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爲什麼傳位於兄弟,而不是兒子?

成祥e談


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皇位的傳承都是“父位子傳”。不過,1000多年前的大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卻很特殊。

他去世前,兩個兒子趙德昭(26歲)和趙德芳(17歲),都已成年;可繼位的卻是他的三弟趙光義,即宋太宗!

那麼,是什麼事讓趙匡胤違背皇位繼承傳統,把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呢?有書君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可能性最大。

一、由於“金匱之盟”的出現。

北宋太平興國六年,即趙光義繼位的第六年,他突然在朝廷中首次正式公開了“金匱之盟”。

說哥哥趙匡胤之所以傳位給自己,是因為母親昭憲太后杜氏臨終前,要求趙匡胤這麼做的,還讓他們兄弟約誓了,大臣趙普也參與了整個過程。

關於金匱之盟的說法是這樣的:昭憲太后杜氏臨終前,叫時任兵部侍郎、樞密副使的趙普進宮寫遺命。

告誡宋太祖趙匡胤要吸取後周恭帝柴宗訓因年幼(被宋太祖逼迫退位時僅8歲)失國的教訓,百歲後將皇位傳給三弟趙光義。

宋太祖哭著答應了,昭憲太后杜氏讓趙普寫了約誓書,並藏在金匱中,秘密保存在皇宮裡。

雖然朝臣們對“金匱之盟”的突然出現很震驚,但還是慢慢接受了它。

太宗繼位已是定局,而“金匱之盟”的出現,有效的遏止了各種關於太宗篡位的傳言,讓趙光義繼承哥哥趙匡胤的皇位,從此有了權威依據。

杜太后去世時,正是大宋剛剛開國第二年,趙匡胤時年35歲,倖存的兩個兒子,二兒子趙德昭11歲,四兒子趙德芳才3歲。

如果這個時候趙匡胤有個三長兩短,皇位傳給兩個兒子中的一個,確實都會有“主少國疑”的隱憂。

而時年23歲的三弟趙光義,從鞏固大宋江山的角度來說,繼承趙匡胤的皇位,的確是非常合適的選擇。

因此,出於對江山社稷的考慮,杜太后跟兒子訂立金匱之盟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二、趙匡胤心裡對皇位繼承者的綜合考量。

截止到宋太祖死時,他只有兩個兒子。

當時他的小兒子趙德芳根本沒有成年。二兒子趙德昭“成年”了——25歲。但是五代亂世的政治角逐中,25歲依然是被視為幼稚而缺少歷練的。

關於這點,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後唐莊宗李存勖,少年就從軍歷練,24歲即王位,還因為“年少”而被議論呢。李存瑁之能幹,趙德昭根本沒法比。自己兒子幾斤幾兩,太祖心裡是很清楚的。

太平盛世,25歲算得上是成年儲君了。可是對於五代那個亂世,趙德昭的年紀依然太過稚嫩。

太祖的心裡,第一位是要保全趙家的榮華富貴,保住趙德昭的性命,而不是把他往帝位上一推,然後像李存勖,李克寧那樣叔侄相殘爭個你死我活。

還有,太祖和太宗的兄弟關係可能是真的非常好。在太祖的眼裡,也許太宗趙光義才是那個他心目中最信任,也最能夠肩負起整個江山社稷的繼承人。

畢竟陳橋兵變中,弟弟趙光義全力以赴將他推上了皇位,功不可沒。

他是真心實意地想傳位給弟弟。因為他很清楚,沒有整個趙家的榮華富貴,德昭德芳的富貴也就是水中月鏡中花了。

當然,太祖也未必完全想不到太宗會有私心,將來會把皇位傳給他自己的兒子。

但綜合考量,他還是覺得,即便有這個隱患,還是傳弟更為穩妥,因為對整個趙家更為有利。

三、太監“放水”定大局

關於這種可能性,得從年輕的宋皇后說起。宋氏是趙匡胤的第三位皇后。兩人相差25歲,屬於典型的老夫少妻,但夫妻二人恩愛無比。

趙匡胤去世時,宋皇后才25歲,也沒有孩子。

由於太祖是猝亡,沒來得及留下任何話。而宋皇后是守在太祖身邊的。如果不出意外,皇位繼承人可以說,宋皇后說誰就是誰了。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讓她的如意算盤落了空。

