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人文」华州“龙潭三条人中龙”的杨氏兄弟

「华州人文」华州“龙潭三条人中龙”的杨氏兄弟

“天下杨氏归华阴,现代杨家看龙潭。”这是关中东部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龙潭是个村名,在华县城东南3公里处秦岭北麓潭峪口,可谓藏龙卧虎。这里有个典型的耕读之家,户主杨耀海,字增龙,辛劳农耕经营,积攒钱物,创办“蒙养学堂”。因他吃过辍学之苦,所以给子孙立下“十年读书之训”,即生活再苦再紧也要坚持让子女念10年以上书,并定为传世家风。父亲开明,儿女们争气,后代均学有所成。其长子杨鹤年(1872—1928)字松轩,是近代知名教育家;次子杨鹤守(1879—1928)字仲规,商农守成;三子杨鹤庆(1884—1966)字叔吉,是现代医学家;四子杨鹤瑞(1897—1959)字季符,是地矿实业家;长孙杨钟健(1897—1979)字克强,为世界地质、古生物科学家;后世杨门家族中,专家、教授、高工、高干不下20余人,名声最大的要数杨松轩、杨叔吉、杨钟健,人称“龙潭三条人中龙”。

近代知名教育家杨松轩

杨松轩,名鹤年,以字行世。1872年8月22日生于龙潭堡,在父亲鼓励下9岁入村塾启蒙,21岁以府试第二名考取秀才。甲午战争后接受维新图强思想,追随西北爱国教育家刘古愚,立志以“引进西学,改革教育,创办新学,教育救国”为己任,四年学业大成,回乡实践教育,自编“识字”“学乐”教材,在蒙养学堂教授学生。1907年,他与友人组建华州教育研究会,自任会长,多方筹资,探索实践现代教育体系,留下“二两银子半碗油,大王庙里办学堂”的佳话。

1909年,他加入同盟会,任华县支部长,宣传三民主义,受到当地封建残余势力反对。他们砸毁新学闹事,公然叫嚣:“杀完不杀完,先杀杨鹤年。”但杨松轩置生死于度外,挺身独守教学设备设施,对破坏行为坚决予以反击,保障了教学的正常开展。他积极宣扬民主革命思想,开展移风易俗,编著《妇女发轫》一书,组织革除吸大烟、妇女缠脚等陋俗。1911年他创办模范女子小学,开平权风化之先,还鼓动母亲带头禁烟,坚定地把自己的女儿、儿媳、侄女等送到学校读书。1919年4月,在原两等小学堂的基础上,办起华县私立咸林中学,自任校董会董正,负责全盘教育。他亲赴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和日本国,考察现代教育;聘请学有专长的早期共产党人魏野畴、王复生等人来校任教;开设数学、三角、几何、化学、地理、外文、中外史等新课,传播进步思想,教授科技知识,使咸林成了革故鼎新的大本营。一大批青年学生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像潘自力、高克林、刘依仁、关中哲、杜松寿、甘一飞、钟师统、林毅等人,成长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咸中也赢得了“关东学府”的美誉。

1912年,杨松轩调任陕西军政府教育司次长,翌年当选为省议会议员、副议长。后“因不习惯官场生活”,辞归故里专事办学。他推行平等教育,在咸中建立工读生、免费生、减费生、贷费生、通读生、走读生诸项制度与校规,开创全民教育的现代体系。他还为学校开办农场、医院、印刷所、面粉厂、理发店、合作社、公储局等实业,让学生轮流学习“劳作”的同时,也给学校筹得了资金。1928年12月30日因操劳过度,杨松轩在咸中任上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年仅56岁。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为其作《杨松轩君家传》,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为其撰写墓表。咸林中学是他毕生从事教育实践的心血结晶,正像他谢世前两年自拟联语所言:“苦哉教育,乐哉教育;谤满咸林,誉满咸林。”

现代著名医学家杨叔吉

杨叔吉,名鹤庆,生于光绪十年(1884)的龙潭村,为松轩之三弟。他自幼聪明好学,跟兄长读书。1906年春考入三原宏道学堂,探索革命救国思想,加入同盟会,与同学张奚若组织学生反清罢课,后被开除。1908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同文学校就读,结交了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革命义士。1911年夏,应陕西同盟会领导井勿幕之召,回国策动了西安起义,为巩固西北国民革命成果,立下了汗马功劳。

