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報學校,線差和排位,哪個更準確?爲什麼?

不能忘記14


線差法和位次法是高考志願填報兩種常用方法,但都有侷限性,根據不同分數段選用,參考價值會更大,我給大家簡要介紹如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線差法定義與案例分析

線差法簡單講就是考生分數與批次線做差,參照往年此線差高校招錄情況,進行選報。

案例:2018年四川理科考生600分(理科一本線546分)線差=600-546=54分,可以選報高校大致範圍分析:

查閱2017年四川省理科一本線511分,則2018年考生分數換算成2017年等效分為511+54分=565分,則我們可以參考2017年此分數線高校投檔情況:
我們對照下

2018年600分投檔院校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投檔線597分,東北財經大學598分,可見線差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位次法定義與案例分析

位次法,俗稱排位法,簡單講就是考生依據“一分一段表”,查詢自己所在省位次,而後參照往年此位次高校招錄情況。

案例:2018年四川理科考生600分,採用位次法分析大致選報範圍:

查詢2018年“一分一段表”,600分對應位次27928:
查詢2017年此位次對應的考生分數(564分與565分),及高校招錄情況


對照2018年600分(排名27928)高校投檔情況,
可見
線差法和位次法參考價值都很強!

兩種方法使用範圍小結:

一是對於高分段考生,位次法參考價值強,分數越高參考性越強。

二是對於分數線附近考生(上下浮動30分),線差法參考價值強,分數越臨近分數線,參考性越強。

三是兩種方法要綜合研判。每年的考生人數、院校招錄計劃或有變化要考慮到這些因素。


清爽自然考研與高考


  線差與排位,都是填報志願常用的方法。就適用範圍來說,排位法比線差法更廣,但兩者都有其侷限性。

 一、排位法(位次法)

  排位法的基本原理是很好理解的。高校招生投檔、錄取均是以考生位次為依據,如今年5000名的考生、與去年5000名的考生,多數情況下其所能選擇的學校層次是較接近的(當然要考慮招生人數的變化),因此排位法是我們填報志願時最常用的方法。

  排位法適用於所有層次的考生,但對不同層次的考生而言其參考價值是不同的。越高分的考生,排位法的參考價值就越高,原因很簡單——高分段考生總人數少,同分人數也少;相對應的高校數量也較少,高校錄取線重疊的情況也相對較少。

  到中分段,位次法的參考價值就降低了。主要是中分段考生成績高度密集,相對應的院校也數量龐大。簡單地說,就是一大群成績相近的考生,對應著一大批層次相同的院校,因而考生的填報行為很難準確預測——專業的冷熱門程度與往年比可能會發生變化,今年考生的興趣和意向也可能去往年不同,考生往哪些學校、專業上集中填報,哪些學校、專業的錄取線就會上漲。一些學校錄取位次動輒波動幾千名的情況也不少見。

  但是這並非位次法的問題,對於中分段的志願填報,任何方法都難以做到準確預測。

 二、線差法

  線差法是以分數線為基礎,以考生成績與批次線的差值,與高校錄取線與批次線的差值兩者對比分析志願的方法。對於成績處於批次線附近的考生而言,線差法是較具參考價值的。但線差法的侷限性也很明顯,隨著線差值的增大,誤差也會變大。

  分數線是按招生計劃數的120%劃定,因此每年分數線也基本上是等效的,這一點是線差法合理性的基礎。但是,不同年份分數線上的考生成績分佈狀態可能並不相同:

  例如:四川省2015、2016年理科一本線分別為528、532分,相差不大。但是這兩個年份考生成績分佈狀態是相差甚遠的,我們先以2015年600分(線差72分)為例,當年600分以上有6945人;但2016年的604分(線差72分)以上則有13980人。因而這兩個線差同為72分的成績,在2015、2016年所能填報的學校必然是太不相同的。

  正是由於不同年份間分數線上的成績分佈狀態不同,即使分數線是等效的,但分數線上的每一分可能並不等效,線差值越大就可能誤差越大。因而,一般建議成績離分數線差值較大的考生不宜將線差法作為主要分析工具。

 三、如何防範線差、排位法誤判的風險

  某些高校的錄取線排位、或線差值波動很大的情況並不少見,因而有人質疑線差、排位法的合理性,但是除此兩法之外似乎並沒有更準確、合理的方法。事實上對於院校錄取線大幅度波動(如大小年)的情況,任何方法都無法做到準確預測,因此我們不能因為使用線差、排位法在分析個別學校時出現誤判而否定線差、排位法。

  多數情況下,我個人建議考生使用排位法為主,線差法為輔分析志願。

對於院校錄取線波動較大的情況,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防範意外,一是服從專業調劑,二是從院校志願的梯度設計上防範風險。如我們前面所選的A、B學校通常是相對高分的,可能從歷史數據分析有些年份我們能被錄取,有些年份不能被錄取,這種情況下首先要服從專業調劑確保提檔後不被退檔,同時後續的志願要有足夠的保底幅度,確保我們在A、B志願上滑檔(未達投檔線檔案投不出)後,能成功投檔到穩、保的志願院校(保底的學校建議無論採取位次或線差法分析,都能保證穩穩地被最近多個年份的高分專業錄取)。

  以上是關於線差、排位法的簡單分析,歡迎討論。我是從事招生考試管理的教育工作者,歡迎考生、家長朋友關注!


