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学校,线差和排位,哪个更准确?为什么?

不能忘记14


线差法和位次法是高考志愿填报两种常用方法,但都有局限性,根据不同分数段选用,参考价值会更大,我给大家简要介绍如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线差法定义与案例分析

线差法简单讲就是考生分数与批次线做差,参照往年此线差高校招录情况,进行选报。

案例:2018年四川理科考生600分(理科一本线546分)线差=600-546=54分,可以选报高校大致范围分析:

查阅2017年四川省理科一本线511分,则2018年考生分数换算成2017年等效分为511+54分=565分,则我们可以参考2017年此分数线高校投档情况:
我们对照下

2018年600分投档院校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投档线597分,东北财经大学598分,可见线差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位次法定义与案例分析

位次法,俗称排位法,简单讲就是考生依据“一分一段表”,查询自己所在省位次,而后参照往年此位次高校招录情况。

案例:2018年四川理科考生600分,采用位次法分析大致选报范围:

查询2018年“一分一段表”,600分对应位次27928:
查询2017年此位次对应的考生分数(564分与565分),及高校招录情况


对照2018年600分(排名27928)高校投档情况,
可见
线差法和位次法参考价值都很强!

两种方法使用范围小结:

一是对于高分段考生,位次法参考价值强,分数越高参考性越强。

二是对于分数线附近考生(上下浮动30分),线差法参考价值强,分数越临近分数线,参考性越强。

三是两种方法要综合研判。每年的考生人数、院校招录计划或有变化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清爽自然考研与高考


  线差与排位,都是填报志愿常用的方法。就适用范围来说,排位法比线差法更广,但两者都有其局限性。

 一、排位法(位次法)

  排位法的基本原理是很好理解的。高校招生投档、录取均是以考生位次为依据,如今年5000名的考生、与去年5000名的考生,多数情况下其所能选择的学校层次是较接近的(当然要考虑招生人数的变化),因此排位法是我们填报志愿时最常用的方法。

  排位法适用于所有层次的考生,但对不同层次的考生而言其参考价值是不同的。越高分的考生,排位法的参考价值就越高,原因很简单——高分段考生总人数少,同分人数也少;相对应的高校数量也较少,高校录取线重叠的情况也相对较少。

  到中分段,位次法的参考价值就降低了。主要是中分段考生成绩高度密集,相对应的院校也数量庞大。简单地说,就是一大群成绩相近的考生,对应着一大批层次相同的院校,因而考生的填报行为很难准确预测——专业的冷热门程度与往年比可能会发生变化,今年考生的兴趣和意向也可能去往年不同,考生往哪些学校、专业上集中填报,哪些学校、专业的录取线就会上涨。一些学校录取位次动辄波动几千名的情况也不少见。

  但是这并非位次法的问题,对于中分段的志愿填报,任何方法都难以做到准确预测。

 二、线差法

  线差法是以分数线为基础,以考生成绩与批次线的差值,与高校录取线与批次线的差值两者对比分析志愿的方法。对于成绩处于批次线附近的考生而言,线差法是较具参考价值的。但线差法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随着线差值的增大,误差也会变大。

  分数线是按招生计划数的120%划定,因此每年分数线也基本上是等效的,这一点是线差法合理性的基础。但是,不同年份分数线上的考生成绩分布状态可能并不相同:

  例如:四川省2015、2016年理科一本线分别为528、532分,相差不大。但是这两个年份考生成绩分布状态是相差甚远的,我们先以2015年600分(线差72分)为例,当年600分以上有6945人;但2016年的604分(线差72分)以上则有13980人。因而这两个线差同为72分的成绩,在2015、2016年所能填报的学校必然是太不相同的。

  正是由于不同年份间分数线上的成绩分布状态不同,即使分数线是等效的,但分数线上的每一分可能并不等效,线差值越大就可能误差越大。因而,一般建议成绩离分数线差值较大的考生不宜将线差法作为主要分析工具。

 三、如何防范线差、排位法误判的风险

  某些高校的录取线排位、或线差值波动很大的情况并不少见,因而有人质疑线差、排位法的合理性,但是除此两法之外似乎并没有更准确、合理的方法。事实上对于院校录取线大幅度波动(如大小年)的情况,任何方法都无法做到准确预测,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使用线差、排位法在分析个别学校时出现误判而否定线差、排位法。

