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qzuser天道酬勤


想知道醍醐灌顶中的“醍醐”是什么意思,有书君想先带大家给这两个字排排辈分。

01 醍醐中祖宗辈——醍

按最保守的估计,“醍”字的出现,约在公元前400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意为“第二等级清酒”,引申为好酒,且一直沿用至今。

《周礼·天官·酒正》篇记载了古时酿酒业,对酒澄清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的细节:“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

唐代白居易 《将归一绝》中“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的醍醐二字,就代指美酒。

02 醍醐中的祖父辈——醍醐一词的诞生

大概过了800年,在公元540年,醍醐一词出现。其代表的含义是发酵乳脂,最早出现在《魏书》的记载中,很可能是一个音译的外来词语。

有书君认为其含义的本质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的顶级奶酪。

03 醍醐中的父叔辈——醍醐佛性含义的确立

唐代高僧唐三藏,西去取经17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后奉旨译经19年,于公元664年圆寂。

译文中醍醐含有本质、精髓之意,是梵文mandad的译名,正式出现时间约为公元650年。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醍醐”一词不仅用来形象地说明所谓佛教信徒成佛的渐进修炼过程;还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义,在相互辩驳、诘难中,不断提升的经历,

04 醍醐中的孙子辈——醍醐灌顶的逐渐被人熟知

自唐以后,醍醐灌顶,即用酥酪上凝聚的油浇到人头上。佛教中意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到了现在,可以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有人用这个词来形容清凉舒适。

如《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还有,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醍醐灌顶,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

现在,有书君来总结一下,醍醐本身的含义有美酒、乳酪、精髓之意,而在醍醐灌顶中,更侧重于其佛教中引申开悟的含义。

你喜欢有书君这样的科普方式吗?如果喜欢,请记得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知道哦!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醍醐灌顶”是一个意会词,它绝不是指用一桶“醍醐”从脑袋上直接浇下来,实际上在古代“醍醐”很难得,可不是一般人能“浇”得起的。那么“醍醐”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它就是从酥酪中精炼出来的奶油。

“醍醐灌顶”最常见的用法是佛教中用来比喻通过灌输佛性智慧使人产生灵感,大彻大悟,从而除却烦恼、身心清爽的感觉。那么佛教又是怎么跟“奶油”扯上关系的呢?这就要从“醍醐”二字讲起。

一、醍醐

“醍”本是一种速酿的薄酒。《说文新附·酉部》说:“醍,清酒也。”而这种酒又是微带黄色的丹赤色,故《玉篇·酉部》又说:“醍,酒红色。”“醐”与“餬”是同源字,指的是糊状的液体。因此“醍醐”二字,一字表颜色、一字表形状,连起来就是赤黄色的精炼奶油。醍醐质地细腻润滑,“在酥中,盛冬不凝,盛夏不融”。

不要以为“醍醐”就只是奶油,

它在古代印度被视为牛乳中的美味极品,“佛书称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色黄白作饼,甚甘肥,是也”。醍醐难得就难得在“精炼”上,它需要经过重重工序的提炼才能制作出来。《大般涅盘经·圣行品》说:“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稣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连佛经都忍不住称赞这人间美味。

醍醐不仅可以与面一起加工成“醍醐饼”,还可以做药引子或直接入药,醍醐最突出的药用效果便是清凉去燥热。对此,唐代诗人顾况有诗云“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于是根据醍醐的这些特性,后世又生发出许多引申义来。

二、喻佛性之精粹

最常见的便是佛教中常用醍醐来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释经,言闻正法,如食醍醐”。佛教中的醍醐灌顶便是将人食用醍醐后的清凉通感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豁然贯通。又如《维摩诘讲经文》称“闻名如露人心,共语似醍醐灌顶”也是此意。

三、喻精酿之美酒

由于醍醐精炼的特点,古人又将精酿之美酒也称作“醍醐”,此说多见于诗中。白居易曾写《将归一绝》:“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又有《早饮湖州酒·寄崔使君》“手中稀琥珀,舌上冷醍醐”。

四、喻人品之高洁

同样是借醍醐难得、精粹的特点,古人又用醍醐来代指高洁之士。《新唐书》中有称赞穆宁四子穆赞、穆质、穆员、穆赏之言说道:“兄弟皆和粹,世以珍味目之,赞少俗,然有格,为酪;质为酥;员为醍醐;赏为乳腐。”

参考资料:《说“醍醐”》、《佛经中有关乳制品的词语考探》


我们爱历史


这个问题,有书君来回答: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的人类用他们的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成语典故。


有人问,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现在有书君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醍醐灌顶",是一个成语,想要了解“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首先看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成语出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译成现代文就是:“令其探问维摩大居士,闻到大名已经如甘露入心,和他共语,就好像如醍醐灌顶一般,能获得大智慧。”


