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村的梯田是从下往上造的吗,是如何造出来的?

老叶698


古代农村的梯田是从下往上造的吗?

说到古代农村梯田是从下往上造的这个问题,我相信我们的祖先们没有那么愚蠢的,为什么?

大家也知道,修建梯田必须要把土壤梯平,把田的面积增大,这些工程古时候都没有机械化,都必须要通过人工手挖肩挑着泥土,去弥补梯田虚方的一面,也就指面朝山下的一面,并且开挖出一丘梯田,需要担出大量的土石方才行,而石头只能砌在梯田田硬上这一面的最底下,而不能放在梯田的上面,以免造成梯田漏水是吧,象这样的工程士石方特别多,大家请说说是从上面往下倒土容易?还是用铁锹向上一锹锹送土容易一些呢?答案是肯定的,是从上至下建造梯田,把多余的土石方推向底处容易一些。


建造梯田如同大家过去,建造茶园一样,从上至下来的,只是你茶园不用装水,没有田埂罢了。

建造梯田不象平地上造田那么简单了,梯田的土壤必须用石墩一层层压紧它,否则会容易漏水的。


古代人建造梯田更辛苦了,他们首先必须要把山上面的肥土担成一堆,等梯田建造好了,田埂筑建起来了的时候,再把那些肥土挑回来铺上,再引灌水源为梯田试水,哪里漏水就往哪里筑,再利用人工或者是耕牛把新梯田里面的湿泥巴和熟,搅和匀称,反反复复耕耘才使新梯田存水,成为了粮田。

所以,七星老农个人认为,古代农村的梯田,是农村农民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从上至下建造而成的,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从下至上而修建的,大家认为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看看古代梯田到底是怎么样建造的?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七星老农回答,不胜感激!]


七星老农


古代农村的梯田的修建的方向可能是没有规划的。古代,人们以农业为主,而且农业产量也比现在低得多,除了政府没有人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集中建设。而且大片的梯田,无论是水田还是旱地,没有机械的帮助,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持续不断的高投入。

现在的坡改梯,一般都是提前设计好,然后机械挖土石方,砌筑田坎,半年施工就结束了。古代可没有这种专业化的设备,我们一般能看见的大片梯田,都不是按照设计规划,一下子就建造完成的,可能是几十年、几百年持续建设的结果。更多是根据地形,各代各家各自修建,经过几代人才相互连通,构成规模的。

可能有人会好奇:平地挖出来的土石“废料”到哪里去了。实际上,是没有废料产生的!在建设过程中,农民会采用“高挖低填”的办法,平整土地的确会将高处的土石挖掉,接着土石分离,石块用来砌筑田坎,渣土用来填在低处;夯实的需要,往往还从别的地方运土才够。

至于漏水的问题,根本不需要考虑,因为往往水田里的淤泥具有很好的防渗性能,而且修建水田的地方本来肯定有水源补给(水渠、降雨)。

田坎的稳定性也不是靠上下支撑达到的,而是依靠后期的种植维护实现的。这些梯田只要没人耕种,维护田坎,只需要十来年,就会被雨水冲散崩塌,土壤流失恢复山坡原状。其实,游客所见的壮观,都是农民辛勤劳作创造的奇迹,而不是大自然的作品。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梯田,很大一部分建于60年代,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农业学大寨。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建造梯田运动,人们肩挑手提,修田造地,兴建水利设施,改良耕地环境,只用了短短几年便完成了这一人类农业社会最伟大的壮举,解决了千万山民的吃饭问题。

单说古代的话,没有上下的建造方向,只有因(主)人而异,因地(形)制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