據說,宋皇后當時想要選擇的候任皇帝,是趙匡胤的四子,時年17歲的趙德芳。

從宋皇后的角度來看,她的選擇很好理解。首先她肯定要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人,來做下一任大宋皇帝。

而丈夫趙匡胤的三弟趙光義,比宋皇后還大13歲,有一套自己的班底,根本就不可能為她所控制。

同樣,如果比自己還大1歲的繼子趙德昭繼位,肯定也不會照顧這個一向沒啥感情的小繼母。

而宋皇后剛剛入主東宮時,趙德芳才9歲,宋皇后理所當然會承擔起繼母的責任。再加上宋皇后一直沒有孩子,平時就有撫育之情的趙德芳,自然就成了她最理想的皇位繼承人。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本來,宋皇后以為,王繼恩是丈夫趙匡胤在世時很信任的太監,交給他辦事應該比較靠譜。

可這個王繼恩一出宮就把宋皇后出賣了,他根本就沒去找趙德芳,而是直接奔趙光義府上去了。

不得不說,趙光義的確非常具備做皇帝的政治素養。他一直在悄悄為繼位做著準備,朝中上下都有自己的親信。

其中,王繼恩也早已被他收買為心腹了。

就這樣,太監王繼恩臨門一腳起了決定性作用,力促趙光義繼承了哥哥的皇位。

總之,諸多原因交織在一起,趙匡胤最終將皇位傳給了弟弟。

儘管後世對於宋太宗繼位一直多有詬病。但在當時,太宗繼位的確是最合情合理的一種選擇。

因為,這首先顯示了宋太祖順應母命,踐行孝道;再則,有效避免了骨肉相殘,穩定了局勢;

還有就是,選擇了一個有為之君,併為後世樹立起了一個深謀遠慮,胸襟坦蕩的仁君形象。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和一份遺囑有關係。據史書記載,趙匡胤趙匡義一母所生,親兄弟。


他們母親杜氏話說這一天就把趙匡胤和他的親信趙普叫到跟前,語重心長的說,孩兒呀,你知道自己是怎麼得的天下嗎?那是因人家孤兒寡母,你這才得了天下。咱們可不能重蹈柴氏的後轍呀。太祖說,母親大人說的對。杜後接著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兄終弟及,這樣做皇帝的永遠是年富力強的。

接下來,她就讓趙普按她的話寫了下來,並且裝在一個金盒孑裡,歷史上稱之為金匱之盟。

後來,果然哥哥就把皇位傳給了弟弟。儘管人們對這個小盒子倒底有沒有,還有哥哥怎麼就離奇的死了,弟弟怎麼得的皇位,眾說紛紜,



但無論官方還私家,當代還是後代的史書,都對這個金匱之盟持肯定態度,再沒有確鑿證據推翻它之前,我們以為它還是可信的。

好了,關於老趙傳弟不傳子的故事,就說到這裡吧,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謝謝大家,再見!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趙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兒、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於洛陽夾馬營。

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受柴榮(後周世宗)器重,任命他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

柴榮死後,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


不久,趙匡胤領軍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

大軍回京後,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

當初趙匡胤打算將皇位傳給弟弟,完全是遵照其母親老太后的想法。太后曾經問過匡胤,你能得天下是何原因?

匡胤答道:“自己承受天命,歸心歸德”。

太后搖頭說道:後周“主上幼小,難聚人心,所以才有你的皇位”。


也就是老太后擔心趙匡胤百年之後,即位的太子年紀太小,有可能重蹈周主失位的覆轍,所以力勸匡胤傳位於自己的弟弟光義。於是匡胤就有立弟弟的打算。但沒有形成文件。

說實話,老太后的主意,和漢朝景帝劉啟的母親竇太后的主意如出一轍,竇太后想讓景帝死後,把皇位讓給他的弟弟劉武,真要那樣做,漢武大帝劉徹就不能橫空出世了。

其實,老太后讓趙匡胤把皇位讓給弟弟趙光義,這裡面有許多弊端,假如趙光義稱帝后,他死後,皇位是傳給趙匡胤的兒子接班,還是讓自己的兒子接班呢?

