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人文」華州「龍潭三條人中龍」的楊氏兄弟

「华州人文」华州“龙潭三条人中龙”的杨氏兄弟

“天下楊氏歸華陰,現代楊家看龍潭。”這是關中東部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龍潭是個村名,在華縣城東南3公里處秦嶺北麓潭峪口,可謂藏龍臥虎。這裡有個典型的耕讀之家,戶主楊耀海,字增龍,辛勞農耕經營,積攢錢物,創辦“蒙養學堂”。因他吃過輟學之苦,所以給子孫立下“十年讀書之訓”,即生活再苦再緊也要堅持讓子女念10年以上書,並定為傳世家風。父親開明,兒女們爭氣,後代均學有所成。其長子楊鶴年(1872—1928)字松軒,是近代知名教育家;次子楊鶴守(1879—1928)字仲規,商農守成;三子楊鶴慶(1884—1966)字叔吉,是現代醫學家;四子楊鶴瑞(1897—1959)字季符,是地礦實業家;長孫楊鍾健(1897—1979)字克強,為世界地質、古生物科學家;後世楊門家族中,專家、教授、高工、高幹不下20餘人,名聲最大的要數楊松軒、楊叔吉、楊鍾健,人稱“龍潭三條人中龍”。

近代知名教育家楊松軒

楊松軒,名鶴年,以字行世。1872年8月22日生於龍潭堡,在父親鼓勵下9歲入村塾啟蒙,21歲以府試第二名考取秀才。甲午戰爭後接受維新圖強思想,追隨西北愛國教育家劉古愚,立志以“引進西學,改革教育,創辦新學,教育救國”為己任,四年學業大成,回鄉實踐教育,自編“識字”“學樂”教材,在蒙養學堂教授學生。1907年,他與友人組建華州教育研究會,自任會長,多方籌資,探索實踐現代教育體系,留下“二兩銀子半碗油,大王廟裡辦學堂”的佳話。

1909年,他加入同盟會,任華縣支部長,宣傳三民主義,受到當地封建殘餘勢力反對。他們砸毀新學鬧事,公然叫囂:“殺完不殺完,先殺楊鶴年。”但楊松軒置生死於度外,挺身獨守教學設備設施,對破壞行為堅決予以反擊,保障了教學的正常開展。他積極宣揚民主革命思想,開展移風易俗,編著《婦女發軔》一書,組織革除吸大煙、婦女纏腳等陋俗。1911年他創辦模範女子小學,開平權風化之先,還鼓動母親帶頭禁菸,堅定地把自己的女兒、兒媳、侄女等送到學校讀書。1919年4月,在原兩等小學堂的基礎上,辦起華縣私立鹹林中學,自任校董會董正,負責全盤教育。他親赴上海、杭州等一線城市和日本國,考察現代教育;聘請學有專長的早期共產黨人魏野疇、王復生等人來校任教;開設數學、三角、幾何、化學、地理、外文、中外史等新課,傳播進步思想,教授科技知識,使鹹林成了革故鼎新的大本營。一大批青年學生從這裡走上革命道路,像潘自力、高克林、劉依仁、關中哲、杜松壽、甘一飛、鍾師統、林毅等人,成長為黨和國家的棟樑之才,鹹中也贏得了“關東學府”的美譽。

1912年,楊松軒調任陝西軍政府教育司次長,翌年當選為省議會議員、副議長。後“因不習慣官場生活”,辭歸故里專事辦學。他推行平等教育,在鹹中建立工讀生、免費生、減費生、貸費生、通讀生、走讀生諸項制度與校規,開創全民教育的現代體系。他還為學校開辦農場、醫院、印刷所、麵粉廠、理髮店、合作社、公儲局等實業,讓學生輪流學習“勞作”的同時,也給學校籌得了資金。1928年12月30日因操勞過度,楊松軒在鹹中任上突發腦溢血不幸去世,年僅56歲。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為其作《楊松軒君家傳》,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為其撰寫墓表。鹹林中學是他畢生從事教育實踐的心血結晶,正像他謝世前兩年自擬聯語所言:“苦哉教育,樂哉教育;謗滿鹹林,譽滿鹹林。”

現代著名醫學家楊叔吉

楊叔吉,名鶴慶,生於光緒十年(1884)的龍潭村,為松軒之三弟。他自幼聰明好學,跟兄長讀書。1906年春考入三原宏道學堂,探索革命救國思想,加入同盟會,與同學張奚若組織學生反清罷課,後被開除。1908年東渡日本,入東京同文學校就讀,結交了黃興、宋教仁、胡漢民等革命義士。1911年夏,應陝西同盟會領導井勿幕之召,回國策動了西安起義,為鞏固西北國民革命成果,立下了汗馬功勞。

