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帶孩子去影院了嗎?原來這才是《帕丁頓熊》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近上映的大電影《帕丁頓熊2》,我們沒有帶女兒去影院看,原因是:她,怕,黑。

你帶孩子去影院了嗎?原來這才是《帕丁頓熊》的正確打開方式

也許,一個5歲多的孩子還無法區分影片特效和現實生活的關係。沒關係,我們會耐心等她準備好。

那麼,我只好選擇了——讀給她聽。

你帶孩子去影院了嗎?原來這才是《帕丁頓熊》的正確打開方式

出乎意料的是,前一秒還喋喋不休上躥下跳的她,一聽我講帕丁頓的故事,立馬切換模式,異常安靜入迷,小臉蛋上的表情隨著劇情的發展而產生豐富而複雜的變化,有趣的地方還忍不住捧腹大笑一陣。

你帶孩子去影院了嗎?原來這才是《帕丁頓熊》的正確打開方式

讀到這一段,女兒樂的前仰後合

這正是我今天想說的:給孩子讀故事吧,這會讓想象力從電影電視迴歸到孩子的小腦瓜。

為什麼要給孩子讀故事而不是看影片動畫片?

老子的《道德經》說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時至今日,幾乎所有的兒童教育專家也都不建議孩子多看影視劇。因為孩子的眼睛一旦被眼花繚亂的動畫所佔領,大腦基本停止思考,聯想能力大大減弱,影視劇動畫片這種單向的信息接收方式,對孩子的想象力發展有百害而無一益。

而看書或聽故事則在解放了眼睛的同時,也解放了孩子的想象力。

不識字的小孩子,通過聽家長講故事,能夠邊聽邊在腦中勾勒聽到的場景、人物,甚至想象出人物的神態、動作,腦補出自己眼中的佈景、服飾。識字的孩子,也可以通過自主閱讀,一邊閱讀,一邊在腦中完成自編自導式的故事影片製作過程。

其實成人亦如此,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氣頗高的小說,被拍成影視劇後反而飽受詬病,原因往往是,演出來的,跟我們看小說時想象的相去甚遠,片子的實際製作水準沒有達到我們的想象力預期。

你帶孩子去影院了嗎?原來這才是《帕丁頓熊》的正確打開方式

那麼,要如何給孩子讀故事呢?

  • 對於繪本類故事:

繪本以插畫為主,圖文並茂,經典的繪本甚至讀圖的意義要大過於對文字的解讀。所以對於繪本類故事,大人最好在讀文字的同時,有意識的引導孩子關注相應插畫,讓孩子形成文圖對應的概念,培養孩子的讀圖意識,發展孩子的視覺素養,也為日後孩子學習寫作的基本形式——“看圖說話”打下基礎。

當然,這項工作,說簡單可以很簡單,無非是讀到相應文字時,用手指指對應的插畫而已。

可是,說複雜也可以很有學問,比如引導孩子看出插畫的色彩與人物情緒之間的關係,比如引導孩子看出近大遠小等視覺規律,比如引導孩子從一本無字書裡發現N個可能。。。。。。

你帶孩子去影院了嗎?原來這才是《帕丁頓熊》的正確打開方式

這背後,需要給孩子讀書的成年人提前儲備有關知識,提前研讀後再讀給孩子。

  • 對於文字為主的橋樑書甚至小說

也許到了孩子對大篇幅文字的小說感興趣之時,他們已經能夠認識足夠的字去自主閱讀了,但也不排除能夠欣然接受聽大人講小說的小孩子。對於這類孩子,讀書的人要儘可能——有感情的、投入的、分角色的把故事給讀活了。

以我家目前同時正在讀的兩部兒童小說——《故宮裡的大怪獸》和《帕丁頓熊》為例,一中一西,風格迥異。原本都是作為將來女兒上小學後自主閱讀的入門小說囤回家的,沒想到她對這種長篇小說表現出如此高的興趣和熱情。除了故事經典引人入勝的因素,我想,與領讀人的引導不無關係。

你帶孩子去影院了嗎?原來這才是《帕丁頓熊》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讀人物多、對白多的劇本式小說時,儘可能像配音演員那樣,以聲音的粗細高低、語速快慢來區分不同的人物角色性別、年齡、性格特點;在讀到緊張的情節時,語速也要快的讓人窒息;在讀到優美抒情的文字時,要表現的如痴如醉。。。。。。

這些要求對於非播音專業人士,乍聽有些高。但如果用心體會,將自己代入到書中,將自己和書中人物融為一體,你會發現,小聽眾已然聽得入神。

為孩子“讀”書,你準備好了嗎?

你帶孩子去影院了嗎?原來這才是《帕丁頓熊》的正確打開方式

讀完帕丁頓兩本原著,再帶娃看電影

最後,對於搬上大銀幕的經典,我的建議是:先看小說,再看電影。即使電影拍的不及原著精彩,但起碼沒有浪費一次讓想象力在孩子小腦瓜中自由飛翔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