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届废柴,都是社会逼出来的


我们这届废柴,都是社会逼出来的


我们这代人在进入社会后,受到了上一代人的全面性找碴。没有用处,没有上进心,没有骨气,没有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国家擅自告诉我们周六不用上课,把教科书变薄,然后把成绩下降的我们当成废物对待。

来源:公众号“看客inSight”(ID: pic163)。“蓝橡树”获授权转载。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在日本,有一代年轻人的口碑,比90后还惨。

2002年,一项名为“宽松教育”的革新,改写了全日本小孩的命运:周六放假,课业骤减,连成绩排名也取消了。曾经人人惧怕的老师仿佛换了一张面孔——“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都是最棒的!”

这样的好日子持续了不到十年。2011年,日本政府宣布全面停止“宽松教育”,学习的本质又回到了应付考试上。

黯然落幕的改革更像一场大型社会实验。只不过,那些接受过宽松教育的“实验品”,被无差别地投放进了优胜劣汰的社会丛林中。

他们便是“宽松世代”。

我们这届废柴,都是社会逼出来的

《宽松世代又如何》的男主坂间正和瘫倒在地

宽松世代的都市传说

日本职场上,流传着许多宽松世代的都市传说。

“圆周率只要背到3就好了。”

“连传真也不会用。”

“被上司骂了两句,隔天就拿着精神诊断说明书要求补偿。”

此起彼伏的坊间传闻,被日本鬼才编剧宫藤官九郎写进了《宽松世代又如何》里。

1993年出生的山岸是个不折不扣的宽松世代。刚入社一年的他,迟到后依然慢悠悠地从出租车下来。“唉,因为不认识路嘛。”

当前辈反问道,“我不是把地址写在邮件里了吗?”

山岸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没时间看邮件呢,下次麻烦发Line给我。”

我们这届废柴,都是社会逼出来的

《宽松世代又如何》截图

难搞,是公司前辈对宽松世代的最大控诉。他们的到来,为曾经尊卑分明的日本职场注入了不安的气息。

日本一档综艺节目整理了宽松世代在职场上的奇怪言行。其中一条,是果断拒绝上司的聚餐邀约。

“聚餐是强制的吗?”。

“诶?虽然不是……”

“那我就不参加了。”

我们这届废柴,都是社会逼出来的

“行列のできる法律相談所”列出宽松世代的特点:1、无法接受责骂,承受力弱 2、没有接到指令就不会自己行动 3、果断拒绝上司的聚餐邀约,个人优先。

1994年出生的现役偶像小池美由抱怨,“工作结束就想直接回家,我喜欢一个人呆着。”与她年纪相仿的演员北村諒更加直接,“因为很累了嘛!”

曾经累到吐血也要拿命续摊的前辈们没有想到,他们兢兢业业恪守了数十年的职场铁律,居然被一句“我累了”给打发掉。

可无论再愤怒,也只能憋着,毕竟宽松世代还拥有一项终极大杀器——辞职。

2018年,也是平成年代最后的春天,有93万名新人踏入社会。在这之中,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在参加入社仪式的当天直接辞了职,“新人在询问过工作时间安排后就辞职了,人类史上最快辞职速度 —— 两小时。”

我们这届废柴,都是社会逼出来的

《Abema TV》中,面对新人在入社当天便辞职的现象,前辈苦笑不已

不过,对于这届年轻人,老人早有心理准备。全因今年入社的新人,大多是“究极宽松世代”,即1995年出生,2002年上学,唯一一代从小学到高中,完完整整接受了宽松教育的“怪物”。

身为HR的北条小姐,早已经历过宽松世代的千锤百炼,居然有年轻的孩子赌气道,“与其要教我这种什么都不会的人,还不如辞职,给你们省力算了!”

我们这届废柴,都是社会逼出来的

日剧《大叔的爱》里的名台词

曾经,昭和世代用坚毅与汗水,将日本拉出了战后的泥沼。而这群在和平年代长大的小孩,却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得一点风雨。

爱抱怨、情商低、学习能力差、抗压能力弱、自我感觉良好……有苦难言的前辈只能暗戳戳Diss一句:“所以说,宽松世代就是不行啊!”

