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3.背信棄義

E03.背信弃义

第五章 “五世昏亂”與“秦晉之好”

03

E03.背信弃义

能夠順利取得國君之位,自然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可對於晉惠公夷吾來說,還遠不是該慶賀的時候。因為他只是通過賄賂的手段,暫時取得了裡克和丕鄭的支持,並沒有將國內的危機完全消除。他的哥哥還在狄國,重耳的黨羽還在國內活動,這些都還是可能會影響政權穩定的不安定因素。

更讓惠公忌憚的還有權臣裡克和丕鄭。裡克在獻公時期就已經位列為卿了,曾先後以上軍主帥的名義討伐虞、虢,以及收容公子重耳的狐氏大戎。丕鄭雖然沒有過多的記載,但從裡克尋求同盟的立場來看,丕鄭也應當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到獻公去世後,二人聯合七輿大夫,以及三公子的私屬,一舉剷除了驪姬一黨,這對於太子申生的故舊來說,絕對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也正因如此,不少貴族都對裡、丕的為人讚許有加,讓他們在短時間內集聚了可觀的人望,從而成為晉國政壇上一顆炙熱的新星,對君位的歸屬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惠公若不是取得了他的支持,是斷然不可能回國即位的。

按照當時的說法,此時“裡、丕之黨半國矣”,裡克和丕鄭二人權勢熏天,心腹黨羽遍佈朝野,只要他願意,隨時都可以跟國君掰手腕,而國君還不一定能鬥得過他。外有重耳四處煽風點火,內有權臣在臥榻之側,惠公又怎麼能夠睡得安穩?因此,無論是誰坐到了如今晉國國君的位置上,都需要好好思考該如何處理與裡、丕之間的關係。對於惠公來說,已然有如此煊赫地位和影響力的裡克、丕鄭,就算是不除掉,也斷然不能依照諾言,將汾陽和負蔡的百萬田土兌現給他們。否則真要等到他們坐大壟斷朝政的那一天,公室就真的就只能任人宰割而沒有還手之力了。惠公繼承了其父親獻公嗜殺的執政風格,他當機立斷,選擇了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斬草除根。

但就算你是一國之君,殺人也要按照基本法,想要除掉臥榻之側鼾睡的權臣,總得有個像樣的藉口,而尋找這樣一個藉口對於晉惠公來說,還真不是什麼難事。

我們知道在去年,裡克和丕鄭連續發動了兩場政變,先後殺死了繼承君位的奚齊和卓子,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都是以下犯上的叛亂之舉。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其中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要消滅弒君犯上的亂臣賊子。而就在裡克發動政變的時候,齊桓公正在距離晉國不遠的葵丘(或在河南民權縣)舉行盛大的會盟。會盟上一再向諸侯強調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話音還沒落呢,這晉國就爆發了這樣的事情,簡直不要太藐視我這霸主的權威。

而且按照晉獻公去世前,周朝大夫宰周公的說法——“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也”——齊桓公選擇葵丘作為會盟地點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滿足於僅僅稱霸東方,有意要向西方擴展自己的影響力。這個時候齊桓公或許還正發愁,如何尋找介入西方事務的藉口呢,可巧就讓裡克就給奉上了,這樣的機會又豈能放過?齊桓公也是當仁不讓,在得到消息之後迅速就整點了兵馬,直奔晉國而來,聲言要討伐弒君亂政的權臣。

不過別看諸侯軍隊聲勢浩大,他還真不至於能影響到晉國的內政,這些話還是宰周公告訴我們的。他在勸阻晉獻公的時候,就表示齊桓公的霸業已經是末日西山,根本折騰不了幾天了,哪裡還有精力西征晉國呢?