高考與教育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小編現在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結合自已當年報考的親身經歷和體會提出一些觀點,希望對您有幫助!

其實在高考報志願的過程中,要結合很多因素,多方面考量。相比較於線差和排位的重要程度來說,小編自己更側重於線差。但這並不意味著位次不重要,也是有一定借鑑作用的,最好是兩者共同比較。


線差:

其實線差分兩種:一個是學校的線差,還有一個是考生自己的線差。

  • 學校線差=平均錄取分數-相應批次控制分數線
  • 考生線差=考生分數-批次控制分數線

報考時最好查詢高校近3-5年的平均錄取分數線差,以下舉例說明:(以遼寧大學為例)

線差分別是:2017年:557-480=77

2016年:572-498=74

2015年:567-500=67

平均線差:(77+74+67)/3=72

(遼寧考生為例)也就意味著考生的分數減去遼寧理科一本省控線的線差至少要大於等於72分才是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把握被錄取。

位次(排位)

是指考生高考成績在全省該類別考生中屬於買的段位(位置)。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一份一段統計表”

這個高考位次和名次還是有一定差別的。位次是不能出現排名相同的情況,而名次是可以重複的。分數相同的考生可以說成都是第一名,可是用位次排名就只能有一個第一名,剩下那個只能是第二名。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這要根據優先理科(文科)的方式排序了,不同地區或者學校要求不一樣。例如:總分相同如果是文科生可能會優先語文成績。(舉例說明)


我們在報考時,可以參考高校以往年份在考生本省錄取的位次情況,但是一定要對比,每年這個位次的考生的高考成績是多少,對比和自己有多少分差。(因為每年高考試題難度不一樣,學生髮揮水平和整體成績效果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很可能會出現每年位次相同的考生分差特別大,這也會影響部分高校招生指標的選擇情況,學校很可能會因此做出調整,上提或下調位次排名,以保證生源的優秀性。)

所以個人認為完全按照位次報考還是會有一定風險的。

綜上所述,報考時還是要多查資料,做足準備工作,不能只看分數,同時要結合位次和分差。

以上是一些個人觀點,歡迎下方補充評論。(圖片來源於網絡)

安達曼海的藍


個人建議排位法!隨著二、三批次本科招生合併,二本平行志願的個數增多,這讓考生能夠更大程度確保錄取率。 加之當下考生填報志願都是在知分知位的前提下,所以考生可選擇的單位更廣更準,考生可合理定位自身實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 志願填報填報過程中不僅要有成績更要有技巧,我們用得最多的就是線差法和排位法。



線差法通俗的說就是考生成績高於批次錄取線的差值,例如高校錄取分數線為600,錄取的浮動差值30,那麼考生分數為630的可以參考填報。當下二、三本合併,對於二本線的參考就需要藉助一本錄取線的差值來預估,例如該區一本錄取分數線580,二本差值為30分,考生550可以參考填報。
排位法是考生可在各省招辦官方網站查詢到自己的成績,同時也能看到自己的分數排名,利用考生在全省的名次,考生可對照擬定填報大學往年錄取的分數段位,挑選出考生中意且保險度高的高校!


鈺霖大帝


在每年的高考填報志願工作中,有不少初級工作者總是在依賴線差法和位次法進行填報志願,不是出現屈分錢報,就是出現考生滑檔。自己還找不來原因,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前幾年,這個分數就可以上這個院校,而且現在也是在範圍內,位次也符合院校的錄取最低位次,怎麼就滑檔了呢?諮詢更多高考問題,請關注有著40年豐富高考志願填報經驗且無一例考生滑檔的金牌高考志願填報專家。或者關注陝西省目前唯一正規註冊的,經國家有關行政機關審批的專業權威一一機構西安市戶縣金牌高考志願填報諮詢服務中心(百度可以查詢,辨別一切真偽)。


利用線差法和位次法填報高考志願是入門者初級從業人員的做法。是非常膚淺的,風險很大的,非常不靠譜的做法。歷史的線差和歷史的位次只能說明過去,不能說明現在和將來。只能作為借鑑和參考。而填報高考志願是一件非常精準,非常科學的工作,稍有不慎,必將造成無法估量和無法彌補的損失。你用不靠譜的未知的做法,來確定一個已知的答案,是多麼的荒謬啊。