维摩诘,他是一位有着超然无碍智慧的佛家著名的居士,在家菩萨,有一次,他生病,佛派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去探病。


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他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得一起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


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菩萨也更加崇敬了。


因此,我们知道了“醍醐灌顶”这个成语,原本是佛教用语,后来就广泛地被人们用来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悟。


而“醍醐”就是从乳制品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在《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解释了醍醐的来源:


“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也就是说醍醐是乳制品酥酪最精华的部分,非常珍贵。


它是个褒义词,它的近义词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大彻大悟。


“醍醐”,是个汉语词汇,在现代成语词典中,它就是个多义词。


就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有着不同的解释,一般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我们己经知道它的本义:是从牛乳中,经过反复提制出来的油,指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从《大涅槃》《圣行品》佛经中,知道比喻义是佛教,喻指佛性,比喻最高的佛法,是佛法修炼成最顶级的方法论。


而它的引申义居然为:美酒,它出自《周礼》,而且在大约公元前400年,作为"第二等级清酒"的"醍",就己经出现了。


实际上,醍”和“醐”在古汉语里,本来是两个字,而且并不是在同一时间产生的;


“醍醐”,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它还是中药名,具有滋阴清热,益肺止血,止渴润燥之功效。


知道了“醍醐”有这么多的词义,那么,我们随便也理解一下“灌顶”是什么意思。


“灌顶”一词,它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一种仪式:取来四大海的水,装在宝瓶中,从新王的头顶上流灌下去,象征着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


佛教密宗,经常在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用甘露作为法水,从佛子们的头顶上灌下来,表示让佛种生生不息,永远不断。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醍醐",它已经不仅仅是食物、药物,它的非常复杂的制作过程,已达到最高境界,它就是引申义,就是指精华,最高级感。


而佛经,之所以用到“醍醐”两个字,完全就是因为佛经的宣讲过程,也是在不断的渐变,不断的提升和升华的过程,就如同“牛乳到醍醐”的制酪、制酥、出醍醐的繁琐复杂、不断升华的提炼过程,它们的基本原理是一样。


在大唐时期,高僧三藏法师在翻译佛经时,就把“醍醐”翻译成为“本质”、“精髓”,用来显示佛教教义的精华地位,比喻成最高的佛法。


因此,通俗地讲,就是将最精华那一部分,从你头顶上灌下去,输入你脑子里面,使你有智能,给你营养,让你变得聪明。


后来,很多古诗文中,也经常使用“醍醐灌顶”。


比如唐代·顾况《行路难》的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当然,成语“醍醐灌顶”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不断演变。


比如,现在许多专家,在讨论中华先祖,是不是也用乳类作为的日常饮食时,也引用成语“醍醐灌顶”,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通过导师,或者其他有智慧的人一指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立即茅塞顿开,有"醍醐灌顶"之感。


比如常见的现象,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呢?



经济学家是这样为您解释的:


因为饮料,大多直接就着容器可以喝的,圆柱形的更合手,不占用地方,就可以降低“存储成本”。


超市里,饮料都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


而牛奶,人们不会直接就着盒子喝。而且,牛奶还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存储空间”相当宝贵,而且冰柜很贵,那么“运营成本”就高了。


而用方盒字可以节约“货架空间”,从“成本”上来讲,就提高了经济效益。


当您听了用经济学的“成本”原理,为你解释了这个平时常见,但不得其解的现象时,你的感觉是不是如“醍醐灌顶”,顿时恍然大悟了!


以上是有书君的个人见解,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


有书知道


说到醍醐灌顶,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醍醐。

醍醐灌顶是个佛教用语。《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 “醍醐”从牛奶中提炼成奶油、再从奶油提炼出酥油、再从酥油中提炼精华,那就醍醐,可见其有多么珍贵了。

醍醐浇到头上,能使信徒顿悟,更能除病,所以是一种很高的觉悟。藏传佛教用酥油点燃佛灯,表示了信徒的最高礼仪。

醍醐既然是奶油提炼的,它当然能吃。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六有“醍醐酥酪抱螺”的具体做法:“牛乳贮瓮,立十字木钻,两人对牵,发其精液在面者杓之,复垫其浓者煎,撇去焦末,遂凝为酥;其清而少凝者,曰醍醐,惟鸡卵及壶卢可贮不漏。有白糖为饼者,有作乳酪者,或少加羊脂,烘和蜜滴,旋水中曰抱螺,皆寒月造。”

《金瓶梅》里面有李瓶儿擅长在酥油泡螺,就是一种奶油食品。应伯爵形容其为“入口即化”,温秀才说这东西“出于西域,非人间可有”,因为加工复杂、成本高昂,是当时一种少有的休闲小食。


