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說紛紜》三十六期|如何看待私營經濟陷入困境?

《眾說紛紜》

關注財經資訊,探討金融知識。

《眾說紛紜》是由青鳥金融學院推出的有獎研討活動。本活動以分享財經資訊、推動金融學習、促進群眾交流為本心,通過每日的金融財經類話題,讓大家發表自己對於此類事件的想法和見解,從而在愉悅的氛圍裡輕鬆獲得金融知識,還能結交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哦~

同時,青鳥金融學院交流群也歡迎大家積極加入,以便大家更好的溝通交流,想入群者可以聯繫青鳥客服微信諮詢。

《眾說紛紜》活動規則

每個工作日發佈當日討論話題,大家可以在該文章下方的留言區評論留言,精選留言都將顯示在下期文章中。

參與方式:文章下方留言即可。

活動時間:文章發佈當天,至次日發稿前。(注:週五活動截至下週一發稿前)

*活動解釋權歸青鳥金融學院所有*

第三十五期《眾說紛紜》精彩留言

《眾說紛紜》三十六期|如何看待私營經濟陷入困境?

客服截圖


接下來開始本期的《眾說紛紜》,歡迎大家踴躍參與討論!

《眾說紛紜》三十六期|如何看待私營經濟陷入困境?


證據顯示,民營經濟特別是私營企業的發展陷入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們發現:

一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同口徑同比數據,是經過篩選的結果,存在“倖存者偏差”。在規模以上統計樣本中消失的企業,主要是受供給側改革衝擊的私營企業。而在“去槓桿”的政策指導下,私營企業資產負債率明顯上升,從52.2%上升至55.6%,利息支出則同比上升11.8%。

二是私營企業的不幸,可以解釋導致統計學上“倖存者偏差”的真實原因。在眾生喧譁的世界,我們更需要聆聽花落的聲音,那些消失的、慘淡經營的、痛苦掙扎的人間故事,更值得我們深思。

一直以來,我認為國家統計局定期公佈的規模以上(年收入2000萬以上)工業企業經營數據,頻度高而且質量不錯,是從事經濟運行分析研究時必備的實證材料。然而,從2017年8月開始,統計局公佈的工業企業數據出現“異象”,表現在:工業企業的收入和利潤“累計同比”與“累計值同比”出現偏離,而且偏離越來越大,這一現象引起廣泛關注。

具體而言,從主營業務收入看,統計局公佈的今年1-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同比增長9.9%,看似不錯;但根據收入累計值計算的同比增速為-13.36%,形勢嚴峻;方向一增一減,相差23.26個百分點。從利潤總額看,統計局公佈的今年1-7月工業企業累計同比增長17.1%,但根據利潤累計值計算的同比增速為-8.10%,同樣一增一減,相差25.2個百分點。

關於出現差異的原因,統計局的官方解釋主要是企業統計數量發生變化,還有加強統計執法、剔除重複計算和非工業生產經營活動剝離等原因。歷史上,統計局公佈的累計同比增速與根據累計值計算的同比增速之間大體保持一致,偏離非常小。而統計口徑內的企業數量變化是持續的,並非今年才有。統計局並非撒謊,關鍵是他們認為數據的比較對象需要同口徑、同範圍,同批企業進行比較才能真實反映經濟情況。

這是一個統計學上典型的“倖存者”問題,“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謬誤已有學術定論。“倖存者偏差”是指,如果只關注某種經過篩選的結果,就會產生認知偏差或者邏輯謬誤。例如,某一事件之前的企業數量為100家,每家產出為1元,總產出100元;事件之後倖存90家企業,總產出為96元。總產出事實上減少了4元,即總產出增長為-4%;但在可比口徑下,那90家倖存企業產出反而增長了6.7%。如果直接引用這一結果,從宏觀總產出的角度,我們將得出與事實完全相反的結論!這顯然是思維的陷阱。

過去兩年,宏觀經濟政策的一條主線是“供給側改革”,包括行政去產能和環保巡查下的各種停產限產措施。我們的第一個發現是,那些在規模以上統計樣本中消失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受供給側改革影響的11個行業之中,2016年初至2018年中,供改行業企業單位數減少超過1.1萬家,縮減幅度佔供改行業企業總數的11.1%。其中鋼鐵、煤炭企業數量縮減的幅度分別超過50%、30%,可見行政力度之大。而在此期間,非供改行業企業單位數上升了約1,500家,升幅約為0.5%。

進一步觀察利潤總額累計同比與累計值同比的偏差,我們得到另一個發現:今年1-7月,國有企業的偏差非常小,累計同比增速30.5%,而累計值同比增速28.5%,相差2個百分點(圖四);而私營企業的累計同比與累計值同比數據的偏離巨大,前者為10.3%,後者為-27.9%,增速方向相反,相差38.2個百分點!

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初步的結論,在規模以上統計樣本中消失的企業,主要是受供給側改革衝擊的私營企業。那麼,衝擊的影響有多大呢?消失的企業利潤反映在利潤總額累計值的變化當中。今年1-7月,私營企業的利潤總額的變化(累計減少3946.5億),超過全部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逐月的變化(累計減少3443.1億),而且逐月來看擬合度幾近完美(圖六)。這就說明在樣本中消失的私營企業,幾乎可以解釋“倖存者偏差”(即累計同比與累計值同比的偏差)的全部。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這一存在典型的“倖存者偏差”的統計數據中,那些不幸消失的企業基本上是私營企業,他們或者是慘淡經營,或者是徹底死亡。而那些由“倖存者”所描繪的同口徑數據,雖然很漂亮,卻極大地扭曲了實體經濟的真實表現。

改革開放四十年,不忘初心。改革的初心就是擯棄計劃經濟,承認私有產權,建立健全市場經濟體系。這一套改革邏輯,至今仍是我國社會、政治、經濟和道德議題最完整、最深入人心的表述。四十年來,中國社會經濟最具爭議性的兩個問題,一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另一是國有經濟與私營經濟的關係。由於這兩組關係本質上互不相容,兩者兼得不可能是最終的答案。只要這兩個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我們就仍然處於典型的政治經濟學時代,我們的改革仍然需要深刻的思想啟蒙。

心動不如行動

大聲說出你的看法

在留言區嗨起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