我又問你,你去年身上裝了100塊錢。買的東西和你今年身上裝的100塊錢所買的東西是一樣的嗎?你家門口的一條小河去年的水位和今年水位的差是一定的嗎?因為都是同樣的天氣,同樣的降雨量,同一條河流的水位為什麼不一樣呢?因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世界上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每年的高考形勢是不一樣的;每年的考生的質量是不一樣的;每年的招生計劃也是不一樣的;每年高考的試題難度係數更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必須要用"等效法"來換算考生的真實位次和真實成績,才能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


還有認真研究目標誌願院校的招生章程,招生計劃,錄取的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以及相應的位次的變化,並且數據越豐富。數據鏈越完整。越能找到精準的規律。還有研究本省,市。自治區當年的招生政策。各類考生報名的人數。試題的難度係數。考生總體臨場發揮的狀態宏觀因素,再結合目標誌願院校的錄取規律,才能得出精準的結論。

辨證唯物主義常識告訴我們。我們看待事物,分析問題。必須全面。客觀,公正,千萬不能片面盲目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只有把考生所在地區當年參加高考招生的宏觀情況和目標誌願院校過年的錄取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規避填報高考志願中出現的各種風險,做到,精準,科學。滿意,合理。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實現精心的志願填報方案。精湛的技藝,精彩的填報結果。


金牌高考志願填報專家


進校按位次,專業按線差。

具體點就是報學校時,參考往年該校招錄時全省的最低位次。選該校專業時,用當年錄取該專業錄取分,減最當年錄取低位次的分數得出的分差,再結合你今年的分數減去今年同位次分數(去年最低錄取位次是2萬位,今年2萬位的分數)的分差,只要分差相吻合就差不多了。當然,填報時位次,分差只是參考,還有不可控因素,像2018年,醫療類、師範類的分數、位次較往年都上漲。

為哪要參考位次?因為全省的排位不會變。招錄時,是從第一位依次錄取,也就是位次優先。例:排名第一的高校要招五個,就先從前面的有意向的考生,順序招五個。所以與分數沒多大關係,每年的試卷有難有易,分數會變,位次不會變,所以分數不靠譜。專業為什麼要靠線差?因為高校招錄的人數基本不變,例:高校在某省招20人,共10個專業,每個專業2個。考生在填報時,除了太喜歡,否則都往熱門專業報。提檔20人,這10個專業從最低位次到最高位次的分差,基本變化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參考歷年的位次填報,變化就不會太大。

要仔細閱讀幾年的招生簡章,招錄人數較往年有沒有增減,有沒有專業差,提檔比例是多少。

除了能衝好學校,最好保專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搜索該院校近年的新聞,社會評價是不是走高,學校的社會排位(排位沒有官方的)有沒有變化,學術評估有沒有提升。這些都會關錄取位次、分數的變化。

填志願不難,難的是各種數據的收集和評估,也就是個繁瑣的活。為了不留遺憾,多作分析吧。祝每個考生都能上一志願!


風中烈火3


高考志願填報,相對而言,線差和位次都重要,但線差受當年高考試卷的難易度以及招生計劃數、當年該地報考人數的影響較大,具有不穩定性。位次相對客觀一些。

線差,即以往某大學錄取分數和當地控制線的差,線差主觀性強一些,因為在高考試卷命題時,難度係數波動,考生的分數段就會受影響。例如某地當年高考試卷難度大,考生分數整體下滑,該校在某地的調檔線分數就會同樣會降低。反之,高考試卷難度係數小,考生分數暴漲,該校 在某地的調檔線分數就會上升。所以,線差與位次相比,具有不穩定性。

位次就是考生分數在當地的排名。這個相對客觀一些。但也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依然受高考試卷難易度的影響,例如某地高考試卷難度降低,導致某個高分數段位考生集中,位次波動大,難以把握。

所以,考生填報志願,要把兩個數據結合起來一起參考,多徵求志願大學的建議。多方蒐集數據後再決定。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hengchaojiaoyu,編外EDE參謀


編外教育參謀



一杯咖啡1109


需要綜合考慮。

你可以先看,某院校歷年的錄取線,相當於本省考生的多少名次。然後再看填報志願者的在本省的名次,與歷年錄取線想對應的名次進行比較。

最終基本都是靠排名決定的。


Mango教育


排位比較靠譜,參考高校近三年的錄取名次基本上不會出意外。線差法,因為每年的試題難易不同,分數也高低不同,線差也有變化。所以還是排位法準確些,但有時也會出現大小年的特殊情況,這種狀次非常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