但是不久發生的一件事,坐實了弟弟趙光義接班這個事實了。事情是這樣的:


一個風雪夜,哥哥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在宮裡喝酒,喝到了後半夜,奴僕在窗外隱隱約約看到兩個人影在晃動,但聽到趙匡胤大聲說到:“好做,好做”,緊接著蠟燭搖動,有大斧落地的聲音。過了不久,聽到了皇帝的鼾聲。

誰知道,次日一早,趙匡胤駕崩了。這時候,皇權出現了真空。

原來老太后讓趙匡胤的弟弟接班,是考慮到趙匡胤的兒子還小,怕別人奪了權。

在趙匡胤突然離世時,他的兩個兒子都是成年人了,趙德昭26歲、趙德芳18歲,按說接替趙匡胤的皇位完全沒有問題。但皇帝之位還是被他們的叔叔趙光義奪了。

為什麼我說是奪了皇位,而不是合法繼承呢?



當趙匡胤的老婆宋皇后知道皇帝駕崩的消息後,讓太監去叫兒子快點過來,但太監卻說晉王趙光義來了。

宋皇后見趙光義,大吃一驚!對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哭著回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

從叔嫂對話中,可以看到,趙光義是有備而來的,宋皇后是聰明人,她覺察到了,太監和晉王早已勾上手了。宋皇后見大勢已去,才說出祈求的話來。

綜上所述,趙匡胤原來是想遵照母親的話,讓弟弟趙光義接班的,但也不排除哥哥反悔了,於是出現了風雪夜的“燭影斧聲”。從陰謀論來推測,那一夜弟弟殺了哥哥趙匡胤,從而也就奪了侄子趙德昭的皇位了。當然趙匡胤也就無從談起把皇位傳給兒子了。



秉燭讀春秋


宋太祖為什麼選擇傳弟而不傳子?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個千古謎題。而從正史的角度來看,宋太祖傳位給弟弟趙光義,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終結五代以來的亂政傳統,讓老趙家的江山長治久安。

五代以來,皇族之間為了爭奪皇位而殺得血流滿地的例子到處都是。

唐太宗固然是一代明君,但是他殺死兄長李建成,逼著老爹李淵讓位的行徑也不可抹去。之前我們認為李建成就是個膿包角色,但是隨著眾多歷史資料的普及,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可觀的太子建成形象。李建成也並非不是合格繼承人,而李世民殺兄奪位,雖然後來的歷史證明他是個有道明君,但如果他是個荒淫殘暴的主呢?而宋朝的江山就是從後周的孤兒寡母手裡得到的,如果後周世宗柴榮在世,以柴榮之勇武英明,相信趙匡胤終其一生都會是個好臣子,大忠臣。

但是,周世宗的英年早逝讓一切陷入不穩定狀態中。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時只有七歲,而五代期間有太多主少國疑,幼主登基讓國家陷入動盪的歷史,為了保證大宋朝的延續,宋太祖不得不選擇更有政治手腕的人來繼承皇位。

而他的兒子們歲數並不大,在趙匡胤登基時,他的長子已經死了,次子趙德昭10歲。趙匡胤死的那一年趙德昭26歲,但是趙德昭卻並無多少歷練,趙德芳17歲,在政治經驗上就更顯不足。

除此之外,在宋太祖建隆二年,宋太祖之母杜太后臨死之前召集了皇族大臣開了個會,並且叫了宋太祖的重臣趙普。杜太后是個有理想的老太太,她的理想是要讓大宋王朝千秋萬代。她給的藥方是,國賴長君,社稷之福。

並且當著皇族和大臣要求宋太祖死後,帝位當先傳光義,光義傳光美,光美傳德昭。宋太祖滿口答應,並由趙普記錄,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再來看另一方面,宋太祖對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培養,可以說,宋太祖是有意培養弟弟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的,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壓制了自己的兒子。在太祖一朝,趙德昭已經出閣視事,但是卻沒被封王。