1912年9月,杨叔吉再赴日本留学,第二年到千叶医科专门学校学医,6年后毕业回国。1918年出任陕西红十字会理事长、陕西陆军医院副院长、中国急募赈款大会陕西分会会长、妇婴收养院院长等职,组织开展陕西医疗卫生工作。1923年他赴日本,考察名古屋关东大地震灾情,参与救护服务,写出《日本大地震纪实》一书,对人类救灾有指导借鉴意义。1925年2月赴南京、上海游学,被聘任为法相大学、东南大学教授。1927年初任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医处长,“4·12”事变发生,他积极营救被捕的郑自毅等7名陕西籍黄埔生出狱,奔波南下周旋,终获成功。1931年回陕,出任省府参议、第十八陆军医院院长、省防疫处长等职。翌年陕西霍乱流行,他查疫情调药物,上山下乡挽救百姓生命。抗日战争爆发,他就任陕西省卫生处长,领导创建全省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走基层改体制,筹办华西化学制药厂,给陕西90%以上县建起卫生院,有的县还办了妇幼院、产院等,使全省现代医卫系统形成规模,大大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当时的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称赞其为“医病医心医身,救人救世救国”的领头羊与拓荒者。抗战胜利时,他不满国民党专制,愤辞公职,专事卫生防疫。

建国后,杨叔吉受人民政府邀请,出任西安市红十字会会长、省卫生局顾问,曾当选为市、省、全国人大代表。他参与考察东欧和苏联诸国防疫工作,为共和国的医卫事业出谋划策。他早年留学日本,打下了深厚的医学基础,从事研究以来勤奋好学,临床实践博闻强记善于动手,先后总结出版了《外科看护学》、《看护学总论》多部专著,其理论精湛明晰,医卫技术实用,成了陕西现代医卫科学的奠基之作。1960年作为医卫界先进代表,他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赞扬。

世界扬名的科学家杨钟健

杨钟健,中共党员,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科创始人。他是杨松轩的长子,杨增龙的长孙,1897年6月1日出生在龙潭村杨氏老宅。童年随父读书,在入西安三秦公学后,受辛亥革命影响,投身反帝反封建潮流。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北大地质系续读。“五四”运动中,他热情高涨地捍卫民主科学,上街发表演说,参加游行。后加入邓中夏创办的进步社团“少年中国学会”,任执行部主任。他先后办起《秦钟》、《共进》著名青年刊物,宣扬革命爱国思想,揭露黑暗现实。同时介绍学生中的中共党员魏野畴、王复生等,去父亲创办的咸林中学任教;他推荐毛泽东去咸中的亲笔信原件,至今仍保存在西安市档案馆里。

1923年,杨钟健北大毕业,赴德国深造,入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学习,师从世界知名教授施洛塞和布罗里,专攻古脊椎动物学,苦研四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其论文《中国北部啮齿类化石》以德文发表,举世瞩目,被视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诞生的标志。1928年夏,他谢绝外国友人劝留,决然回国报效,入中央地质调查所,任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发掘工作。第二年同法国专家,到晋西、陕北搞地质科考,最早提出“黄土风成说”。后随中瑞考察队采集华北、西北二齿兽类和白垩纪恐龙的研究,其成果为中国哺乳类化石和新生代第四纪地质理论的奠基石。1938年杨钟健去云南禄丰,发掘出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标本“许氏禄丰龙”,主持开挖出大洼“恐龙原乡化石之仓”,当地为他树起雕像,被国人誉为“恐龙研究之父”。他撰写出《许氏禄丰龙》、《合川马门溪龙》、《新疆吐鲁番——新假鳄类》等20余部专著,公开发表500多篇学术性论文,成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创立的理论基础。他两次被选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三次当选为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48年选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年出任西北大学校长,领导抵制了“迁台”事件,为大西北保留住一所完整的综合大学。

建国初,杨钟健任中科院编译局局长、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从事生物学、地质学、第四纪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55年当选为共和国学部委员(院士),1959年首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曾选为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他一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质研究会,世界上第一个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全球第一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专业学报,是我国第一代自然科学家中学贯中西的典范,曾获世界“葛利普金质奖章”。他参与世界古地质、古脊椎动物学研究,成为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苏联自然博物协会、英国林奈学会等协会会员。他的画像,同达尔文、欧文并列悬挂在大英博物馆里,其科研成果在世界上广为传播,为华人赢得了崇高的赞誉。

注:本文参阅:《杨松轩文稿书信选辑》、《杨松轩年谱》、《杨松轩教育文选》、《杨松轩遗文综录》、《杨钟健回忆录》、《陕西精神》丛书中“爱国守信的陕西人”和“勤劳质朴的陕西人”两卷、《华州志》、《华州史话》、《重修华县县志》、《新版华县志》等书。

【由渭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编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