事情的發展似乎正如其所料,諸侯大軍剛到高粱(山西臨汾東北),就聽說秦穆公已經帶兵護送夷吾返國了。齊桓公不瞭解西方世界的底細,也不敢貿然跟秦穆公掰手腕,只好就收兵回國了。但為了維護霸主的權威,臨行前,他還是特意委派隰朋前來問罪。周王室的周公忌父、王子黨也正是為此事而來。為了維護齊桓霸主的威嚴和周王朝的秩序,他們都要求晉惠公誅殺亂臣賊子裡克以正視聽。

彼時晉國已然是一個雄踞一方的大國,若是真心想要維護裡克,其他人也不敢置喙強求。但偏偏晉惠公對裡克也多有忌憚,一心想要除掉裡克,於是在各國來使都默不作聲的時候,主動地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倒是讓在場的使節們都感到有些意外。

惠公心意已定,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該如何妥善處理的問題了。前面我們已經提到,裡克和丕鄭的黨羽佔據了晉國貴族的半壁江山,在加上重耳黨羽的活動,如果稍有不慎,很可能就會演變成一場全面戰爭。好在惠公的團隊中,不缺的就是工於心計的智囊,他們巧妙地利用了國際國內的各種關係,為裡克和丕鄭佈下了一個巨大的圈套。

晉惠公首先使出了一招調虎離山之計。由於在回國之前曾有過許諾,在惠公即位後,秦國人開始不斷催促有關河外列城五的交割問題。惠公便藉此機會,把丕鄭派到秦國去,讓他以國內政局未穩為由,要求暫緩割地。丕鄭前腳剛剛離開國境,惠公的後腳就已經踹開了裡克的家門。

此時的裡克根本沒有任何心理準備,惠公派來的人闖進家門的時候,他或許還真掰著手指頭計算著將要到手的封地呢,冷不防地就看見一眾士兵猛然撲將過來,將自己摁倒在地。裡克銜滿了泥巴,嘴裡嗚嗚直叫,在地上掙扎了半天,最終還是被人五花大綁捆了個嚴實。

等他平靜下來後,知道自己恐難逃此劫,便很是憤慨地質問道:“如果沒有我帶人殺死了奚齊和卓子,你怎麼可能坐到今天的位置上?”

有人把裡克的話帶給了惠公,很快就收到了回覆:“你說的沒錯,沒有你我就做不了國君。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是一個弒君者,你殺死了兩任國君,一個受命託孤的大夫也被你逼迫至死。你有廢立君主的權勢,讓我如何才能安心地做你的國君呢?”

裡克冷笑了一聲,想不到我輝煌一時,最終竟然落得如此一個罪名,於是仰天長嘆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說罷伏劍自殺——這就是成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來歷。

為了平息民怨,更為了穩住反對派的心思,晉惠公在殺死裡克之後,上演了一出苦情戲。他做出了一些後悔的姿態,表示自己並不想殺掉裡克,並埋怨郤芮說:“裡克是寡人的社稷重臣,寡人一犯糊塗就把他給殺了,你當時怎麼就不阻攔一下呢?”

郤芮心裡想著您老人家可真會裝,但他到底是惠公的智囊,很配合地認了個錯。據說那個跟太史蘇唱對臺戲的郭偃聽了之後,扭頭就在竹簡上寫了一段話:“郤芮就是這個德行,他知道國君犯了錯誤,卻不為國家打算去好好勸勸國君,他這種做法就是不忠,所以郤芮就該不得好死。”與此同時他還詛咒惠公說:“國君不經深思熟慮就胡亂殺人,是不祥的徵兆,恐怕會遭受天譴、斷子絕孫,禍亂恐怕就要來臨了。”

不管郭偃是如何的義憤填膺,但至少在眼下,面臨禍亂的還輪不到惠公和郤芮。除掉裡克之後,與裡克有同樣罪責的丕鄭,自然也就成了下一個被放到砧板上的肉。丕鄭當時正在秦國出訪,其身上肩負的是惠公請求暫緩割讓土地的使命。丕鄭在接到這個使命的時候,似乎就已經預感到哪裡有些不對勁。按理來說派人到秦國去賴賬這麼大的事情,需要靈活得體的處理,既要達到自己的目的,也要維護好兩國關係,這才是最好的結果。既然如此,國君就應該在臨行之前做好相應的對策,並派他信得過的心腹,至少是對之前談判有所瞭解的人前往,才顯得鄭重其事。但是惠公並沒有派自己人到秦國,而且也沒有具體的策略,只是給了一個籠統的指令,說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只要賴掉就好,這也太反常了。

丕鄭一路上思來想去,心中的惶恐便越來越強烈。他突然想到,或許國君之所以要求緩賄,是因為他根本就沒打算把城池割讓給秦國。秦國只是他用來打破與公子重耳之間均勢的棋子,用完了之後就直接扔掉了,根本就沒有想要搭理他。既然如此,那他在回國之前許給自己的七十萬畝田土還能作數嗎?如果他也打算賴掉該怎麼辦?如果此事真的發生了,以後君臣之間還如何相處,如何建立互信?

