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故事——温室大棚开出倔强之花

武川县大沙岱村后哈达图村赵忠东家里,媳妇儿张玉娥正打理着家务,收拾屋子。连日来的雨水使庄稼的长势分外喜人,即使耕作劳累,两口子心里是甜的,脸上是带着笑容的。半年前,两口子脸上还找不到这样的笑容。妻子五年前患有扁平苔藓一直需吃药治疗,家里的收入全部依靠种地获得。在去年冬闲时候,当地驻村干部多次沟通鼓励下,赵忠东离开了热炕头到附近蘑菇厂开始了打工生涯。“一共做了两个半月,挣了7000多块钱,过年的钱都是这里的,还给媳妇儿买了些东西。”赵忠东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们两口子商议着今年冬天再去打工了。”他补充道。同村的贫困户张福英也在驻村干部的鼓励下利用农闲时间到蘑菇厂打起了工。“我做的时间短,也挣个3000来块钱,地里赔了钱,挣点就管用啦。”张福英语气沉定地说。

年前,内蒙古日报社有这样的一段采访记录“每天一大早,家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乡圪顶盖村的焦明亮老两口就开着自家的电动小汽车到蒙禾源菌业蘑菇厂打工。‘打这蘑菇厂2012年一建成,我们老两口就来上班了,都已经是这里的老工人了。’焦明亮告诉记者,之前自己种地累死累活,除去化肥、种子等开支基本上没收入,遇上年景不好的时候还得赔钱。老两口来这儿干,不耽误种地,每月每人3500元的收入,一年能有七八万抓在手里,心里踏实,现在还补贴娃娃在呼和浩特市买了楼房。一旁的夏三女接起话茬笑着说:‘我们老两口也给娃娃在呼市买了房,38万买的,还给装修好。自己也重新翻修了房子,现在家里不穷了,村里可多人羡慕我们呢!往年每到秋收后清闲了,很多人就是在村里打麻将。现在,有了事情做,哪还有闲心去打牌。来年,我打算继续在这儿好好干,给儿子娶上个媳妇。’

产业扶贫故事——温室大棚开出倔强之花

如今,许多当地农民像焦明亮、夏三女一样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后,不仅坐收‘租金’,还在家门口成为上班族,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有工资,与城里人没啥两样。”

再往前一年,记者来到武川县耗赖山乡庆隆店村专程采访了通过食用菌扶贫产业发家致富的徐文峰、夏三女夫妇。从2012年耗赖山乡建起蘑菇厂算起,两口子边种地边打工已有5年时间了。5年来,徐文峰家的土坯房变成砖瓦房,小木窗变成铝合金窗,压水井变成了自来水,村里人的小平房赶上了城里人大楼房。

“砖木结构大正房,双层玻璃亮堂堂。有吃有穿又有钱,接在手中心里甜。老区发展种植业,农业实现现代化。蘑菇厂里蘑菇香,产业兴农人敞亮。科学种田不能少,各项收入能提高。感谢党的政策高,人民生活过的好。” 耗赖山乡幸福院亲眼见证了农村变化的老人王万写了几首爬山调概括了徐文峰家的新变化,也反映出了产业兴农的新气象。

“刚建厂的时候,乡里说这是地方扶贫项目动员我们进厂打工,当时家里穷就想试试看到底是种地好还是打工好,没想到变化这么大。我一直在厂里烧锅炉每年3万6,媳妇计件工,一年收入4万左右。厂里月月开工资。叼夺种点地也收入2万来块钱,一年算账上10万呀。”身材偏瘦声音清亮的徐文峰看上去不像个60岁的人。“你看这些旧电视、旧洗衣机,都要换了它了。我还有个愿望就是买个车带上老伴儿去上班,抽时间和老伴儿走亲访友好好儿转转。一句话,光景是越过越舒心哩!”当时老徐指着他的旧家电拉呱起了他的新生活。老徐的故事还被新华社的记者放在了《新华每日电讯》头版进行刊发。

产业扶贫故事——温室大棚开出倔强之花

前不久,记者走进耗赖山乡振兴元村呼和浩特蒙禾源菌业公司39号蘑菇大棚里,李栓林正忙着摘蘑菇。今年59岁的她是耗赖山振兴元五福号自然村的,她和丈夫王全明都在蒙禾源务工。丈夫是合同制,她是季节性务工,两人的收入都有保证。这一系列的事实充分说明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扶贫道路是正确的长远的扶贫路、脱贫路、致富路。

让我们继续用事实说话,耗赖山乡小泉子村村民王才才、媳妇陶怀女两口子都五十多岁,从蒙禾源菌业公司建厂时就进厂打工,到现在已经有6年了。他们有2个儿子,刚打工的时候,大儿子结婚的时候有7万多贷款还没还上,二儿子也没娶过媳妇。5年后,王才才两口子把大儿子结婚的7万多贷款本息还清,给二儿子娶了媳妇,还给二儿子在首府市里付了首付,自己还在村里买了两大间政府补贴新盖的大正房,一个能发展菌业庭院经济大院子。两口子每年的收入上7万元,还不耽误抽时间种地收入个一两万。

举个耗赖山乡大豆铺村的例子,该村村民郝三换正供孩子上大学,家庭经济很拮据,一年种地一两万的收入根本不够全家支出,有时候还得借钱。进入当地蘑菇厂打工后,每月可以拿到手3600多元,月月发工资,一下子轻松了不少,加上种地的收入,一年算下来不会少于4万块。供孩子上学的困难解决了。

产业扶贫故事——温室大棚开出倔强之花

我们再举个蘑菇厂80后职工的例子。他叫菅志强,结婚后,媳妇带孩子,就靠他一个人的收入维持家庭运行。他以前开大车,挺辛苦,不仅没挣下钱,还落下些饥荒。后来没办法到了蘑菇厂,从一开始的2400元每月干起,到现在已经成为大豆铺蘑菇厂的谋基地负责人之一了,收入也提高了不少,在武川县还按揭上了楼房。这些事例只是发生在蘑菇厂的一小部分实事。窥一斑而知全豹,产业扶贫、集体经济、是一个地方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最好出路,是一地的荣誉,也是万户的福音,更是武川县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稳固基石。

武川县的食用菌扶贫产业基地已经发展为国有扶贫产业+党支部+建档立卡贫困户+品牌效益+电商平台的综合扶贫龙头企业。蒙禾源菌业公司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已开展合作,把武川县作为食用菌种植推广基地,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滑子菇生产集散基地,通过一个好品种的推广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

武川县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该县农村人口多、旱作农业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这些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瓶颈。2012年,武川县耗赖山乡率先建起了产业扶贫模式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并注册了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塞上蒙菇”、“阴山蒙菇”商标,依托食用菌产业发展、产业链延生、品牌打造,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就业、利润分红、贫困户承租等途径,带动贫困群众“挪穷窝、摘穷帽”,村集体产业的发展迈入快车道。目前,进入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已成为覆盖全县9个乡镇64个贫困村的主要扶贫产业和县城朝阳产业。

武川县立足冷凉气候特点,加上食用菌种植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比种植业占地少、用水少,比养殖业投资小、见效快、周期短”的特点,率先以产业扶贫的模式建起了食用菌种植基地。基地建成投产后,充分利用了武川夏季出菇旺季正好是全国其他区域出菇淡季的错峰优势,在全国菌业市场上创造出属于武川有机蘑菇的黄金时段,使村集体国有产业的发展步上了快车道,逐步成为全县现代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典范,也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典范。(曹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