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三十六期|如何看待私营经济陷入困境?

《众说纷纭》

关注财经资讯,探讨金融知识。

《众说纷纭》是由青鸟金融学院推出的有奖研讨活动。本活动以分享财经资讯、推动金融学习、促进群众交流为本心,通过每日的金融财经类话题,让大家发表自己对于此类事件的想法和见解,从而在愉悦的氛围里轻松获得金融知识,还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哦~

同时,青鸟金融学院交流群也欢迎大家积极加入,以便大家更好的沟通交流,想入群者可以联系青鸟客服微信咨询。

《众说纷纭》活动规则

每个工作日发布当日讨论话题,大家可以在该文章下方的留言区评论留言,精选留言都将显示在下期文章中。

参与方式:文章下方留言即可。

活动时间:文章发布当天,至次日发稿前。(注:周五活动截至下周一发稿前)

*活动解释权归青鸟金融学院所有*

第三十五期《众说纷纭》精彩留言

《众说纷纭》三十六期|如何看待私营经济陷入困境?

客服截图


接下来开始本期的《众说纷纭》,欢迎大家踊跃参与讨论!

《众说纷纭》三十六期|如何看待私营经济陷入困境?


证据显示,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发展陷入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发现: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口径同比数据,是经过筛选的结果,存在“幸存者偏差”。在规模以上统计样本中消失的企业,主要是受供给侧改革冲击的私营企业。而在“去杠杆”的政策指导下,私营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上升,从52.2%上升至55.6%,利息支出则同比上升11.8%。

二是私营企业的不幸,可以解释导致统计学上“幸存者偏差”的真实原因。在众生喧哗的世界,我们更需要聆听花落的声音,那些消失的、惨淡经营的、痛苦挣扎的人间故事,更值得我们深思。

一直以来,我认为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的规模以上(年收入2000万以上)工业企业经营数据,频度高而且质量不错,是从事经济运行分析研究时必备的实证材料。然而,从2017年8月开始,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企业数据出现“异象”,表现在:工业企业的收入和利润“累计同比”与“累计值同比”出现偏离,而且偏离越来越大,这一现象引起广泛关注。

具体而言,从主营业务收入看,统计局公布的今年1-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同比增长9.9%,看似不错;但根据收入累计值计算的同比增速为-13.36%,形势严峻;方向一增一减,相差23.26个百分点。从利润总额看,统计局公布的今年1-7月工业企业累计同比增长17.1%,但根据利润累计值计算的同比增速为-8.10%,同样一增一减,相差25.2个百分点。

关于出现差异的原因,统计局的官方解释主要是企业统计数量发生变化,还有加强统计执法、剔除重复计算和非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剥离等原因。历史上,统计局公布的累计同比增速与根据累计值计算的同比增速之间大体保持一致,偏离非常小。而统计口径内的企业数量变化是持续的,并非今年才有。统计局并非撒谎,关键是他们认为数据的比较对象需要同口径、同范围,同批企业进行比较才能真实反映经济情况。

这是一个统计学上典型的“幸存者”问题,“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谬误已有学术定论。“幸存者偏差”是指,如果只关注某种经过筛选的结果,就会产生认知偏差或者逻辑谬误。例如,某一事件之前的企业数量为100家,每家产出为1元,总产出100元;事件之后幸存90家企业,总产出为96元。总产出事实上减少了4元,即总产出增长为-4%;但在可比口径下,那90家幸存企业产出反而增长了6.7%。如果直接引用这一结果,从宏观总产出的角度,我们将得出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显然是思维的陷阱。

过去两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一条主线是“供给侧改革”,包括行政去产能和环保巡查下的各种停产限产措施。我们的第一个发现是,那些在规模以上统计样本中消失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受供给侧改革影响的11个行业之中,2016年初至2018年中,供改行业企业单位数减少超过1.1万家,缩减幅度占供改行业企业总数的11.1%。其中钢铁、煤炭企业数量缩减的幅度分别超过50%、30%,可见行政力度之大。而在此期间,非供改行业企业单位数上升了约1,500家,升幅约为0.5%。

进一步观察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与累计值同比的偏差,我们得到另一个发现:今年1-7月,国有企业的偏差非常小,累计同比增速30.5%,而累计值同比增速28.5%,相差2个百分点(图四);而私营企业的累计同比与累计值同比数据的偏离巨大,前者为10.3%,后者为-27.9%,增速方向相反,相差38.2个百分点!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在规模以上统计样本中消失的企业,主要是受供给侧改革冲击的私营企业。那么,冲击的影响有多大呢?消失的企业利润反映在利润总额累计值的变化当中。今年1-7月,私营企业的利润总额的变化(累计减少3946.5亿),超过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逐月的变化(累计减少3443.1亿),而且逐月来看拟合度几近完美(图六)。这就说明在样本中消失的私营企业,几乎可以解释“幸存者偏差”(即累计同比与累计值同比的偏差)的全部。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这一存在典型的“幸存者偏差”的统计数据中,那些不幸消失的企业基本上是私营企业,他们或者是惨淡经营,或者是彻底死亡。而那些由“幸存者”所描绘的同口径数据,虽然很漂亮,却极大地扭曲了实体经济的真实表现。

改革开放四十年,不忘初心。改革的初心就是摈弃计划经济,承认私有产权,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这一套改革逻辑,至今仍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议题最完整、最深入人心的表述。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最具争议性的两个问题,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另一是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关系。由于这两组关系本质上互不相容,两者兼得不可能是最终的答案。只要这两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我们就仍然处于典型的政治经济学时代,我们的改革仍然需要深刻的思想启蒙。

心动不如行动

大声说出你的看法

在留言区嗨起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