  多数情况下,我个人建议考生使用排位法为主,线差法为辅分析志愿。

对于院校录取线波动较大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防范意外,一是服从专业调剂,二是从院校志愿的梯度设计上防范风险。如我们前面所选的A、B学校通常是相对高分的,可能从历史数据分析有些年份我们能被录取,有些年份不能被录取,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服从专业调剂确保提档后不被退档,同时后续的志愿要有足够的保底幅度,确保我们在A、B志愿上滑档(未达投档线档案投不出)后,能成功投档到稳、保的志愿院校(保底的学校建议无论采取位次或线差法分析,都能保证稳稳地被最近多个年份的高分专业录取)。

  以上是关于线差、排位法的简单分析,欢迎讨论。我是从事招生考试管理的教育工作者,欢迎考生、家长朋友关注!


高考与教育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小编现在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结合自已当年报考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提出一些观点,希望对您有帮助!

其实在高考报志愿的过程中,要结合很多因素,多方面考量。相比较于线差和排位的重要程度来说,小编自己更侧重于线差。但这并不意味着位次不重要,也是有一定借鉴作用的,最好是两者共同比较。


线差:

其实线差分两种:一个是学校的线差,还有一个是考生自己的线差。

  • 学校线差=平均录取分数-相应批次控制分数线
  • 考生线差=考生分数-批次控制分数线

报考时最好查询高校近3-5年的平均录取分数线差,以下举例说明:(以辽宁大学为例)

线差分别是:2017年:557-480=77

2016年:572-498=74

2015年:567-500=67

平均线差:(77+74+67)/3=72

(辽宁考生为例)也就意味着考生的分数减去辽宁理科一本省控线的线差至少要大于等于72分才是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把握被录取。

位次(排位)

是指考生高考成绩在全省该类别考生中属于买的段位(位置)。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一份一段统计表”

这个高考位次和名次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位次是不能出现排名相同的情况,而名次是可以重复的。分数相同的考生可以说成都是第一名,可是用位次排名就只能有一个第一名,剩下那个只能是第二名。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这要根据优先理科(文科)的方式排序了,不同地区或者学校要求不一样。例如:总分相同如果是文科生可能会优先语文成绩。(举例说明)


我们在报考时,可以参考高校以往年份在考生本省录取的位次情况,但是一定要对比,每年这个位次的考生的高考成绩是多少,对比和自己有多少分差。(因为每年高考试题难度不一样,学生发挥水平和整体成绩效果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很可能会出现每年位次相同的考生分差特别大,这也会影响部分高校招生指标的选择情况,学校很可能会因此做出调整,上提或下调位次排名,以保证生源的优秀性。)

所以个人认为完全按照位次报考还是会有一定风险的。

综上所述,报考时还是要多查资料,做足准备工作,不能只看分数,同时要结合位次和分差。

以上是一些个人观点,欢迎下方补充评论。(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达曼海的蓝


个人建议排位法!随着二、三批次本科招生合并,二本平行志愿的个数增多,这让考生能够更大程度确保录取率。 加之当下考生填报志愿都是在知分知位的前提下,所以考生可选择的单位更广更准,考生可合理定位自身实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志愿填报填报过程中不仅要有成绩更要有技巧,我们用得最多的就是线差法和排位法。



线差法通俗的说就是考生成绩高于批次录取线的差值,例如高校录取分数线为600,录取的浮动差值30,那么考生分数为630的可以参考填报。当下二、三本合并,对于二本线的参考就需要借助一本录取线的差值来预估,例如该区一本录取分数线580,二本差值为30分,考生550可以参考填报。
排位法是考生可在各省招办官方网站查询到自己的成绩,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分数排名,利用考生在全省的名次,考生可对照拟定填报大学往年录取的分数段位,挑选出考生中意且保险度高的高校!


钰霖大帝


在每年的高考填报志愿工作中,有不少初级工作者总是在依赖线差法和位次法进行填报志愿,不是出现屈分钱报,就是出现考生滑档。自己还找不来原因,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前几年,这个分数就可以上这个院校,而且现在也是在范围内,位次也符合院校的录取最低位次,怎么就滑档了呢?咨询更多高考问题,请关注有着40年丰富高考志愿填报经验且无一例考生滑档的金牌高考志愿填报专家。或者关注陕西省目前唯一正规注册的,经国家有关行政机关审批的专业权威一一机构西安市户县金牌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中心(百度可以查询,辨别一切真伪)。