1912年9月,楊叔吉再赴日本留學,第二年到千葉醫科專門學校學醫,6年後畢業回國。1918年出任陝西紅十字會理事長、陝西陸軍醫院副院長、中國急募賑款大會陝西分會會長、婦嬰收養院院長等職,組織開展陝西醫療衛生工作。1923年他赴日本,考察名古屋關東大地震災情,參與救護服務,寫出《日本大地震紀實》一書,對人類救災有指導借鑑意義。1925年2月赴南京、上海遊學,被聘任為法相大學、東南大學教授。1927年初任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軍醫處長,“4·12”事變發生,他積極營救被捕的鄭自毅等7名陝西籍黃埔生出獄,奔波南下週旋,終獲成功。1931年回陝,出任省府參議、第十八陸軍醫院院長、省防疫處長等職。翌年陝西霍亂流行,他查疫情調藥物,上山下鄉挽救百姓生命。抗日戰爭爆發,他就任陝西省衛生處長,領導創建全省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走基層改體制,籌辦華西化學制藥廠,給陝西90%以上縣建起衛生院,有的縣還辦了婦幼院、產院等,使全省現代醫衛系統形成規模,大大改善了群眾就醫條件。當時的監察院院長於右任稱讚其為“醫病醫心醫身,救人救世救國”的領頭羊與拓荒者。抗戰勝利時,他不滿國民黨專制,憤辭公職,專事衛生防疫。

建國後,楊叔吉受人民政府邀請,出任西安市紅十字會會長、省衛生局顧問,曾當選為市、省、全國人大代表。他參與考察東歐和蘇聯諸國防疫工作,為共和國的醫衛事業出謀劃策。他早年留學日本,打下了深厚的醫學基礎,從事研究以來勤奮好學,臨床實踐博聞強記善於動手,先後總結出版了《外科看護學》、《看護學總論》多部專著,其理論精湛明晰,醫衛技術實用,成了陝西現代醫衛科學的奠基之作。1960年作為醫衛界先進代表,他出席全國群英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讚揚。

世界揚名的科學家楊鍾健

楊鍾健,中共黨員,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科創始人。他是楊松軒的長子,楊增龍的長孫,1897年6月1日出生在龍潭村楊氏老宅。童年隨父讀書,在入西安三秦公學後,受辛亥革命影響,投身反帝反封建潮流。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入北大地質系續讀。“五四”運動中,他熱情高漲地捍衛民主科學,上街發表演說,參加遊行。後加入鄧中夏創辦的進步社團“少年中國學會”,任執行部主任。他先後辦起《秦鍾》、《共進》著名青年刊物,宣揚革命愛國思想,揭露黑暗現實。同時介紹學生中的中共黨員魏野疇、王復生等,去父親創辦的鹹林中學任教;他推薦毛澤東去鹹中的親筆信原件,至今仍保存在西安市檔案館裡。

1923年,楊鍾健北大畢業,赴德國深造,入慕尼黑大學地質系學習,師從世界知名教授施洛塞和布羅裡,專攻古脊椎動物學,苦研四年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其論文《中國北部齧齒類化石》以德文發表,舉世矚目,被視為中國古脊椎動物學誕生的標誌。1928年夏,他謝絕外國友人勸留,決然回國報效,入中央地質調查所,任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發掘工作。第二年同法國專家,到晉西、陝北搞地質科考,最早提出“黃土風成說”。後隨中瑞考察隊採集華北、西北二齒獸類和白堊紀恐龍的研究,其成果為中國哺乳類化石和新生代第四紀地質理論的奠基石。1938年楊鍾健去雲南祿豐,發掘出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標本“許氏祿豐龍”,主持開挖出大窪“恐龍原鄉化石之倉”,當地為他樹起雕像,被國人譽為“恐龍研究之父”。他撰寫出《許氏祿豐龍》、《合川馬門溪龍》、《新疆吐魯番——新假鱷類》等20餘部專著,公開發表500多篇學術性論文,成為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創立的理論基礎。他兩次被選任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三次當選為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1948年選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年出任西北大學校長,領導抵制了“遷臺”事件,為大西北保留住一所完整的綜合大學。

建國初,楊鍾健任中科院編譯局局長、古脊椎動物研究室主任,從事生物學、地質學、第四紀委員會的領導工作,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1955年當選為共和國學部委員(院士),1959年首任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曾選為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和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他一生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地質研究會,世界上第一個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全球第一份《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專業學報,是我國第一代自然科學家中學貫中西的典範,曾獲世界“葛利普金質獎章”。他參與世界古地質、古脊椎動物學研究,成為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蘇聯自然博物協會、英國林奈學會等協會會員。他的畫像,同達爾文、歐文並列懸掛在大英博物館裡,其科研成果在世界上廣為傳播,為華人贏得了崇高的讚譽。

注:本文參閱:《楊松軒文稿書信選輯》、《楊松軒年譜》、《楊松軒教育文選》、《楊松軒遺文綜錄》、《楊鍾健回憶錄》、《陝西精神》叢書中“愛國守信的陝西人”和“勤勞質樸的陝西人”兩卷、《華州志》、《華州史話》、《重修華縣縣誌》、《新版華縣誌》等書。

【由渭南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