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故事——溫室大棚開出倔強之花

武川縣大沙岱村後哈達圖村趙忠東家裡,媳婦兒張玉娥正打理著家務,收拾屋子。連日來的雨水使莊稼的長勢分外喜人,即使耕作勞累,兩口子心裡是甜的,臉上是帶著笑容的。半年前,兩口子臉上還找不到這樣的笑容。妻子五年前患有扁平苔蘚一直需吃藥治療,家裡的收入全部依靠種地獲得。在去年冬閒時候,當地駐村幹部多次溝通鼓勵下,趙忠東離開了熱炕頭到附近蘑菇廠開始了打工生涯。“一共做了兩個半月,掙了7000多塊錢,過年的錢都是這裡的,還給媳婦兒買了些東西。”趙忠東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我們兩口子商議著今年冬天再去打工了。”他補充道。同村的貧困戶張福英也在駐村幹部的鼓勵下利用農閒時間到蘑菇廠打起了工。“我做的時間短,也掙個3000來塊錢,地裡賠了錢,掙點就管用啦。”張福英語氣沉定地說。

年前,內蒙古日報社有這樣的一段採訪記錄“每天一大早,家住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耗賴山鄉圪頂蓋村的焦明亮老兩口就開著自家的電動小汽車到蒙禾源菌業蘑菇廠打工。‘打這蘑菇廠2012年一建成,我們老兩口就來上班了,都已經是這裡的老工人了。’焦明亮告訴記者,之前自己種地累死累活,除去化肥、種子等開支基本上沒收入,遇上年景不好的時候還得賠錢。老兩口來這兒幹,不耽誤種地,每月每人3500元的收入,一年能有七八萬抓在手裡,心裡踏實,現在還補貼娃娃在呼和浩特市買了樓房。一旁的夏三女接起話茬笑著說:‘我們老兩口也給娃娃在呼市買了房,38萬買的,還給裝修好。自己也重新翻修了房子,現在家裡不窮了,村裡可多人羨慕我們呢!往年每到秋收後清閒了,很多人就是在村裡打麻將。現在,有了事情做,哪還有閒心去打牌。來年,我打算繼續在這兒好好幹,給兒子娶上個媳婦。’

產業扶貧故事——溫室大棚開出倔強之花

如今,許多當地農民像焦明亮、夏三女一樣將土地流轉給企業後,不僅坐收‘租金’,還在家門口成為上班族,每天按時上下班,每月有工資,與城裡人沒啥兩樣。”

再往前一年,記者來到武川縣耗賴山鄉慶隆店村專程採訪了通過食用菌扶貧產業發家致富的徐文峰、夏三女夫婦。從2012年耗賴山鄉建起蘑菇廠算起,兩口子邊種地邊打工已有5年時間了。5年來,徐文峰家的土坯房變成磚瓦房,小木窗變成鋁合金窗,壓水井變成了自來水,村裡人的小平房趕上了城裡人大樓房。

“磚木結構大正房,雙層玻璃亮堂堂。有吃有穿又有錢,接在手中心裡甜。老區發展種植業,農業實現現代化。蘑菇廠裡蘑菇香,產業興農人敞亮。科學種田不能少,各項收入能提高。感謝黨的政策高,人民生活過的好。” 耗賴山鄉幸福院親眼見證了農村變化的老人王萬寫了幾首爬山調概括了徐文峰家的新變化,也反映出了產業興農的新氣象。

“剛建廠的時候,鄉里說這是地方扶貧項目動員我們進廠打工,當時家裡窮就想試試看到底是種地好還是打工好,沒想到變化這麼大。我一直在廠裡燒鍋爐每年3萬6,媳婦計件工,一年收入4萬左右。廠裡月月開工資。叼奪種點地也收入2萬來塊錢,一年算賬上10萬呀。”身材偏瘦聲音清亮的徐文峰看上去不像個60歲的人。“你看這些舊電視、舊洗衣機,都要換了它了。我還有個願望就是買個車帶上老伴兒去上班,抽時間和老伴兒走親訪友好好兒轉轉。一句話,光景是越過越舒心哩!”當時老徐指著他的舊家電拉呱起了他的新生活。老徐的故事還被新華社的記者放在了《新華每日電訊》頭版進行刊發。