利用线差法和位次法填报高考志愿是入门者初级从业人员的做法。是非常肤浅的,风险很大的,非常不靠谱的做法。历史的线差和历史的位次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和将来。只能作为借鉴和参考。而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件非常精准,非常科学的工作,稍有不慎,必将造成无法估量和无法弥补的损失。你用不靠谱的未知的做法,来确定一个已知的答案,是多么的荒谬啊。

我又问你,你去年身上装了100块钱。买的东西和你今年身上装的100块钱所买的东西是一样的吗?你家门口的一条小河去年的水位和今年水位的差是一定的吗?因为都是同样的天气,同样的降雨量,同一条河流的水位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每年的高考形势是不一样的;每年的考生的质量是不一样的;每年的招生计划也是不一样的;每年高考的试题难度系数更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用"等效法"来换算考生的真实位次和真实成绩,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还有认真研究目标志愿院校的招生章程,招生计划,录取的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以及相应的位次的变化,并且数据越丰富。数据链越完整。越能找到精准的规律。还有研究本省,市。自治区当年的招生政策。各类考生报名的人数。试题的难度系数。考生总体临场发挥的状态宏观因素,再结合目标志愿院校的录取规律,才能得出精准的结论。

辨证唯物主义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千万不能片面盲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只有把考生所在地区当年参加高考招生的宏观情况和目标志愿院校过年的录取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规避填报高考志愿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做到,精准,科学。满意,合理。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精心的志愿填报方案。精湛的技艺,精彩的填报结果。


金牌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进校按位次,专业按线差。

具体点就是报学校时,参考往年该校招录时全省的最低位次。选该校专业时,用当年录取该专业录取分,减最当年录取低位次的分数得出的分差,再结合你今年的分数减去今年同位次分数(去年最低录取位次是2万位,今年2万位的分数)的分差,只要分差相吻合就差不多了。当然,填报时位次,分差只是参考,还有不可控因素,像2018年,医疗类、师范类的分数、位次较往年都上涨。

为哪要参考位次?因为全省的排位不会变。招录时,是从第一位依次录取,也就是位次优先。例:排名第一的高校要招五个,就先从前面的有意向的考生,顺序招五个。所以与分数没多大关系,每年的试卷有难有易,分数会变,位次不会变,所以分数不靠谱。专业为什么要靠线差?因为高校招录的人数基本不变,例:高校在某省招20人,共10个专业,每个专业2个。考生在填报时,除了太喜欢,否则都往热门专业报。提档20人,这10个专业从最低位次到最高位次的分差,基本变化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参考历年的位次填报,变化就不会太大。

要仔细阅读几年的招生简章,招录人数较往年有没有增减,有没有专业差,提档比例是多少。

除了能冲好学校,最好保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搜索该院校近年的新闻,社会评价是不是走高,学校的社会排位(排位没有官方的)有没有变化,学术评估有没有提升。这些都会关录取位次、分数的变化。

填志愿不难,难的是各种数据的收集和评估,也就是个繁琐的活。为了不留遗憾,多作分析吧。祝每个考生都能上一志愿!


风中烈火3


高考志愿填报,相对而言,线差和位次都重要,但线差受当年高考试卷的难易度以及招生计划数、当年该地报考人数的影响较大,具有不稳定性。位次相对客观一些。

线差,即以往某大学录取分数和当地控制线的差,线差主观性强一些,因为在高考试卷命题时,难度系数波动,考生的分数段就会受影响。例如某地当年高考试卷难度大,考生分数整体下滑,该校在某地的调档线分数就会同样会降低。反之,高考试卷难度系数小,考生分数暴涨,该校 在某地的调档线分数就会上升。所以,线差与位次相比,具有不稳定性。

位次就是考生分数在当地的排名。这个相对客观一些。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依然受高考试卷难易度的影响,例如某地高考试卷难度降低,导致某个高分数段位考生集中,位次波动大,难以把握。

所以,考生填报志愿,要把两个数据结合起来一起参考,多征求志愿大学的建议。多方搜集数据后再决定。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zhengchaojiaoyu,编外EDE参谋


编外教育参谋



一杯咖啡1109


需要综合考虑。

你可以先看,某院校历年的录取线,相当于本省考生的多少名次。然后再看填报志愿者的在本省的名次,与历年录取线想对应的名次进行比较。

最终基本都是靠排名决定的。


Mango教育


排位比较靠谱,参考高校近三年的录取名次基本上不会出意外。线差法,因为每年的试题难易不同,分数也高低不同,线差也有变化。所以还是排位法准确些,但有时也会出现大小年的特殊情况,这种状次非常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