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故事——大山深處茶香飄

她,五官嬌小,面容清秀,相貌楚楚動人。她叫王玲玲,在本地是出了名的女中能人、脫貧致富帶頭人。

讓我們回看她的精彩人生,看看她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入人們的視野,走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產業扶貧故事——大山深處茶香飄

王玲玲,1985年出生,助理農藝師,2005年7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2006年村民公選進入村民委員會,連續10年任哈樂鎮德勝營村委會婦女主任,同時負責養老保險和計劃生育工作。多次受到市、縣兩級婦聯、縣計生委、共青團縣委和哈樂鎮黨委、政府的表彰。2013至2014年連續兩年被縣婦聯評為農村婦女創業致富帶頭人;2014年和2016年被共青團武川縣委評為全縣青年創業之星榮譽稱號;2015年10月呼市婦聯命名德勝營村為“十全美麗庭院”示範村並舉行掛牌儀式。2016年3月獲呼市“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這些驕人成績的取得,除了帶給王玲玲耀眼的光環外,更是飽含了她的艱辛與不易。那一年,她還是個姑娘。她不滿足於大山裡日復一日的貧苦生活,山裡的土地非常有限,村民們祖祖輩輩靠養羊為生,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又不容許村民們再像以前那樣肆意放牧,怎樣才能走出困境,擺脫貧困呢?這是擺在王玲玲以及全體村民們面前的難題。王玲玲是個聰明的姑娘,她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她把目光瞄準在了製作山茶的產業上。

山茶,學名黃芩茶,主要原料採自藥材黃芩的莖葉,茶色金黃明亮,茶味甘醇香郁,風味獨特。以前,黃芩茶多為群眾自採自用,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迴歸自然及保健的需求,黃芩茶逐步以商品的形式進入了市場,成為都市人群的健康選擇,被更多的人認識和飲用。黃芩原生於山坡、地堰、林緣向陽乾燥的地方,人工種植模式通常採取大田規範化種植、林藥間作和補種修復三種,種植後2—4年收穫,第二年起即可採摘莖葉製茶。我縣有大量野生黃芩,也有引種馴化人工栽培黃芩。

瞅準了項目,說幹就幹。王玲玲在做好村委會工作的同時,於2012年10月,接收了武川縣原“沃野山茶廠”,在其基礎上,創辦了“武川縣晟源山茶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是在一無資金、二無廠房的情況下創辦的。2013年王玲玲通過武川縣勞動就業局給她的兩年期無息貸款3萬元,又向親戚借款3萬元,出聘時父母給的3萬元陪嫁,在德勝營村蓋起4間廠房,並先後又購置了製茶機械,開始生產加工黃芩山茶。合作社始終遵循“以質量求生存,以誠信求發展”的宗旨,使武川山茶這一特產走出大山,走向社會。

產業扶貧故事——大山深處茶香飄

從起步到發展,一步一個腳印,王玲玲硬是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她的山茶成為了暢銷產品,年年供不應求。她不僅自己有錢賺了,而且還帶動全村人一起跟她致富。王玲玲除了自己大面積種植黃芩外,而且還在縣內大量收購黃芩莖葉用於製作山茶,帶動全縣種植有2000畝黃芩產地,這些種植戶長期與她形成了合作共贏關係。

隨著去年我縣脫貧攻堅戰的打響,王玲玲配合縣委、政府產業扶貧的戰略決策,利用縣扶貧辦發放的扶貧款項,積極進行產業扶貧建設,努力擴大產業規模,從種植到加工生產,吸納當地貧困戶參與到她的行業中來,提高他們的收入,其中包括得勝營村委會10個貧困戶19人,每戶每年可分得紅利3000元。今年,王玲玲又新增育苗地40畝,準備明年將種苗全部免費發放給貧困戶,然後以高於一般戶2倍價格進行回收,進一步增加他們的收入。

王玲玲說,她的山茶銷路沒有問題,現在一年生產6萬多斤,產品沒有滯銷,沒有積壓,除了呼市的一些大型特產店、大型市場外,還銷往全國各地。她計劃的黃芩產業繼續做大、做強,從而帶動當地貧困戶積極種植黃芩,並且閒時到她的企業來打工。下一步,王玲玲還要對貧困戶們進行一月一次的培訓,徹底更新他們的觀念,使他們實現穩定、永久脫貧!(高麗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