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咱陵川已经消逝的火圪廊!你家还有吗?

说说家乡已经消逝的火圪廊

文/李中尧

——为了挽留即将消逝的物质文化

(之二)

说说咱陵川已经消逝的火圪廊!你家还有吗?


这种器物在咱们古陵大地只恐怕是东部山区居多。西部乡镇有没有,咱没有做过考证。不能随便下结论。它是解决媒碳资源极为缺乏的东部山区老百姓做饭烧水问题而制作的器物。看见它,很亲切,很熟悉,一份浓浓的乡愁挂在胸襟。

先说说火圪廊制作的工艺流程

火圪廊有它独居特色的灵活性。它可以摆放在农家锅棚里的灶台上来做饭,天气晴朗的数伏天可以摆在廊阶上或者离家门口不远的小院旁。它可以坐锅,又可以坐铛,使用起来随意便捷,可谓一种不花一分钱就能得到的农家灶具。

当然, 制作火圪廊的材料也是有一定讲究的。它的主要材料是崖坯下产来的无任何杂质的优质绵土,用小锤捣成小土块儿,再找来麦秸剪成五公分长的短麦秸,在水里泡上一个盹时(24小时)。第二天,再将捣过的绵土块用水浸泡上大约五个小时,再将泡过的短麦秸按比例搅进泡过的绵土里,先用窄镢将两者勾拌均匀,再用老锨将勾拌均匀的韧泥翻得更加融乎,感觉韧泥有了一定的粘性,就能使用了。

围绕五公分长的木楔用韧泥先糊出三条火圪廊的直径约十公分泥腿,再用一个与自家锅铛口径大小差不多的小缸轻轻放在刚刚做好的火圪廊的三条泥腿上,作为做火圪廊主体的骨架 ,围绕小缸的四周糊起约六七公分厚的韧泥,大约四十分钟的摆糊,火圪廊的雏形基本形成,然后再用泥手蘸水将粗糙的火圪廊抹光,随后在火圪廊颈部的左右、后面和底部透出通风出烟的四个圆孔,这样一来,一个完完整整的火圪廊就制作完成了,大约经过一个礼拜的阴干,就能投入使用了。


说说咱陵川已经消逝的火圪廊!你家还有吗?


再说说火圪廊所用的柴火

实际上,等火圪廊坐了锅以后,锅底下可供烘柴火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好在我们家乡是属于咱陵川的半山区,山上没有个子很大的灌木 ,从山上砍来胸径两公分粗的柴火正好使唤。柴火包括:土栏木、黄栌木、槲木、青杠木、湿榆、棉栱等等等等的小灌木。

那时候,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少的可怜,十一、二岁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上山砍柴是我们这帮穷孩子为家里做的主要家务。砍一捆柴火大概能用一个礼拜的时间。砍回来的柴还需要截成20公分左右的柴火棒,这样往火圪廊里搁的时候就很好使用了。

火圪廊烘柴火做出的饭,感觉很好吃,很有朴素纯真农家饭菜的原汁原味。

火圪廊每年从春天一直用到秋凉了。直到立冬才用队里的牛车从30里开外的曹庄小川煤窑拉两车臭煤作为取暖过冬的主要生活物质。

那时候生活很艰苦 ,却偏偏感觉很快乐,很单纯,很安逸。火圪廊的使用伴随了我全部的童年生活历程……

结束语

火圪廊的使用已经成为了我渐渐远去的家乡史。是东部山区想当年一日三餐离不开的可随时移动的造型奇特的灶台。它在我的童年里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如今我已步入花甲之年,很希望从回归故乡,做一个火圪廊,吃一顿烘起柴火做的家乡饭,找找童年生活的感觉,去寻觅家乡那一份浓浓的乡愁……我在心心恋恋地祈盼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