想到這裡,丕鄭的頭皮不禁有些發麻,儘管他不知道惠公接下來會怎麼做,但這個細思極恐的猜疑鏈一旦形成,便沒有了轉圜的餘地。他帶著這個心思到了秦國,把晉惠公緩賄河外之地的要求轉述給了秦穆公,並向秦穆公表達了自己對這件事的理解。他認為惠公最為倚重的智囊團,是郤芮、郤稱和呂甥這三個人,郤芮一直隨從惠公在外流亡,郤稱和呂甥則是惠公的內主,他們長期為惠公出謀劃策。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使得交割土地的事務變得波折起來,秦國若要想順利拿到河外列城,首先就應該除掉這三個人。

秦穆公簡直要被晉國這幫人給玩壞了:“當年若不是你們貪利,我堂堂西戎霸主何至於被夷吾這小子玩的團團轉!如今我剛剛扶植他上位,你們就又來要求我更立新君,到底怎麼個意思?還有你們那個國君,他難道不知道一諾千金是什麼意思嗎?都已經在鬼神上帝面前發過誓了,還帶反悔的?我真不知道你們晉國人的腦子到底是怎麼長的?你們這麼多鬼心眼到底從哪兒來的,教教我好嗎?”

但秦穆公到底還是個有氣度的君主,他心中雖然憤怒,可終究還是沒有發作,而是冷眼看著丕鄭在朝堂之上慷慨陳詞。丕鄭提出讓秦國下重金騙請三人到秦國,在把他們扣下之後,秦國大軍東渡黃河,以晉國國內的反對派作為內應,驅逐晉惠公,迎立在當時還不怎麼爭氣的重耳。

雖然要付出財禮的代價,但到底要比竹籃打水要強一些,秦穆公實在沒有更好的辦法,只好聽從丕鄭之言,讓大夫泠至陪同丕鄭一同回晉國覆命。一行人行至絳都郊外,丕鄭已經聽說裡克被殺的消息,於是便找到七輿大夫中的共華詢問局勢。

裡克被殺一事讓七輿大夫感到陣陣寒意,但是共華天真地以為晉惠公殺掉裡克只是迫於國際壓力,而且殺掉裡克之後當即表示了反悔,說明他並沒有真心想要殺掉裡克的意思。另外共華還說,惠公也只是殺掉了裡克一人,並沒有展開大清洗,七輿大夫至今都沒有受到任何牽連,想必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因此認為丕鄭入朝覆命也不會有事的。

但是沒想到,惠公的智囊團果然還是技高一籌,他們不殺七輿大夫的目的,就是為了引丕鄭上鉤。丕鄭聽了共華的話,帶了秦國使者去見郤芮,郤芮一看秦國帶了這麼多的禮物,比丕鄭帶到秦國的禮物還要豐厚,馬上就知道了他們的來意,於是迅速知會晉惠公,設計殺死了丕鄭。

在小說家馮夢龍的戲說中,丕鄭的死據說又與屠岸夷有關。屠岸夷本是東關五的門客,裡克圖謀弒君時被策反,在朝堂上殺死了卓子,成為裡、丕之黨的重要人物,並被委派與重耳接頭。但惠公回國之後,屠岸夷看到風向不對,又迅速調轉槍口與惠公合謀暗算丕鄭。丕鄭本打算裡應外合,再次發動政變,卻不料寒冬料峭之中,心事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計謀還未成行,就追隨裡克去了。

丕鄭被殺後,原本勸說丕鄭回國的共華黯然傷神道:“沒想到啊沒想到,國君的計謀竟然這麼深。丕鄭前來詢問我的時候,我以為國君不會殺他,所以才讓他入朝的。沒想到國君竟然是撒了這麼大的一個網!丕鄭是因為誤聽了我的話才送死的,我對不起他啊!”