對弟弟則是沒的說,

趙匡胤不警惕晉王抓權,甚至親自任命趙光義為開封府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列宰相之前,實際上成為皇位繼承人。而趙匡胤在平定南方之後想遷都洛陽,誰勸都不聽,卻被趙光義一句屁話:在德不在險。噎了回去,並最終打消了主意。

甚至晉王生病時,趙匡胤親自為他艾灸。

在宋太祖的有意扶持之下,晉王成為“天下第一能吏”,是個治理地方,同校政治的優秀政治家。並且宋太宗本人非常要求進步,在朝中也刻意結交提拔了一大堆文臣武將成為自己的私人勢力。

等到宋太祖突然駕崩,太監王繼恩自作主張去召晉王入宮也就非常好解釋了。王太監很清楚晉王的大腿比宋皇后的腰都粗,還是晉王即位自己得到的好處更多。

宋朝開國時的皇位非正常更換,帶著一層層迷案,史料多方,數不勝計,還有遼史中關於太宗“自立”的表述,這燭影斧聲的千古謎團等著後人來揭曉。


歷史風雲錄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傳位問題,歷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弒兄”,二是“傳弟說”。

認為“弒兄說”的,是以北宋僧人文瑩撰寫的一部筆記體野史《續湘山野錄》為依據,大意是說,976年10月20日晚上,宋太祖到湖邊觀看天象,開始天氣晴朗,突然狂風大作,下起雪雹來,宋太祖心中不快,召來弟弟趙光義,在宮中飲酒,後來,宋太祖瞪著兩眼,似乎有話要說,於是,宦官、宮女盡行迴避。

後來,守候在外面宦官、宮女遠遠看見屏風後面,燭光搖曳,人影散亂,趙光義時時起身離席,好像喝醉了。時至三更,猛然間聽到後面傳來斧聲,好像是宋太祖在用斧砍雪,一邊砍著,一邊高聲說:“好做!好做!”後來就睡了。趙光義也睡在裡面,時近五更,趙光義突然大聲向外而的人喊:“皇帝死了。”第二日,趙光義便接受遺詔,繼承了皇位。持此說者,認為宋太祖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趙光義當晚又留宿禁中,隨後繼位,實難脫弒兄之嫌。

關於傳弟說,《宋史》和野史記載頗多。大意是說,趙匡胤即位之後,其母杜太后經常參與政事。杜太后臨終時,曾把兩個兒子叫到跟前交待遺言,自己說,由宰相趙普記錄並見證,確定了一個皇位繼承的順序:趙匡胤死後由趙光義接任,趙光義死後趙廷美接任,再由趙廷美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或者趙德芳。寫好後,杜太后安排“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這就是傳弟說的證據:“金匱之盟”。

從這個記載來看,“金匱之盟”應該可信,倒不一定是杜太后偏愛兒子,而是出於大局和安危的考慮。趙匡胤於976年冬去世,這一年,趙光義38歲,而趙匡胤在世兒子中年齡最大的趙德昭26歲,加上,趙匡胤無論是發動陳橋兵變還是後來黃袍加身,費心出力最多、功勞最大的,就是這個弟弟趙光義,傳位於弟,有利於朝局的穩定。倘若傳位於子,在趙光義聲望和功勞都如日中天的時候,那些功臣悍將都還在世,他們既是皇帝的心腹,也是趙光義的心腹,所以,趙匡胤那年輕的兒子一旦繼位,能不能坐穩帝位,還是一個很難說準的問題。

從遵循母意這個孝的角度而言,從順應時勢大局而言,傳位於弟比傳位於子,當然平穩得多。所以,趙匡胤傳位於趙光義,是明智之舉,何況歷代傳位於弟的政權更替的例子,也是並不少見的。只是,趙匡胤唯一沒考慮到的,是這個弟弟當了皇帝后,會費盡心機剪除自己的兒子們,致使他們相繼早逝,抑鬱而終,這可能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的。


帝國的臉譜


說這件事情,我們首先得了解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國,只有瞭解了那個時代的混亂,我們才能知道趙匡胤傳位給自己的兄弟是不是一種合理的選擇。