產業扶貧故事——溫室大棚開出倔強之花

前不久,記者走進耗賴山鄉振興元村呼和浩特蒙禾源菌業公司39號蘑菇大棚裡,李栓林正忙著摘蘑菇。今年59歲的她是耗賴山振興元五福號自然村的,她和丈夫王全明都在蒙禾源務工。丈夫是合同制,她是季節性務工,兩人的收入都有保證。這一系列的事實充分說明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扶貧道路是正確的長遠的扶貧路、脫貧路、致富路。

讓我們繼續用事實說話,耗賴山鄉小泉子村村民王才才、媳婦陶懷女兩口子都五十多歲,從蒙禾源菌業公司建廠時就進廠打工,到現在已經有6年了。他們有2個兒子,剛打工的時候,大兒子結婚的時候有7萬多貸款還沒還上,二兒子也沒娶過媳婦。5年後,王才才兩口子把大兒子結婚的7萬多貸款本息還清,給二兒子娶了媳婦,還給二兒子在首府市裡付了首付,自己還在村裡買了兩大間政府補貼新蓋的大正房,一個能發展菌業庭院經濟大院子。兩口子每年的收入上7萬元,還不耽誤抽時間種地收入個一兩萬。

舉個耗賴山鄉大豆鋪村的例子,該村村民郝三換正供孩子上大學,家庭經濟很拮据,一年種地一兩萬的收入根本不夠全家支出,有時候還得借錢。進入當地蘑菇廠打工後,每月可以拿到手3600多元,月月發工資,一下子輕鬆了不少,加上種地的收入,一年算下來不會少於4萬塊。供孩子上學的困難解決了。

產業扶貧故事——溫室大棚開出倔強之花

我們再舉個蘑菇廠80後職工的例子。他叫菅志強,結婚後,媳婦帶孩子,就靠他一個人的收入維持家庭運行。他以前開大車,挺辛苦,不僅沒掙下錢,還落下些饑荒。後來沒辦法到了蘑菇廠,從一開始的2400元每月幹起,到現在已經成為大豆鋪蘑菇廠的謀基地負責人之一了,收入也提高了不少,在武川縣還按揭上了樓房。這些事例只是發生在蘑菇廠的一小部分實事。窺一斑而知全豹,產業扶貧、集體經濟、是一個地方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的最好出路,是一地的榮譽,也是萬戶的福音,更是武川縣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穩固基石。

武川縣的食用菌扶貧產業基地已經發展為國有扶貧產業+黨支部+建檔立卡貧困戶+品牌效益+電商平臺的綜合扶貧龍頭企業。蒙禾源菌業公司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已開展合作,把武川縣作為食用菌種植推廣基地,致力於打造全國最大的滑子菇生產集散基地,通過一個好品種的推廣帶動更多農戶脫貧致富。

武川縣作為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該縣農村人口多、旱作農業多、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這些成為該縣經濟發展的瓶頸。2012年,武川縣耗賴山鄉率先建起了產業扶貧模式的食用菌種植基地,並註冊了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並註冊了“塞上蒙菇”、“陰山蒙菇”商標,依託食用菌產業發展、產業鏈延生、品牌打造,通過土地流轉、吸納就業、利潤分紅、貧困戶承租等途徑,帶動貧困群眾“挪窮窩、摘窮帽”,村集體產業的發展邁入快車道。目前,進入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已成為覆蓋全縣9個鄉鎮64個貧困村的主要扶貧產業和縣城朝陽產業。

武川縣立足冷涼氣候特點,加上食用菌種植具有“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比種植業佔地少、用水少,比養殖業投資小、見效快、週期短”的特點,率先以產業扶貧的模式建起了食用菌種植基地。基地建成投產後,充分利用了武川夏季出菇旺季正好是全國其他區域出菇淡季的錯峰優勢,在全國菌業市場上創造出屬於武川有機蘑菇的黃金時段,使村集體國有產業的發展步上了快車道,逐步成為全縣現代有機農業和特色農業的典範,也成為可持續發展產業的典範。(曹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