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證券「假章門」引發信譽危機

國海證券“假章門”引發信譽危機

戴蕾蕾

事件概述

12月14日微信群一則題為《債市下跌引發華龍證券5億違約 國海證券(000750,買入)(000750,股吧)一負責人失聯》的消息稱,廊坊銀行代持的100億元國海證券債券浮虧巨大,國海證券一債券團隊負責人張揚失聯,他是冒用國海證券的名義進行交易,用的印章是私刻的。此消息引發了國海證券“假章門”事件。

所謂債券代持,是指投資機構在正常的債券業務之外,向代持機構轉讓債券並約定回購的時間、價格的行為,代持機構會相應獲得資金拆借的利息收入,相關債券在代持期間內的市場價格波動一般由投資機構承擔。

14日當晚,廊坊銀行發聲明澄清,稱與國海證券並無業務往來。15日,國海證券發佈停牌公告稱,經核查,張楊所涉業務相關協議中加蓋的“國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印章純屬偽造。國海證券未授權相關員工開展相關業務及簽訂相關業務協議,公司自身也未簽訂任何相關協議。

15日當日開盤,國海證券“假章門”事件疊加美聯儲加息,國債期貨曾一度全線跌停。此後,在央行注入流動性等措施的幫助下,債券市場整體趨穩,但國海證券“假章門”如何收場依然備受關注。

19日,國海證券一則公告令事件出現和解曙光。國海證券在公告中表示:“依法應由我司承擔的責任,我司絕不推諉。”21日早間,又稱,12月20日,公司與偽造印章私籤債券交易協議的相關涉事機構召開協調會議,認可了與各方的債券交易協議,願意與各方共同承擔責任。

在市場紛紛猜測這場風波將以何種方式收場時,國海證券22日晚間的公告給出了答案。公告顯示,國海證券對收到的偽造公司印章私籤的債券交易協議進行了初步統計,涉及債券金額不超過165億元,其中80%以上為安全性和流動性高的主流國債、國開債品種;信用債佔比不到20%,且總體信用風險可控。目前公司經營一切正常,流動性風險可控。

至此,國海證券“假章門”事件暫告段落。

事件雖暫告一段落,但該事件把債券代持推向了輿論風口浪尖,債券市場代持的“癥結”開始引起各方的再次審視,證券公司的信用也受到嚴峻考驗。

媒體趨勢分析

12月14日,國海證券“假章門”事件在微信群中曝光後,立刻引發輿論的高度關注。從相關輿情網絡曝光量來看,國海證券對“假章門”事件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由此引發了輿論關注度的第一次高峰。截至12月14日,事件總關注量數以千計,其中微博1088條,新聞報道量超過500篇,新聞報道以《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財經日報》等財經媒體報道為主。

隨後,新聞報道稱此事件涉及了20餘家大型機構,這些機構都代持了國海證券的債券,規模可能超過200億元,浮虧超過7億元。由此,輿論的中心漸漸從此次國海證券“蘿蔔章”事件,演變成債市出現信任裂痕。國海證券的輿情事態升級,輿情量達到了第二次高峰,亦是本次輿情熱度的最高點。12月18日,有關此事微博數量超過8000條,新聞報道數量在19日達到975篇,新浪財經、網易、人民網(603000,買入)(603000,股吧)、和訊網、騰訊財經紛紛轉發相關報道。

當事雙方就“誰來對浮虧債券兜底”發生了爭執。從12月15日到12月19日,國海證券已發佈四則澄清公告。市場人士直言,這場史無前例的“假章門”事件,將成為債券市場的最大危機。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強勢介入債市風波。坊間傳聞,12月19日下午5點10分至5點20分,證券業協會陸續通知各相關涉事機構連夜緊急開會,會議僵持了近5個小時後,最終國海證券表態100%認賬。

此時的輿論關注度達到了第三次高峰。此後,有可能出現的債券信任危機也得到解除。

網友觀點傾向性分析

隨即抽取302名網友的觀點評論,進行歸納和統計:

國海證券早該認賬,28.81%

網友“pwd233”:早認了不就完事了嗎,扭扭捏捏的,最後還落下一個賴賬不成的形象。

網友“信風樂園”:自己認了是要承擔國有資產流失的罪名,在證監會協調下認了,是服從組織安排,責任完全不一樣。

債券代持出現的問題,需要反思債券市場中存在的風險問題,33.44%

網友“浦江金融道”:代持機構可以這樣說:交易所交頭太淡,銀行間買斷回購期限又太有限,無法滿足市場實際需求,走表外代持是不得已而為之,不能怪我啊。

網友“打傘的烏鴉桑”:國有資產流失是大罪,但毀了市場的信用體系是更大的罪。

監管層需要加強監管,19.54%

網友“南瓜冬瓜”:刻蘿蔔章代持這種違法的事長期存在,證監會不管,保險公司二級市場收購你倒是妖精害人精的罵個不停,這種監管水平該不該下臺?

