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与钱锺书:我与我的“百科全书”

钱锺书先生这一生最为人羡慕的,一是他的家庭,二是他的才气。

杨绛与钱锺书:我与我的“百科全书”

与杨绛先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故事,简直像是小说情节一般。

印象很深刻的记得,杨绛先生在回忆这段日子的时候曾说:“锺书谆谆嘱咐我,他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像。我们的女儿确实像钟书,不过,这是后话了。”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段二位的往事:

钱锺书先生是个对生活一窍不通的人,杨绛先生怀孕住院的时候家里的东西没少被破坏,他每次天到产院探望,经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原来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她便安慰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了。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她问明是怎样的灯后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她则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不要紧”就像是杨绛先生给予钱锺书先生的保护伞,好像有了这句话他便可以无所畏惧。

杨绛与钱锺书:我与我的“百科全书”

因为心疼妻子平时的劳累,却又奈何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擅长,于是便题诗相赠:

卷袖围裙为口忙,

朝朝洗手作羹汤。

忧卿烟火熏颜色,

欲觅仙人辟谷方。

后来,生完孩子出院后,他努力的亲手为她煲汤,有时候她还在睡梦中,他便早已在厨房忙碌了,平日里笨手笨脚的人此时小心的端到床前看着妻子喝下去,吃着丈夫做的饭,杨绛先生感觉无比的幸福,她后来笑道:“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自此之后,他为她做了一辈子的早餐,后来有了女儿阿圆,则变成为她们母女俩做早餐。

洗手作羹汤,但不是低到尘埃里,在精神层面上,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始终能保持一致。

两人一起读书,一起探讨。有时候钱锺书先生午睡,杨绛先生就在旁边临帖;或者两人一起作诗,你一句,我一句,组合起来;他们充分利用了图书馆的便利,每周都借一摞书,一周后再去换下一摞,他们彼此交流读书的感想,一起探讨书中的内容……

他那么高傲的一个人,却真诚地表示杨绛先生的散文比自己写得好。他说她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又说她能够具“朋友、妻子、情人于一身”。

杨绛与钱锺书:我与我的“百科全书”

而谈及钱锺书先生的才气与学识呢?

用吴宓先生曾经评价的一句话来说,学者中只有陈寅恪和钱锺书堪称“人中之龙”,其他的人包括他自己在内,“都不过尔尔”。

相比于作家,其实学者的身份更为他自己所看重。那本众所周知的《围城》,只不过是他的游戏之作,他更多的精力其实都放在了学术上。

他精通多国语言,甚至可以被称为“活着的百科全书”,但他真正不可及的地方不在于博学,而在于超人一等的见识。

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是谈文论艺,集中在《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篇》之中,尤以《管锥篇》为重。

有读者对着《管锥篇》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像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有外国记者到中国来,提出只想看看万里长城和钱锺书,可见他已被很多人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杨绛与钱锺书:我与我的“百科全书”

对于杨绛先生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整理丈夫的作品和手稿。钱锺书先生的手稿数量庞大,整理后发现竟然有7万多页。一些手稿因长期存放,已经变脆易坏。杨绛只能一点点先把笔记粘好、晾干,再整理。

一次,《钱锺书手稿集》的编辑来取资料,见杨绛先生双眼红肿,知道她为了早日整理出手稿,一刻也不敢停歇。编辑劝说道:“先生,您休息会吧!您的身体和眼睛禁不住这么熬呀。”杨绛先生嘴上说着“好好好,我知道的”,手却没有停下来。

那一年,杨绛先生已近90。

正是因为其孜孜不倦的努力,才会在钱锺书先生去世后,依然有作品问世。她认为,钱锺书先生的笔记最好的保存方法就是:公之于众。这样才能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杨绛与钱锺书:我与我的“百科全书”

我总觉得,如果有完美的爱情和婚姻,应当就像钱杨二位先生这样吧。

执子之手,观尽世间万事。痴心一片,共赏美好河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