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不哄,讓寶寶哭累了就睡覺:對待 1 歲的寶寶,是否恰當?

不抱不哄,讓寶寶哭累了就睡覺:對待 1 歲的寶寶,是否恰當?

這還用說嘛,當然不恰當,很不恰當,非常不恰當。

這種說法最早源於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都快過去了1個世紀了,怎麼還有這樣的問題。

20世紀上半葉,行為主義認為,嬰兒需要的是食物、居所、醫療,並沒有考慮到嬰兒的情感需求。

而擁抱,溫暖的關懷,親吻,會被人認為是寵壞了。

認為,如果以擁抱、親吻照顧大的嬰兒,會自私,情感不獨立 ,沒有安全感。

當時,雖然有弗洛伊德,但行為主義思想,在育兒界,佔據統治地位。

20世紀20年代,當時的育兒權威約翰.沃森說,不要擁抱孩子,不要和孩子太過親熱,不要親吻孩子。

當時的流行雜誌《育兒》,說養育孩子的秘訣是紀律,要讓孩子遵守紀律,然後是物質,就是吃喝、住、醫療這些嘛,而不是情感。

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才逐漸放棄行為主義,承認了情感的重要性。

當時哈里.哈洛作了個實驗,把剛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媽媽分開。並在幼猴待的房間裡,放上兩隻假猴子。

一隻是金屬做成的,沒有溫度,但提供食物(奶粉)給幼猴,另一隻用絨布做成,模仿猴子的表層皮毛。

結果是,小猴子大部分時候都緊緊的抱著絨布猴,就算是在喝奶的時候,也會抱著,只把頭伸到金屬猴那裡。

這個實驗證明,連小猴子是有情感需求的,何況人。

先不說不足1歲的寶寶,就說成人吧。

父母關係中,如果你的訴求得不到回應會怎麼樣,我想會有很多人有這種經驗。不管你怎麼表達,說也好、罵也好、歇斯底里也好、自殘也好。。。。

如果父母對你的訴求,毫無回應,你會有什麼感受?

恐怕大部分人感覺到的,只能是絕望。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地。

夫妻、戀人、朋友,是不是也是一樣的情況,如果你的訴求,對方毫無反應,這夫妻還做得成嗎?戀人要不要分根本不是個問題?朋友,散的也一樣快。

畢竟,誰也不想總處在一個絕望的情緒裡。

連你我都會感到絕望 ,何況寶寶。

說回寶寶,寶寶哭鬧,就是訴求,訴求就必須回應。

至於怎麼回應,個人覺得,首先還是多注意寶寶的反應吧。畢竟每個寶寶的情況不一定一樣,但寶寶一定會反應出來,不會說話就只能哭。

吃、喝、拉、撒、不舒服、生病。。。。

都會讓寶寶鬧起來。

明顯的情況就先處理了,比如餓了、渴了、尿了、拉了。不明顯的情況,這個很難講。

有次夜裡停電,那是個夏天,屋裡簡直沒法呆,大人還沒什麼,小傢伙不幹啊,回去就哭。

我抱著娃(不到1歲)在附近公園轉,一直轉到天亮,因為一回去就哭,那天早上,我半邊膀子都沒有知覺了。

娃一生病,只能是哭,又是哭又是鬧的。

剛出生那年過年(10個月左右),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每天都發燒,固定的時間,吃點退燒藥會退一陣子,然後又會燒起來。

發燒嘛,自然是很不舒服的,哭的那叫一個撕心裂肺。

去兒童醫院查了下,人家說住院吧,查查看什麼情況,後來說是什麼川崎病,聽名字跟日本有關,我查了下,是個日本人發現的這個病。也不知道病因。

孩子連續高燒不退,只能用免逸球蛋白,這藥老貴了。

主要不是花錢的事兒,住院第一天,那麼小的孩子,當時才10個月。胳膊細的都下不了針,針下在腦袋上,一下子抽出來那麼多血,看著都心疼啊。

然後,那個針一直在頭上,直到出院。

可那麼小的孩子,那不會老老實實的讓打針啊,總是動來動去的。

我們就輪流抱著她,一人抱娃,一人舉著根鐵管子,上邊掛著員瓶。小孩血管細啊,50ml的藥,得滴兩三個小時,一天得滴好幾瓶。

現在,娃4歲了,每天都開開心心的, 有什麼不開心、小情緒,都會說出來。

1歲的寶寶,如果得不到回應。對她來說,那就是絕地。

經常處於絕望中的寶寶,長大了會怎麼樣,我不知道。

反正,我是不敢嘗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