应试教育or宽松教育

一切混乱的源头,要从1945年开始的“填鸭式教育”说起。

战后,日本经济逐步复苏,体力劳动逐渐被脑力劳动取代。“白领”的数目暴增,日本由此进入学历社会。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和老师绞尽脑汁,无止境地给学生“增负”。

东京大学教授市川伸一回忆,“我们背英语单词是需要背下一整本英和词典的,一字一句都不能落下,要做到就像把字典吃了一样的记住它们。”

我们这届废柴,都是社会逼出来的

跨年夜,日本考生聚在一起吃晚餐,头绑“考试必胜”的条幅

这样的教育持续了整整30年,虽然换来了日本崛起,也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埋葬在课本里。

1975年,日本社会已经完全陷入“以分数论高低”的桎梏。吊车尾的学生长期遭受歧视,甚至老师的体罚。厌学、逃课、暴力等恶性校园事件频发,渐渐演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战争。

“经常有学生因为讨厌学校,将课室玻璃打碎。还有学生在毕业典礼上攻击老师,吓得老师那天根本不敢出门。”至此,整个日本社会不得不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给孩子太多压力了?

不久后,“宽松教育”的理念开始被人们提起。80年代初,中国刚恢复恢复久违的高考,日本政府开始了宽松教育的初次试水。

江见圭司刚好赶上了这场改革,小学课本变薄了不少。上了初中后,每周的英语课又比从前减少了一小时。

我们这届废柴,都是社会逼出来的

1980年第一次教育改革后,小学课本变薄

宽松教育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口子一点点划开,直到20多年后,才真正落实。

与以往的体量相比,学习内容与课时均减少了三成。另一个标志性的改革是“周末两休制”,星期六被还给了学生。

我们这届废柴,都是社会逼出来的

呆萌的小丸子,就是宽松教育的产物

然而,与减负共同到来的,是日本学生成绩的集体滑坡。像“3+2×4”这样的四则运算,能正确回答的六年级学生只有六成。

质疑开始出现:政府推行宽松教育的初衷,是告别填鸭教育,鼓励独立思考。假如不能连基础知识都无法掌握,又何来进一步思考的能力呢?

2006年,一条新闻轰动了日本教育界。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曾位居世界顶尖水平的日本学生成绩出现大幅下滑。

一时间,原本怨声载道的各界人士开始疯狂谏言,要求马上停止这场闹剧。

经过数年的激烈争论,宽松教育于2011年全面废止。原本被删去的内容,又逐渐加了回来。

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永远是在摇摆中趋向真理。 而日本的初中等教育也像钟摆那样,在填鸭式教育和宽松教育之间徘徊。

可被政府亲自盖章为“失败品”的宽松世代,是注定被抛弃的一代吗?

努力,真的有用吗?

真正伴随着宽松世代的,是一种宿命般的“无力感”。虽然学业轻松了,但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却更加残忍。

我们这届废柴,都是社会逼出来的

“我以为考上大学就轻松了,又遇上了金融危机。”

在百废待兴的战后社会,努力必有回报。可出生在平成年代呢?阶级固化、经济危机、企业裁员……“参加实习、听说明会、拜访前辈,结果到头来早就内定好了。”

高高在上的前辈,不过是搭上了时代的便车。每天犹如仓鼠般,在格子间不停奔忙,直到经济衰落的那天,被企业、家庭、社会相继抛弃,陷入“无缘社会”的困境。

连退休老人都感叹,“以前那样拼命工作,好像挺滑稽的。”

我们这届废柴,都是社会逼出来的

在NHK有关“无缘死”的纪录片中,高野先生为银行兢兢业业奋斗42年,每天熬到凌晨才回家,最终妻离子散,晚年只能住进养老院。“身边只剩几百张客户的名片。”

对企业、对社会早已失去了信任的宽松世代,忍耐的极限也开始提高。

工作不开心的话,换一份工作也是可以的。

我们这届废柴,都是社会逼出来的

《大叔的爱》截图

再退一步,前辈口中所谓的“常识”,就一定是对的吗?Line明明更方便,为什么还用着上世纪的Email呢?既然是大家都不想参加的聚会,为什么不能拒绝呢?

“马虎对待私人生活的你们,才是最差劲的!”

既然历史在摇摆中前进,为什么不能以宽松的方式前进。前辈们所创造出来的这个社会,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吧。

“为了缓和自己对下一个世代的恐惧,最方便的词汇就是宽松世代了。”被问及拍摄《宽松世代又如何》的初衷时,宫藤官九郎笑着说道。在他看来,宽松世代不是没有努力,他们只是在尝试用自己认可的方式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