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不哄,让宝宝哭累了就睡觉:对待 1 岁的宝宝,是否恰当?

不抱不哄,让宝宝哭累了就睡觉:对待 1 岁的宝宝,是否恰当?

这还用说嘛,当然不恰当,很不恰当,非常不恰当。

这种说法最早源于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都快过去了1个世纪了,怎么还有这样的问题。

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认为,婴儿需要的是食物、居所、医疗,并没有考虑到婴儿的情感需求。

而拥抱,温暖的关怀,亲吻,会被人认为是宠坏了。

认为,如果以拥抱、亲吻照顾大的婴儿,会自私,情感不独立 ,没有安全感。

当时,虽然有弗洛伊德,但行为主义思想,在育儿界,占据统治地位。

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育儿权威约翰.沃森说,不要拥抱孩子,不要和孩子太过亲热,不要亲吻孩子。

当时的流行杂志《育儿》,说养育孩子的秘诀是纪律,要让孩子遵守纪律,然后是物质,就是吃喝、住、医疗这些嘛,而不是情感。

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才逐渐放弃行为主义,承认了情感的重要性。

当时哈里.哈洛作了个实验,把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分开。并在幼猴待的房间里,放上两只假猴子。

一只是金属做成的,没有温度,但提供食物(奶粉)给幼猴,另一只用绒布做成,模仿猴子的表层皮毛。

结果是,小猴子大部分时候都紧紧的抱着绒布猴,就算是在喝奶的时候,也会抱着,只把头伸到金属猴那里。

这个实验证明,连小猴子是有情感需求的,何况人。

先不说不足1岁的宝宝,就说成人吧。

父母关系中,如果你的诉求得不到回应会怎么样,我想会有很多人有这种经验。不管你怎么表达,说也好、骂也好、歇斯底里也好、自残也好。。。。

如果父母对你的诉求,毫无回应,你会有什么感受?

恐怕大部分人感觉到的,只能是绝望。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地。

夫妻、恋人、朋友,是不是也是一样的情况,如果你的诉求,对方毫无反应,这夫妻还做得成吗?恋人要不要分根本不是个问题?朋友,散的也一样快。

毕竟,谁也不想总处在一个绝望的情绪里。

连你我都会感到绝望 ,何况宝宝。

说回宝宝,宝宝哭闹,就是诉求,诉求就必须回应。

至于怎么回应,个人觉得,首先还是多注意宝宝的反应吧。毕竟每个宝宝的情况不一定一样,但宝宝一定会反应出来,不会说话就只能哭。

吃、喝、拉、撒、不舒服、生病。。。。

都会让宝宝闹起来。

明显的情况就先处理了,比如饿了、渴了、尿了、拉了。不明显的情况,这个很难讲。

有次夜里停电,那是个夏天,屋里简直没法呆,大人还没什么,小家伙不干啊,回去就哭。

我抱着娃(不到1岁)在附近公园转,一直转到天亮,因为一回去就哭,那天早上,我半边膀子都没有知觉了。

娃一生病,只能是哭,又是哭又是闹的。

刚出生那年过年(10个月左右),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每天都发烧,固定的时间,吃点退烧药会退一阵子,然后又会烧起来。

发烧嘛,自然是很不舒服的,哭的那叫一个撕心裂肺。

去儿童医院查了下,人家说住院吧,查查看什么情况,后来说是什么川崎病,听名字跟日本有关,我查了下,是个日本人发现的这个病。也不知道病因。

孩子连续高烧不退,只能用免逸球蛋白,这药老贵了。

主要不是花钱的事儿,住院第一天,那么小的孩子,当时才10个月。胳膊细的都下不了针,针下在脑袋上,一下子抽出来那么多血,看着都心疼啊。

然后,那个针一直在头上,直到出院。

可那么小的孩子,那不会老老实实的让打针啊,总是动来动去的。

我们就轮流抱着她,一人抱娃,一人举着根铁管子,上边挂着员瓶。小孩血管细啊,50ml的药,得滴两三个小时,一天得滴好几瓶。

现在,娃4岁了,每天都开开心心的, 有什么不开心、小情绪,都会说出来。

1岁的宝宝,如果得不到回应。对她来说,那就是绝地。

经常处于绝望中的宝宝,长大了会怎么样,我不知道。

反正,我是不敢尝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