迷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比如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醍醐灌顶就是一个经典的成语桥段。

醍醐灌顶。醍醐是一种从奶乳中提炼而出的油脂状流体。顶,此处译为头顶。

顾名思义,乍看上去它的意思是用醍醐浇灌自己的头顶。当然,如果这个成语就如这般浅显无味的理解倒是小觑中华文化了。实际上,醍醐灌顶有大来头,大说法。

醍醐灌顶有本义与喻义。

本义源自于天竺,即印度那块。相传古印度君王新登基都会行灌顶之礼,用容器盛四海之水,浇于新王头顶,喻义君临天下,威加四海。

(古印度君王受灌顶之礼)

印度的僧人等级森严,也有此做法。凡僧侣弟子登堂入室修行到一定程度都会行灌顶之礼,由施礼人用容器浇甘泉于受礼人颅顶,受礼完毕,受礼人将进行一段时间佛学精髓的闭关修习,由此达到内外灌顶之要义,这一点不难理解。

也就是说醍醐灌顶也喻义佛教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顿悟,我们经常看到影视剧中佛教或者其它宗教施礼人会往受礼人头上洒几滴水,此举追本溯源皆出于醍醐灌顶之义。

(维摩诘对醍醐灌顶有独到见解)

当然,放到我们凡人身上来说,更多是指听到了高明的意见使人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感的意思。

不过,醍醐灌顶一词我们伟大的老祖宗虽早已成文,但其义浅显,等到大唐玄奘法师西行后才有了更多用意用于佛家。

按照印度那一套,虽然行同等事,但是别人有他们自己的说法。

所以,归结以上本义与喻义,我们可以总结,醍醐灌顶的醍醐主要用两个字概括:精髓!

比如唐之前有《涅槃经》对醍醐的描述最为切切“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此句已经够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醍醐的精髓了。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此句对于醍醐的描述乃出于玄奘西行几百年之前,大概是玄奘西行回来见天竺灌顶之礼,所行所感杂糅了我国醍醐的至精至髓之要义而将之意译为“醍醐灌顶”,既用精髓灌注人的头脑,使人达大智慧顿彻明悟的境界。


朱自清曾有写《荷塘月色》记荷花之香“有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既将花之香气通感化,醍醐灌顶概如此理。


不书公子


醍醐灌顶,是佛教的术语。大家也都在说醍醐指的是酥酪上凝聚的油,灌顶就是浇到头顶。然后用醍醐灌顶来形容深受启发,清凉舒适,身心愉悦。

但稍微动动心思就会发现这么解释并不合理,我看也有回答问题的朋友已经在抗议了:油浇在脑袋上,怎么会让人清凉舒适呢?肯定是油腻腻,还带着腥膻味。醍醐浇在头上应该是非常的难受才对。

咱们学习如果不独立思考,只是背口诀就没意义了。

这个醍醐指的并不是真实的乳油,而是“清净法乳”。

醍醐是法乳,是比喻,不是世俗的酥酪油。

佛门中有段公案,就和乳有关。有传说释迦摩尼在成佛前,曾修苦行,瘦得跟骷髅一样,已经奄奄一息,但依然没有悟道。后来有人喂了他乳糜,也就是牛奶里加肉末。释迦摩尼喝完了,恢复精神,端坐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所以,在后世,释迦摩尼喝乳糜就成了问题,而禅宗的达摩祖师做出了回答:

佛所食者不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真如清净法乳也。三斗者,即三聚净戒。六升者,即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之牛羶腥乳者,岂不谤误之甚乎?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如经所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特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此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个人认为释迦摩尼喝乳糜这件事本身就是佛经故事,是比喻。达摩祖师是在解答比喻。不是喝乳糜这件事真实发生过,然后后世弟子在做辩解。

达摩祖师说这个牛是毗卢舍那佛的化身,牛本身就是清净的牛,然后它挤出的乳是清净的乳。这个清净的乳哺育一切修行,追求解脱的人。喝了这个法乳,不但如来能成道,一切众生喝了,都能觉悟成佛。

实际上,醍醐指的就应该是这个清净法乳。喝法乳,是比喻,实际上就是修行、观心感悟,以获得法乳的滋润。灌顶就是豁然开朗的意思,是通透的意思,也是比喻,注意,开朗的、通透的是自己的心。

醍醐灌顶:清净法乳在意识里流淌,心得到解脱。醍醐灌顶是形容心的感受,不要被这个顶字迷惑,以为是在说身体的感受。醍醐是心里的醍醐!