共華有著重義輕生死的君子之風,他知道晉惠公殺掉了丕鄭之後,自己也必然會面臨清洗,但是他並沒有跑路,而是靜靜地等著國君前來捕殺自己,就算給丕鄭償命了。

果然不久之後,晉惠公就接連捕殺了包括共華在內的七輿大夫。所謂的七輿大夫,主要是貼身護衛國君,並充當儀仗隊的貴族。當時的國君出行時,除了自己乘坐的戎車之外,還有七乘副車跟隨,七輿大夫就是負責這七乘副車的官員。因為七輿大夫特殊而敏感的身份,裡克和丕鄭在發動政變時就率先策反了七輿大夫,以便於謀刺國君。儘管七輿大夫最終並未直接參與刺殺行動,但他們的背叛終究還是讓惠公如芒在背,必欲除之而後快。這一年被誅殺的七輿大夫除了左行共華外,還有驪姬之亂時曾奉命攻打夷吾的右行賈華,以及叔堅,騅歂,累虎,特宮,山祁這麼幾個人。

晉惠公以雷霆之勢,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內,就把國內的反對勢力絞殺殆盡,成功地化解了國內的分裂危機,從中也足見惠公團隊政治手段之狠辣。惠公的這些手段從一定程度上很得其父的真傳,因此其名聲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但若實事求是地講,這或許也是儒家敘事體系的一種偏見,晉惠公為人狡詐不假,但正因為其狡詐,也讓它很是善於利用民心,並不像傳統史料所描述的那般是個獨夫民賊。

丕鄭死後他的兒子丕豹跑到了秦國,說什麼都要讓秦穆公為自己的父親報仇。秦穆公也因為晉惠公賴掉了河外列城的事情暗自傷神,輾轉反側了好幾宿都沒能睡安穩,但他卻並沒有討伐晉國的打算,而是反問丕豹:“如果晉侯夷吾真的不得人心,真的沒有民眾的擁護,他怎麼可能殺掉裡克、丕鄭這些人而不引起反叛呢?”

秦穆公的問話讓丕豹也啞口無言,但看到丕豹哀痛的表情,穆公也不想失去他這樣一顆棋子,於是便安慰道:“現在晉國國內局勢穩定,反對派不是被殺就是逃亡,單憑秦國的力量是無法驅逐他的,我們還是從長計議吧!”

晉惠公過河拆橋的做法雖然很讓人不齒,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對於穩定晉國的政治環境還是大有裨益的。在剷除了裡克和丕鄭這樣的核心人物之後,那些反對惠公當權的利益集團由於群龍無首,很快就作鳥獸散了。其後雖然還有一些死黨——比如重耳的外公狐突——總想著興風作浪,但在經歷了驪姬之亂至今多年的混亂局面後,晉國可謂是人心思定,人們對於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倍感珍惜,不想再生枝節,因此這些行動也很難取得大眾的支持。

晉惠公除了手段毒辣之外,也是一個善於施恩的人,比如其在位的第二年,特別對故太子申生的靈柩進行了重新安葬,這對於拉攏故太子黨羽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由於晉惠公所施行的安撫政策,使得很多原本頗有怨言的貴族也都紛紛改變了風向,從而都緊密地團結在晉惠公的周圍,為其延續獻公的集權化改革作出努力。經過這一系列整頓之後,晉國終於結束了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開始在新君的帶領下,昂首闊步向中原的沃土挺進。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重耳妄求回國的念頭,恐怕從此以後也再難實現了。

然而歷史永遠都充滿了變量,這些變量總能夠出其不意地改變歷史的進程,讓晉國接下來的歷史故事更加精彩紛呈,同時也在無形中促成了一場巨大的變革,對整個春秋乃至於後世的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這一切,對於當時的局中人來說,都是無法預料的。

E03.背信弃义

待續……

E03.背信弃义

晉國史話·第一輯 晉文公霸業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