五代十國綿延了50多年,政權更迭的很快,一箇中央政權沒過幾年、十幾年就會手下將領反叛或別的地方政權給滅掉,造成了五代十國中央政權在50年內連續換了五個,其他地方政權往往也因為將領的反叛從而導致江山易主,王位拱手讓人。

趙匡胤就是因為後周皇帝柴榮死得早,留下了沒有手段能力的孤兒寡母,才致使趙匡胤能黃袍加身成功,正是因為手下武將的強大,節度使制度的餘毒,才致使五代十國一直戰亂不息,久久不能統一。

趙匡胤是個雄才大略的人,他掃平十國之後,建立了一統,非常有遠見的廢除了節度使制度,用文官壓制武將來防止武將的反叛篡位,正因為這樣的制度,使得北宋到南宋滅亡,都未曾有一個武官反叛,終結了五代十國王朝短命的詛咒。


就是這樣的雄主,見識非同一般,他去世的時候是49歲,那個時候他的兒子們年紀尚小 ,根本不足以當大任,那個年代的人壽命又短,帝王武將中很少有人活過50歲的。

趙匡胤在母親的建議下,指定了自己弟弟趙光義為接班人 ,若自己早死的話,便由弟弟繼承自己的皇位。

若是兒子繼位,年齡不夠沒有足夠的手段、實力掌控,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肯定會如五代時期的歷史一般拱手讓人。

所以趙匡胤傳位自己的弟弟這件事情我覺得是合理的,但趙匡胤無法預測自己的死亡時間,如果自己的兒子長大了,能掌控全局了,皇位還是要傳到自己兒子身上的,所以這只是一種口頭上的約定。

大家都知道斧光燭影的故事,這件事情爭議太大,所以我們假設歷史上確實有斧光燭影這件事情。

趙光義看著自己的侄子一天一天長大,懂了好多東西,怕是再過幾年侄子們就可以成長到可以管理朝廷事務的地步了,等到那個時候恐怕就沒有自己的事情了。

畢竟如果可以的話,誰都會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兄弟只是一種基本的保障,因此趙光義做出了一個狠心的決定。

他和一個道士合謀患通,害死了宋太祖趙匡胤,趁趙匡胤的妻兒無法掌控朝局與軍力時,自立登位,成為了宋朝的第二代君主。

這就是無法分辨真偽的斧光燭影事件。

總結來說,就是因吸取了前朝的教訓,趙匡胤立下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為皇帝繼承人,以做萬全之備,但是趙匡胤遲遲沒有留下將自己弟弟立為皇帝繼承人的書面旨令,他想等到了兒子長大再將位置傳給兒子,然後就被權慾薰心、擔心會有變故的趙光義殺害、奪位了。


孤客生


傳給兄弟再正常不過了,兄終弟及最符合當時的環境,說趙匡義弒君篡的學者都是撲風捉影野史看多了。完顏阿骨打為什麼傳位給兄弟,而不是兒子?



金朝當時的情況和宋朝何其相似,金朝滅了遼朝,但是契丹的實力依舊不可小覷,為了維持剛剛建立的金朝,大金需要一位英明的皇帝,顯然弟弟吳乞買就是這個人,他的抱負和才學絲毫不遜於其兄阿骨打,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吳乞買才得以即位。和北宋趙家兄弟一樣,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弟弟拉攏了很大的勢力,太祖一死就沒人能壓制他了。金太宗簡直就是宋太宗的複製版,太相似了。所以建議那些對宋太宗繼位質疑的愛好者,先去調查一下金太宗,沒準金太宗也是弒君篡位的。



就算趙匡胤固執地將皇位傳給兒子趙德芳,那麼趙德芳面對這麼強勢的叔叔 估計會成為朱允文的樣板。



趙匡胤選的接班人是對的,不得不服宋太祖的魄力,宋太宗即位後,繼續進行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不過宋太宗為人所不齒的就是迫害侄子,最終他把皇位傳給兒子,相反金太宗沒有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侄子,把金朝正統給了哥哥一系。郭青螺曾說,“宋太宗以天下私之子,金太宗乃以天下還之侄,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再造碧水藍天


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宋太祖趙匡胤一共在位16年,他駕崩之時有兩個兒子在世,分別是26歲的長子趙德昭以及17歲的次子趙德芳。那麼他在位的這16年時間中為何始終沒立太子,甚至都沒給兒子封王?為什麼他死後繼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國史君認為,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親王尹京

趙匡胤終生都沒有給親生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封王,反而是開國不久就將趙光義封為晉王並任他為開封府尹,這就是“親王尹京”。在五代時期,能夠尹京的親王,其實就是皇帝的接班人!