这时候才会有那种清凉舒适的感觉。你扣一脑袋酥油试试,肯定不是那么回事。


锐视觉何老师


醍醐灌顶,ti(二声) hu(二声)guan (四声)ding(三声)

醍醐,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

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微观和宏观全是世界


“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答;成语典故: 醍醐灌顶,禅语。小故事大智慧。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成语出处: 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对于每个人一生平平淡淡的生活来说:生活中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是有些沟沟坎坎不顺的事情,在自己渴求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能够让禅“醍醐灌顶”,使自己真正参与其中,悟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和行为准则。 禅讲究的是悟性,对于每个人来说,悟性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它也是有千差万别的。

所以要求每个人平时多读一些有关禅的故事书,这样对开悟是大有益处的。而人的郁闷多半是生活的最平常最普通的事情,而恰恰是这一部分,便人们总是缺乏一种完全理性的思维和认知辨析。

所以那些茅塞顿开的顿悟于人们便是清新脱俗大彻大悟,绝不是玄之又玄的神秘,禅就是醍醐灌顶的那种美妙。

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揽五分红霞采竹回家。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禅其实就是人们,在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它象空气一样弥漫在人们的周围,象涓涓细水一样流淌在人们的心田。

只是当人们用习惯的用成败论荣辱观来思考生活的时候,一切真谛被人们轻忽漠然的扬弃了。最开始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竟然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禅的最美妙之处在于经过人们的冥思苦想和沉静醒悟之后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呢,人们的思维便得到一种值的升华。在事业地位财富、婚姻、家庭、生老病死等等天灾人祸等等诸多问题面前都能泰然处置,禅是我们精神的最大财富。

知足常乐2018.4.26于上海


知足常乐98954541


答: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醍醐灌顶:直译:用纯酥油浇到头上。

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用 法】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一语中的、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茅塞顿开、大彻大悟、如饮醍醐、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如梦初醒、振聋发聩[1]
【反义词】执迷不悟、顽固不化
【押韵词】半梦半醒、天光云影、扪参历井、爬山越岭、高人一等、孤身只影、杳无踪影、缩头缩颈、大煞风景、俛首系颈、翻山越岭、一碧万顷、如梦初醒、吾日三省、伸头缩颈、昏迷不醒、平平整整、崇山峻岭、齐齐整整、授人以柄、振裘持领、沤浮泡影、温凊定省、清浄白省、汲汲顾影、晨参暮省、晏开之警、一日三省、重山复岭


八条咸鱼


醍醐一词在佛经中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世尊所引用的世间法的含义,另一种是出世间法的含义。

一、醍醐的世间法含义

在《长阿含经》中有这么一句话:“譬如牛乳,乳变为酪,酪为生酥,生酥为熟酥,熟酥为醍醐,醍醐为第一。”

这就清楚地告诉了我们醍醐的产生过程,是从牛乳,变为奶酪,然后从奶酪制为生酥,再从生酥制作出熟酥,最后从熟酥制出醍醐,而醍醐作为奶制品顶端的产品,它的味道在当时而言是第一的。

二、醍醐的出世间法寓意

那醍醐在佛经中又有何出世间法的寓意呢?

1、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

“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

在经中世尊把总持门譬喻为醍醐,并指出总持门在契经中是最为殊胜的,它能除灭重罪,令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

2、在《大法鼓经》中说:

“譬如从乳出酪、酪出生酥、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凡夫邪见如初生乳,乳血共杂;受三归者犹如纯乳;随信行等及初发心菩萨住解行地,犹如成酪;七种学人及七地住菩萨犹如生酥;意生身阿罗汉、辟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萨犹如熟酥;如来、应供、等正觉犹如醍醐。”

在经中,世尊把凡夫邪见譬喻为刚刚挤出的初生牛乳,血乳混杂;而受三皈依者就像纯白的牛乳;而随信行和初发心的菩萨住解行地的时候,就好比从牛乳变成了奶酪;而七种学人以及七地住的菩萨,就像生酥;意生身的阿罗汉、辟支佛、以及得自在力和九住十住菩萨就像熟酥一样;而最圆满的如来就像醍醐一样。

3、在《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中说:

“诸佛、如来有十二种胜妙功德,犹如醍醐,于诸味中最为胜上、清净、第一,能净一切诸佛国土,如来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十二?一者、示现劫浊;二者、示现时浊;三者、示现众生浊;四者、示现烦恼浊;五者、示现命浊;六者、示现三乘差别浊;七者、示现不净佛国土浊;八者、示现难化众生浊;九者、示现说种种烦恼浊;十者、示现外道乱浊;十一者、示现魔浊;十二者、示现魔业浊。善男子!一切诸佛所有国土皆是出世功德庄严具足清净,无有诸浊。如此过者,皆是诸佛方便力现,为利众生,汝等应知。”

在这部经中,则将如来的十二种胜妙功德譬喻为美味中最尊最上最为清净的醍醐,它能清净一切诸佛国土,而如来正是在其中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