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西繁華一時,爲何近代後掉入谷底、一蹶不振?

《騰王閣序》裡,號稱“初唐四傑”之一的大才子王勃送了江西八個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此言非虛。

江西多丘陵地帶,有山有水,自兩晉南北朝至北宋末,江西的秀麗風景吸引了不少因北方戰亂而衣冠南渡的中原世家大族。

這些世家大族來此後,多聚居僻野,舉族成村,給江西帶來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發展機會。

就是到現在,吉安一帶也仍保留了很多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和中原古音,這和南遷的北方士族大家有著莫大的關係。

明清江西繁華一時,為何近代後掉入谷底、一蹶不振?

筆者的家鄉江西吉安一帶,即《醉翁亭記》裡說的“醉翁者誰?廬陵歐陽修也”,廬陵即吉安之古稱。

兩宋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江西文化也由此得風氣之先,到明朝更是鼎盛。

明初有句諺語,叫“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這說的就是當時江西讀書人(尤其吉安一帶)在科舉考試中屢創佳績,讓人咋舌。

其中,最為著名的,如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其中一甲(狀元、榜眼、探花)全是江西吉安人;

而在之後的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一甲三名再次被江西吉安人包攬,二甲前四名也都是吉安人。

廬陵子弟連續兩科包攬前三名,這在當時可謂轟動一時,即便在中國科舉史上,也是絕無僅有,幾乎讓全國性的殿試變成了江西人的鄉試。

明清江西繁華一時,為何近代後掉入谷底、一蹶不振?

在隨後的永樂三年(1405年)選翰林院庶吉士時,二十八名江西人入文淵閣,其中吉安人即有十名。

按:筆者先祖金幼孜即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二甲第八名,後為永樂朝第一批內閣成員。按族譜記載,我金氏系匈奴人金日磾後人,於南朝劉宋年間遷居江西(峽江),定居至今。

宋元明時期是江西人文如日中天的極盛時期,所出的文化鉅子也是燦若繁星。

如晏殊、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里、文天祥、馬端臨、湯顯祖、宋應星、解縉等,數不勝數,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也是為人所矚目的。

別的不說,僅從科舉上,江西人就表現十分突出。

據統計,從唐代科舉以來到1905年廢除科舉,在這一千餘年裡,全國共出了十萬多進士,而江西的進士是一萬多名,佔了其中的十分之一。

當然,以上所說只是“好漢當年之勇”,於今無補,不值一提。

如今倒常聽人說,江西人“一會讀書,二會養豬”,養豬和讀書放在一塊,雖說滑稽,在近代倒也是事實。

古代人“學而優則仕”,宋明時期的江西讀書人表現的確不錯,但近代以後,江西讀書郎的苦讀,更多的卻是與本地衰落的苦澀相關的。

明清江西繁華一時,為何近代後掉入谷底、一蹶不振?

江西的衰落並不是偶然的。鴉片戰爭後,沿海通商口岸的開放導致中國外貿重心移往長江下游,這種效應看似不為人知,但其中大有文章。

要知道,江西之所以在明清時期經濟繁榮、人才輩出,和贛江這條南北貿易通道是有很大關係的。

當時,由於通商口岸主要在廣州,北方的貨物往往要通過贛江南下,然後人扛馬駝的翻越贛粵交界的大庾嶺進入廣東,反之亦然。

隨著鴉片戰爭的結束和五口通商的開始,上海逐漸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外貿口岸。上海地位的日益提升導致貿易幹道開始移往長江。

由此,贛江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加上江西可用於發展工業的資源不多,多年來只能固守農業傳統;

更為重要的是,幾乎在開口通商同時發生的,則是蔓延十餘年的太平軍之亂(江西人稱之為長毛之亂),導致江西人口減半。

受此重創,江西人口在一百年後才得以恢復,而其他各方面的巨創不待智者而知之了。

清末時期,舉全國之力修建的京廣線又取道湖南,在工業佔據主流的時代裡,江西經濟從此一蹶不振,江西后來成為紅色革命根據地,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窮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