第二、金匱之盟

我們有理由相信金匱之盟是被趙光義篡改過的,杜太后和趙匡胤的本意應該是趙匡胤傳趙光義,再傳趙廷美,再傳趙德昭,而趙光義改成傳到他這裡為止了。但是,我們沒有理由懷疑金匱之盟的真實性——為了防止主少國疑的情況再次發生,趙匡胤的本意就是要傳給弟弟趙光義。

第三、兄弟情深

趙匡胤非常慣著他弟弟。趙光義本來是沒有什麼威望的,他的權勢全是趙匡胤給的。趙光義曾經“陰養死士”,身邊圍繞著一大批武將,趙匡胤不但不管不問,還讓他們盡心輔佐晉王。趙光義生病時,趙匡胤親自給他艾灸,並且事先在自己身上做實驗。趙匡胤多次表示“晉王龍行虎步,吾不如也”。他生前的這些行為,確實讓人相信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

第四、拒絕內耗

趙匡胤、趙光義、趙德昭三人的年齡分別相差十二歲,而趙光義又逐漸具有了很大的權勢,他的利益網盤根錯節。如果趙匡胤真的傳位給了仁厚的趙德昭,叔侄相殘的“靖難之役”可能提前發生。所以,趙匡胤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傳位給弟弟,要麼殺了弟弟然後傳位給兒子。他選擇了前者,因為他相信弟弟會感激自己的恩情,保護好自己的兒子。


國史通論


趙匡胤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兄弟而不是自己兒子?現在唯一能找到的歷史解釋,記載在宋代官方編修的《太祖新錄》《太宗實錄》這兩本書,以及根據《太宗實錄》寫成的《三朝國史》(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也是官方編修的)裡。

(趙匡胤)

這個記載說的是,在建隆二年(961年),有一天,趙匡胤的娘杜太后把趙匡胤和宰相趙普叫到她面前,問趙匡胤:“你知道你是怎麼得天下的嗎?”

趙匡胤是個孝子,老太太這麼一問,他肯定要討老太太喜歡,於是就說:“都是祖上的陰德,還有就是託太后的洪福!”

杜太后可不想這樣膩歪,直接就說:“那是因為人家柴榮的兒子小!他兒子要大一點,你還能獲得這個皇位嗎?”接著老太太說出了她的意思:“要讓咱們大宋不再重蹈覆轍,你以後要把皇位傳給光義,這樣才能確保江山永固!”

趙匡胤同意了。但是杜太后怕趙匡胤反悔,讓趙普把這件事記下來,寫成兩份,都在上面簽字。一份將來隨杜太后下葬,一份鎖在一個金匱裡。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趙匡胤就把皇位給了趙光義。

不過,這件事在後人看來,又有很多疑點。有哪些疑點呢?

一是在趙匡胤當皇帝的最後時間裡,把趙普給罷相了。罷相的原因,從趙普給趙匡胤的謝表中可以看出,其中有一條是趙普“輕議”趙光義。既然趙光義是杜太后選定的繼承人,趙普卻“輕議”儲君,那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這還不是孤證,趙普死後,趙光義還說過一句話:“趙普一向與朕有不足,眾人所知。”說明趙匡胤的時候,趙普確實多次和趙光義鬧矛盾。多次與一個儲君鬧矛盾,除非趙普腦袋進水了。

(趙光義和趙普)

二是既然杜太后選定了儲君,趙匡胤為何不公佈?及早立儲不是更能讓天下安定嗎?如果他是想違背杜太后的命令,最後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那麼,他就應該特別照顧除他以外,唯一知道這個“秘密”的人趙普。要麼特別重用,要麼殺人滅口。他為何兩者都不選擇,而是因為趙普貪賄,只把他罷相呢?他不怕罷相後趙普隨便亂說嗎?

