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西安》之「光棍」探源

《說西安》之“光棍”探源

清代,所謂光棍就是刀客。老西安流行過許許多多有關“光棍”、刀客的傳說。清末的清皮、袍哥者輩皆以“光棍”自稱,甚至在“拜香堂”的儀式裡還有對“光棍”的禮讚:一塵不染謂之光,直而不屈謂之棍。另外在袍哥的香堂上,還有極其細密的“光棍黑話”,俗稱“門坎經”,如“地皮風”意指流言蜚語,如“紅棍”意指打得皮開肉綻,如“上了紅場”意指被砍腦袋,等等。“光棍”推重俠意與道行,老西安有“光棍犯法,自綁自殺”之說。在袍哥堂口的“切口”裡,光棍們自譽“俠民”“義士”,並聲稱“俠者,聖之亞也,儒之反也,王公卿相之敵也;義者,重然諾,輕生死,揮金結客,履湯蹈火,慨然以身許知己……”清末,隨著秘密結社的盛行,個體的豪俠變成集體的幫會。袍哥推崇“桃園結義”“瓦崗雄風,”“梁山根本”。倡導“救民若渴,赴義若飢”。封建社會末期,社會問題日益激烈,大批遊民群眾從傳統社會中被排擠出去,失去了傳統的血緣依靠,在物質和精神上極度不安,遂網絡四鄉流走的“異姓兄弟”,結構出帶有反封建、反滿裔的封建組織。袍哥、光棍們有一句口頭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他們迫切希望以民間的方式結盟“異姓弟兄”;遂著“異姓弟兄”血緣紐帶的建立,光棍們通過開山立堂、割血盟誓、結拜弟兄等傳統習俗,結構了由“剌血之友”、“如分同氣”的光棍、清皮構成的“山頭”。光棍講究“關公崇拜”,講究“豪俠”與“江湖義氣”,並且把“開山立堂的禮儀及歌謠”當做人生的必修功課。另外,在光棍、袍哥組織內部還有“窮無窮根,富無富種”的說法。

刀客,是關中渭河兩岸地區佩帶“關山刀子”的行俠仗義、濟困扶危者的總稱。關山刀子是臨潼縣屬關山鎮所產的一種長約三尺、寬不足二寸的刀具。關山刀子呈狗牙狀,故有“關山狗牙刀”的說頭。可以說,自清人入關以後,關中大地就出現了自稱“漢留”的帶有封建性質的秘密群眾社團。“漢留”由反清復明的義士們秘密組織,是“關中刀客”和“西安光棍”的早期芻形。刀客清朝中葉由破產失業的農民和城市小手工業者,自願組織的反封建、反壓迫的秘密群眾組織,在刀客當中不乏飽讀詩書的落拓文人。關中刀客具有極強的地域性特色,有些甚至是以村落、集鎮聳聚的大小刀客構成的以“殺富濟貧”為指導思想的秘密組織。關中刀客約形成於清代的嘉慶年間,當時的其主要成員多為反清義士、抗糧農戶、遊民以及逃避官府、地主追捕的人。刀客沒有固定的組織形式,但都與清政府對立。刀客基本上分散為各個大小不同的集團,劃地自封。各集團都有一個首領,稱某某哥。其下的成員互稱兄弟。刀客分佈於潼關以西、西安以東沿渭河流域較多,渭北更盛。清朝光緒年間,渭河以南的關中著名刀客有:王振乾(綽號王獅子)、嚴飛龍、嚴紀鵬(綽號白翎子)、王銀喜、王守身?穴綽號黑脊背?雪等。渭河北岸的刀客有胡彥海(胡老六)、馬正德(馬老二)、石象義(綽號冷娃)以及金祥及李滿盈、李福盈兄弟。刀客最初以三三二二活動,後來發展到販運私鹽、私茶及為商人作保鏢抽取保鏢費為主。刀客之間以講義氣、輕生死、打抱不平、拔刀相助為活人處世的準則,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壓迫精神。他們的活動時常遭到清政府的鎮壓。辛亥革命前後,刀客在渭北已經形成與清政府對立的重要力量。同盟會陝西分會成立後,井勿幕、李仲三多次深入渭北,聯絡刀客反清革命。東路召討使陳樹藩所屬的嚴飛龍、嚴紀鵬兩個標,北路召討使井勿幕所屬的胡景翼所屬的王守身、胡彥海、馬老六、石象儀等都是刀客出身。辛亥革命後,刀客逐漸消聲匿跡,結束了其長達200多年的“殺富濟貧”的輝煌使命。

刀客的產生,有其複雜的社會歷史原因。他們是中國農民反封建、反壓迫、反地主剝削的主要力量。不能把關中刀客混同於“土匪”,更不能把關中刀客、西安光棍混同於“惡霸”、“地痞”,他們是具有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的!他們是“反清”的重要力量,為推翻皇帝統治付出了卓越的功績,有其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當然了,在基本消滅了剝削的當下社會,我們也不需要有人以“刀客”“光棍”自譽。倘現在你腰掛刀子、以刀客、光棍自詡,那麼你就只能被世人當做流氓或小流氓對待。

在辛亥革命當中,刀客和袍哥是推翻封建王朝的重要武裝力量。他們為西安城的“光復”立下過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勞。

說起刀客,就很難迴避哥老會和洪門的弟兄。在清末民初,“哥佬會”和“刀客”是西安群眾的秘密組織。“哥佬會”清同治年就有,其人員構成大部分是破產農民、小手工業者以及無業遊民,他們在會內地位一律平等,相互以哥弟相稱,以“山堂”為中心進行活動。西安地區有名的“四大山堂”有:秦鳳堂、提籠山、通統山、終南山。哥老主要在城鎮和“新軍”當中活動,其代表人物為張雲山,他的山堂在新軍中一年就發展千餘“會員”。另外,哥老在新軍中還建有自己的組織系統,標有“標舵”,營有“營舵”,隊有“隊舵”,以聯繫哥弟。當時新軍流行一句口諺:“想當兵、拜仁兄”。辛亥之前,哥老已經成為陝西反清的主要力量。光緒34年冬,同盟陝西分會決定聯合哥老會新軍,推動革命。井勿幕、錢頂等同盟會員都加入了哥老會,並說服哥老會首領張雲山、萬炳南接受同盟會綱領。在張雲山“通統山”基礎上建立“同盟堂”,編定“同盟堂、通統山、梁山水、桃園香”四句隱語,組成陝西會黨合流的秘密組織。宣統二年?穴1911年?雪7月9日,同盟會、哥老會以及軍學界30餘人。在大雁塔歃盟,共圖大舉。宣統三年,10月,西安起義中哥老會起了重要作用。西安光復後,哥老會各“舵把子”多半都成為領導者。西安周邊縣府如涇陽、大荔、藍田、興平等縣都是以哥老首先起義光復的。由於哥老會成員對孫中山倡導的“民族主義革命”理論並不瞭解,起義後出現“爭權奪利”“在各縣增設碼頭”以及“散票布”“收弟兄”等,進而出現了“擅用公款”、干涉地方行政等行為,激起各地群眾不滿。起義後,哥老會組織不斷擴大,成份欲加複雜;組織的落後性中帶有盲目的破壞性,時有燒殺、搶掠、姦淫之事發生。1912年,陝西軍政府向袁世凱妥協,接受了軍隊的改編,將哥老會的權利削掉,西安哥老會基本上被摧毀。(著名作家:鶴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