萬,但是秦國也死傷過半,國內兵力空虛,大不如以前。

其三:範睢挑撥

如果按照白起一開始乘勝追擊的意圖,拿下邯鄲城不在話下,可是被範睢貽誤戰機,現在要重新規整再去攻打邯鄲,退一萬步來說,就算能贏,能保證白起攻打邯鄲的時候範睢不從中作梗嗎?

可能瞭解這段歷史的人都會想到這幾點因素,導致白起稱病不起,但是很多人都認為這只是白起的推托之詞,有的學者認為邯鄲並不是堅不可破,魏惠王曾經就拿下過邯鄲;另外趙國和秦國的國力還是有差距,雖說秦國長平之戰受損,但還是有強大的軍事能力,這得益於商鞅變法。

最後就是範睢此時已經沒有再從中作梗的時間。

有人說白起是因為長平之戰坑殺了40萬趙國降卒,認為自己罪不可赦,雖後來帶病出戰,依然是行程緩慢,毫無鬥志,最後秦昭王下旨,賜了白起一把劍,讓他自己了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