三是既然杜太后有這個“傳約”,趙匡胤去世後,知道的人就只有趙普一人。趙普當時為什麼不立刻把這個秘密說出來,讓趙光義因此可以名正言順地坐穩天下?為什麼要在太平興國六年,也就是趙光義當皇帝六年後才拿出來。而那時候,因為趙匡胤的兒子及弟弟先後“突然”去世,趙光義正遭遇天下人私議。如果當時就拿出來,不是這樣的私議就完全不存在了嗎?

因此很多人認為,這個所謂的“金匱之盟”,是趙光義在遭遇天下人對他的信任危機以後,由趙普和趙光義合夥炮製的。炮製以後,兩人都得到好處:趙普如願以償重新被升為宰相,趙光義如願以償消除了天下人對他皇位獲得的懷疑。

如果“金匱之盟”是假的,那麼趙匡胤有沒有傳位給趙光義的想法呢?

我認為還是有的。不過具體情況應該是這樣的:趙匡胤當皇帝后,一直想把皇位傳給趙光義,但是後來他的想法變了,想傳位給自己兒子了。趙光義察覺了趙匡胤的這種變化,才在“斧聲燭影”中,暗害了趙匡胤。

趙匡胤想傳位給趙光義是顯而易見的。他一直培養趙光義,封趙光義為晉王,還讓他擔任開封府尹,這些都是在五代時間皇儲才會封的爵位和擔任的官職。在朝廷排位上,他也讓趙光義排在百官之首,位置在宰相的前面。同時,朝廷的很多政務,他都會讓趙光義去做。

反而是他自己的兒子們,年紀都十幾歲二十多歲了(趙匡胤去世那年,他的次子趙德昭25歲,四子趙德芳18歲,都基本上成年),但都沒有封王,也沒有讓他們擔任什麼重要職位,沒有把政務交給他們去做,顯然是並沒有著力培養的意思。

趙匡胤想傳位給兄弟,也是因為他想吸取“主少國疑”的教訓。不過,當他的兒子們長大後,當他對趙光義有意見後,這種想法就變了。

(趙普)

趙匡胤晚期對趙光義有意見,最典型的就是有一天,他站在城樓上,看見趙光義前呼後擁地在街上走的時候,很不高興地說:“好一條軟繡天街!”自那以後,趙匡胤就開始決定要遷都,從開封遷到洛陽。而這個舉動,學者們普遍認為,這是趙匡胤想跳開趙光義的勢力範圍,並籌劃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的表現。

而正是在遷都的動議發生不久,“斧聲燭影”的事件發生了。趙匡胤突然去世,趙光義坐上了皇帝寶座。

(參考資料:《太祖新錄》《太宗實錄》《三朝國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來回答,在當時的大宋朝隨然是趙匡胤是皇帝,可是他的兄弟趙匡義成天在外面領軍征戰,在外面早就有了意心了暗地裡連落了不少的將軍,最大的隱患就是握有兵權,在當時的趙匡胤的心裡他也想把自己的皇帝位子傳給他的兒子,可是事情不是他想的那樣簡單,當時趙匡胤的兒子還小他的叔叔又那麼強勢,此時的趙匡胤以是百病纏身,隨然自己是個皇帝可早以大權旁落,趙匡胤心裡比誰都明白,如果真的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他兒子小跟本就左右不了趙匡義,其實趙匡胤是個很聰明的皇帝,他為了保護自己兒子也指有傳位給自己的兄弟趙匡義,如果強行傳位給了他自己的兒子,他的兄弟趙匡義就會不服氣,趙匡義就要篡位奪權,到那時他兒子的帝位不保不說恐怕連性命都難保,就向大明朝一個樣子,朱隸不就篡了他侄子的皇位了嗎?這就是環境所逼,沒有辦法要不誰不想把自己的皇位叫自己的兒子計成皇位,所以在當時的政治和權力的考良下趙匡胤也指有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兄弟爾不是自己的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