國海證券的股東受累,14.24%

網友“非上上智”:股東權利又被代表了。

網友“微博期貨”:國海的股東,慘慘慘。

其他,3.97%

媒體觀點分析

《21世紀經濟報道》發佈了多篇與此相關的報道,除了對事件本身的調查和跟進外,還深入地對“債券代持”操作模式與利弊進行了分析。報道稱,“債券代持”並不是一個標準的金融術語,而是一項由市場自發形成,目前處於灰色地帶的業務。“債券代持”存在多種風險,並很容易在債市出現下跌時暴露出來。這些風險包括:槓桿高企帶來的風險敞口、對手方違約風險、利用代持業務進行利益輸送等。國海證券事件,即屬於“對手方違約風險”。目前債市處於因“代持違約”導致的信任危機中,諸多機構短期內已暫停債券代持業務,並處於該業務將會被監管叫停的恐懼中。

該報道還稱儘管“代持”可能引發多種風險,但在目前的機制下,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原因和背景,所以市場認為一刀切並不可行。代持很明顯的好處是:可以帶動交易的活動度。因此對“代持”這個業務,未來還是需要繼續改革,核心則是完善做市商制度,改變一對一詢價交易為主的場外模式。

《北京商報》發佈題為《國海證券假章背後的信任危機》報道稱,這場史無前例的假章門事件或令債市出現信任裂痕,這才是市場最大的危機。

《法制日報》發表題為《國海證券假章門折射券商合規不到位》的文章。報道稱,國海證券假章門事件的發生,暴露了許多問題,值得深究。首先是券商管理層人員在任職資格方面存在考核不嚴。其次是債券交易流程存在問題。

央廣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稱,代持在中國的債券江湖裡存在多年,作為一種“地下”融資工具一直受到各家非銀機構的青睞。這背後本質就是一種槓桿行為。在年底錢荒的背景下很多機構都開始激進地開展代持活動。而這次事件嚴重地打擊了銀行和非銀機構之間此前達成的信用潛規則,也就是江湖信用。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發佈文章稱,相關事件令人擔心的不只是內控、內鬼等內部管理問題,更是金融機構在基礎資產損失的時候,拒絕承擔責任,反而借“蘿蔔章”為名將損失推給別人的做法。

輿情點評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國債並不是主流的投資品種,國債期貨更是一個陌生的詞彙。但國海證券“假章門”事件,其引發的潛在風險十分巨大,因為這牽涉整個債市的信用問題。

“假章門”事件12月15日被媒體曝光後,12月15日、19日,國債期貨連續大跌,12月20日國債期貨繼續大跌,10年期國債價格一度跌至93.222元。

對於此次事件,國海證券的回應處理地很快。在事件處理過程中,針對代持交易是否有效,國海和相關代持機構在極短時間內沒能達成一致意見,後來演變為一場輿論風波。

由於債券市場持續下跌,12月20日下午6點左右,中國證券業協會召集涉事的26到27家機構連夜開會。會議由證監會副主席李超主持,經過長達5個多小時的談判,最終國海承認履行代持協議,但其他機構不得擠兌,共同承擔一定的風險。

上百億元的代持回表,無疑將對國海證券帶來巨大的影響。有分析人士指出,這種衝擊除賬面浮虧外,更多體現在作為上市公司的國海證券的股價短期情緒層面和中長期的業務層面。

而儘管“假章門”事件所涉機構之間就解決方案達成共識,但國海證券“假章門”事件對債市交易,對券商等機構的衝擊,並沒有隨著國海證券的“認賬”而塵埃落定。

由於債券代持的回購交易沒有集中交易平臺,沒有任何監管約束,部分存在形式是口頭協議或抽屜協議,槓桿也可以無限大,風險容易積累。

所涉債券交易協議涉嫌當事個人偽造公章,國海證券原本可以等待案件開庭後對損失責任的劃分。但梳理此事件的輿論可以發現,事件的核心是已經演變成銀行間市場對非銀機構的“信任危機”。經歷這件事以後,也許監管層會採取相對嚴厲的措施來規範債券代持這個灰色地帶。而券商對於代持特別是口頭協議的代持業務會更加謹慎,短期內甚至可能停掉代持業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